面鱼儿、魔芋与酿皮

豆瓣一刻 豆瓣:齐物秋水 252℃ 评论

面鱼儿、魔芋与酿皮

面鱼儿、魔芋、酿皮,这本是不同地域、不同“科”的食物,如今放到一起来,颇有些拉郎配的感觉,不过,若按我自己的主观口感而言,却又是若合符节的。口感也者,言人人殊,大约只能忠实于自己,于是,这么几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吃食,汇集于某一舌尖之上。硬性扭之,或是滑腻、食物的弹性、爽口感等罢,不必落得太实,否则未免无趣矣。

面鱼儿,我仅吃过一次,是在亲戚家里。不仅吃了,且目睹制作的大半过程,发现竟有不错的观赏性。大致是,备好一个蒸锅笼屉(窟窿眼状的器具),烧开一锅水,将已熬好的黏稠面浆,以大饭勺舀之,顺着笼屉的洞眼倾下,掉入锅里,沸水翻腾,那些沉沉浮浮的面颗粒,与其说似鱼儿,不如说像小蝌蚪,上下游动,欢快跳跃。随后捞起,盛入碗中,加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吃的时候是夏天,一大碗面鱼儿,内有蒜泥、醋、酱油等,搅拌好,大口吞之,那些鱼儿,或说小蝌蚪,几乎是自动往咽喉处滑落,畅快之极。稍解肚肠之空后,有暇细品,咬嚼一个个的颗粒,因作材料的面浆是洗过的,大大增添了嚼头,口感甚佳。虽是热食,但有各种调料的佐助,仍有消暑之效。

后来知晓,此物竟还有西北面鱼儿和华北面鱼儿之分,两类的差别挺大,而自己吃到的显然是前者。不过好笑的是,我却是在华北首次品尝的,亦即说,在华北吃的不是华北面鱼儿,而乃西北面鱼儿,简直是绕口令,有些错位。西北派的做法,基本就是我所看到的那种,华北派的据说是将面捏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其中鱼占重要的地位,之后或蒸或炸,成为食物,不仅可充饥,还有工艺品的效用。并未吃过后一种,好奇却是有的。

初次见到魔芋,是多年前在峨眉山的山道上。逗完一群小猴子后,继续走,在稍宽敞些的道边空地上有山民摆摊儿,均为土产,其间有一物,干货,四方块,灰不灰,黄不黄,表面布满类似气孔的眼。问这是什么,答曰魔芋。才知道世间还有魔芋这种东西。

其实,这个四方块乃魔芋豆腐,是由魔芋的根茎加工成的。将根茎泡好磨成浆,加水熬制后,加入器皿中经适当程序的晾晒,多日后可以食用。

魔芋学名为蒟蒻,还有许多俗名,如花伞把、花梗莲、花麻蛇,多是根据植物的杆和花的特征取的,而虎掌一名,显然是来自根茎的模样,还甭说,魔芋的根茎,真有几分像老虎的爪子呢。

知晓了这个食物,当然要吃它。选的是酸辣的一种,主料除魔芋豆腐外,还有酸辣椒、酸豆角、青椒、辣酱等。菜是厨师炒的,我只须张嘴,滋味是要细细咂摸的,配料的酸、辣附之于魔芋豆腐,应该类似于袁枚所言“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的后者,魔芋豆腐本身的黏、弹、糯,入以酸辣,果然是佳配。若有初次见识这道菜的,或会误认为是炒凉粉,不过入口即会发觉非也。

若说魔芋豆腐要热吃,那酿皮这什物就要凉拌了(也不是不可以炒,如冬天,不妨权变一下,但主要还是凉的)。酿皮,我起初是在西北吃的,后来在北京也吃到过,说明还是流布了一些地域的,不过要说知名度,似算不得大,问过不止一个人,连这个名字也未听说,至于品尝更谈不上了。看来,酿皮若想获得类于拉面那样的传播度,尚遥不可及。

酿皮据说流派众多,我只谈自己见识过的。此物与他地的凉皮、米皮相比,从形态上较大的区别,应是厚度,目测有他者的两三倍厚,指肚粗,胖胖的样子。我吃过两种,一是褐色的,一是亮黄色的,显然是材料不同(如小麦粉、青稞面等)。商贩从容器里取出一大张圆圆的酿皮,一切为二,一份乃半张,挥刀切成长条,放入盘中,撒上几块面筋,加入辣椒油、醋、酱油、芥末、蒜泥、韭菜花等调料,端上即可吃。我更爱褐色的那种,因为嚼劲尤佳,牙齿要费些气力,却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此物的味道,一半是皮的功劳,另一半依靠调料,讲究的,有近十个瓶子,一勺子一勺子浇到盘内,方成就酿皮的全貌。

酿皮的售卖是一年四季的,有在餐馆内的,更多的是路边摊。天气暖和的时候好说,秋冬季就有点挠头了,虽如此,亦挡不住食客。在冷冷的街头,端起一盘凉拌酿皮,咬嚼那凉凉的食物,何种滋味在心头?幸好还有红红的辣椒,伴着酿皮子滑入胃中,带来少许的灼意。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面鱼儿、魔芋与酿皮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