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曾那么近,可是谁又曾真的得到过谁?

知乎日报 知乎用户 241℃ 评论

大家都曾那么近,可是谁又曾真的得到过谁?

图片:《重庆森林》

如何评价电影《重庆森林》?

匿名用户

分手的人别看王家卫。

这部电影里面,大量台词陈列出王家卫对时间的玩弄,营造出一种“状态”,所有王式导演风格都掩藏在这种“状态”下,诸如,气氛,心理,环境之类的等等,它们都被王家卫高度符号化,抽象化,冒着一点点“情愫”的热气。

这种“情愫”,是都市生活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其实每个游窜于市井摩登之中的人都渴望被注视,被理解,被认同。如此渴望的内心,却被冷漠快节奏所包裹着,内在和外在在一副躯体中拉扯碰撞,产生的全是不安,躁动,逆反。而所有的这些,都被王家卫的那副黝黑的墨镜一览无遗,于是你想近一点,王家卫就表现的远一点,你想进一步,王家卫就表现退一步。这就是王家卫的妙招,用冷清来反写热闹,用远来反写近。那么,市民渴望被注视,渴望被拉近,王家卫就拿疏离来反打。《重庆森林》里面,大家都曾那么近,可是谁又曾真的得到过谁?

“状态”,《重庆森林》的“状态”,是上帝视角,芸芸众生相,是对时间的玩弄。上帝不必精确到去控制每个人,这样太累了,他只需要控制好时间即可。所有人,都是时间的玩物,早一秒或晚一秒,都是不一样的生活,你能奈何?

这部戏的前后,可以说是没有关系。两个故事可能是时间上的交错,也可能是并行在同一时间上两个空间交错的故事,甚至还有可能是后一个故事先于前一个故事发生。如果打开上帝视角,你俯视 HK,就是芸芸众生在时间上的交错纵横。你用时间有序的方式去看待这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的前后一定有衔接性,如果你用无序的时间去看待,这部电影就是一个群体视角下个人生活的支离破碎。时间,在王家卫手里,它可以是精确的,是抽象的,是可以表示距离的。但几乎不可能是有序的,一直被打乱,被无序化,零散的堆在一块。如果顺清了时间的条理性,那王家卫的风格失色一半。

想象一下,你坐在飞机上近空看脚下的世界,你看到 A 和 B 见面,B 和 C 见面,C 和 D 见面,D 和 E 见面,E 和 F 见面,F 和 G 见面……一直反复下去。这一群人形成有一个互有归属的集体,但抽离开来人和人是疏离的,E 和 A 见面了,谁能保证 B、A、C、E、J、K 知道呢,谁能知道他们想见谁呢,谁又知道 A 遇到了 J 会发生什么呢?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虽然感觉在空间上无限接近,但是在时间上,却总是错开。这也是王家卫荒诞的真实,一颗心,被时间孤立、吊打,疼的不知所以。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大家都曾那么近,可是谁又曾真的得到过谁?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