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部分中国女性不刮腋毛?

知乎日报 知乎用户 517℃ 评论

为什么部分中国女性不刮腋毛?

图片:《色,戒》

匿名用户

这种”腋毛厌恶“的审美观,其实出现的时间很短。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向来没有刮腋毛的风俗习惯。儒家传统认为,身体毛发受诸父母,岂能除之。明清的春宫画里,画师仔细描绘了妇人白净光洁的肌肤,同时也不忘添上腋毛。欧洲人向来体毛浓密,但贵妇们热衷于消褪的是胳膊大腿上的体毛,并未把被衣物包裹严实的腋毛当做罪恶。追求她们的骑士甚至爱屋及乌,用诗歌来赞美心上人的腋毛。这些都说明,腋毛对于男性来说,很长时间内并不存在审美厌恶。

至于剃腋毛有益健康的说法,其实在医学角度也是不靠谱的。专家认为,腋窝的皮肤相比其他地方更为娇嫩,当人体活动时,腋毛的“隔离效应”可以减轻上臂和肩关节活动时对腋下皮肤的摩擦。如果剃掉腋毛,那么腋下皮肤不断受刺激,容易长湿疹、痱子。频繁地腋毛也容易造成损伤和感染,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医学界不赞成随便剃腋毛。

那么,既然历史上并不存在审美障碍,也不是因为健康卫生的原因,为何”腋毛厌恶“在今天如此盛行呢?其实这背后是商业利益在作祟。

一战后,原有世界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女性也纷纷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抛弃长裙,穿上男性向的衣服与裤子,她们也开始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1915 年 5 月,Harper's Bazaar 杂志刊登了一幅广告:一位身穿无袖衫的妇女露出了光洁的腋窝。1917 年,为了增加“刀片”的销量,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Wilkinson Sword Company),发动了一场针对北美女性的宣传攻势,力求使女人们相信腋毛是“不卫生的“、留腋毛是“非女性化的”,结果两年后,它出产的刀片销量果然就翻了一番。

从此,提倡女性剃腋毛渐渐成为新兴审美观向世界蔓延,刀片制造商们自然就大把赚钱了。越来越多的女士炫耀着自己光光的腋窝,其结果是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审美倾向。随着除毛的女士不断增多,脱毛膏及其他各种脱毛技术也陆续产生,都朝着这一新兴市场纷至沓来,谋求分一杯羹。于是,市场越来越庞大,去除腋毛的审美观在人们意识里越来越坚固,商家的利润自然也滚滚而至,人类的审美观就这样鬼使神差地随着制造商们的需要悄悄地改变。

可以说,”腋毛厌恶“跟”钻石崇拜“一样,是 21 世纪最精彩的几个商业营销骗局之一。

当然,除了商家的阴谋之外,男性的推波助澜也很重要。因为腋毛和阴毛,是人类从猿类进化以来身上犹存的两处原始毛发,这些毛发生长在褪去汗毛的皮肤上,具有特别的性吸引力。在过去,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中,这种性吸引是由她们的男人独占的,所以男人不介意女性保持这种吸引力。而当女性走出家庭后,她的身体及肌肤不免进入更多男性的视野。这时候,原本特有的性吸引力,在男性眼中就成为一种冒犯。

这是种很微妙的心态,男人一方面很享受这种吸引,另一方面又生怕与别人分享这种吸引。本质上,这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身体凝视的体现。就跟黑丝、吊带与网袜一般,男人们更喜欢它们出现在自己的私有领地里,被穿在自己的女人身上;但男人却不喜欢在公共场合看到它们,因为穿着它们的女人并不属于他。男人本能上难以抗拒性符号,但现实中却无法占有那个女人,这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贬低。

所以,男性就觉得很失落、很愤怒,因为露着腋毛的女性,在他眼中就像是赤裸生殖器一般,充满了性挑逗的意味,但他对着那个女人却无能为力。既然在这个时代,男人已经无法从身体上控制女人,那他们只好去贬低这些性吸引力意味太浓的服饰,将其上升到审美文化的高度之上。而女性为了满足男性的心理,也在自己的着装上剔除那些性意味太浓的符号,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腋毛。所以,男性与女性在此达成了一致,”腋毛厌恶“也被塑造成新的审美观。

但是,营销宣传一旦成为审美文化,它的影响力便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在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推波助澜下,这种文化更是以病毒感染的方式传播开去。到了今天,主流观念已被完全颠覆,”女性露腋毛不雅“的观念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看法。这种审美观在它的发源地欧美尤盛,女人露腋毛被认为不礼貌,出席公开场合要先除腋毛,穿泳装和夏装更不能露腋毛.......以至于当好莱坞巨星朱莉娅·罗伯茨于 1999 年首次展示其茂盛的腋窝后,却招来其忠实影迷的严厉批评。

物极必反,商家与媒体共同营造的”腋毛厌恶“文化愈演愈烈的同时,女性开始逐渐认识到这种文化对自己身体的束缚。女权主义者认为,这种行为其实是迫于男权社会压力的选择,其实是对男权的屈从。2013 年 1 月,美国兴起了“Armpits4August”运动,该运动鼓励女性不剃腋毛,以此为慈善机构筹款。许多国家的女性都参与了这一活动,外国女明星们也纷纷表示了对“不剃毛”运动的支持,在公开场合展示了自己的体毛,如 Lady Gaga 等等。

总而言之,欧美女性开始不那么热衷于剃腋毛了,除了芭蕾舞演员,舞蹈家,服装模特等特殊职业需要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展露天然的毛发为傲。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长期被隔绝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这种”腋毛厌恶“的审美文化很迟才进入国内。虽然经过影视作品与媒体的渲染,”女性应该剃腋毛“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般根深蒂固,很多女性并不认为留腋毛是可耻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个阴差阳错的进步。

如果你认为女性有权利掌控自己身体的话,又有什么理由干涉她们的毛发呢?刮腋毛这件事,本来就不是必须选项。

知乎用户,社会不平等 / 人口学 / 平权 / 科普

女性不能有腋毛的审美观并没有客观合理性,而是一个由商业营销创造的社会建构,体现了男性凝视和对女性(有时也包括男性)的束缚。我再补充一个有意思的视角吧。

想知道“腋毛厌恶”这种文化有多根深蒂固而又可笑,只要看看影视作品就行了:在末世剧中,几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仍然会剃腋毛。

当人类面临灭顶之灾,99%人类死亡,僵尸、野兽横行,幸存者们像原始人一般艰难求生,但女性角色们依然能够保持没有半根腋毛。这是什么鬼?如果女性被囚禁或被困一段时间,就算饿得半死严重脱水,她们仍能想办法让腋下保持光滑。这简直科幻啊,难道这些女性角色都不是人类吗?

像《行尸走肉》这样的僵尸剧,整天有血肉横飞、脑浆迸裂的场景,想尽办法制造恶心和恐怖的效果,不过显然,女性的腋毛才是最恶心最恐怖的东西,大概僵尸们看到都会忍不住说 "eww, that's just too much"吧?很多影视作品在各个维度突破传统界限,但女性腋毛?不不不,这显然越界了,想都别想。

当然了,影视作品确实是会默认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设定的,但问题是在同样的剧里,男性却都有着茂盛的腋毛,而且往往越勇猛越有男性气概的角色腋毛越多,也越倾向于展示出来(穿无袖、赤膊等)。

这种无处不在的性别形象建构是很强大的,在潜移默化中就强化和复制了这种文化,施加了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和规范(虽然一般并非有意识这么做的)。“腋毛厌恶”只是一个例子罢了。但即使“末世环境下女性没腋毛”这一设定非常明显而常见,我们一般也不会发现,而是全盘接受。

当然,如果是从健康或体味角度出发提倡男性女性都剃腋毛,那倒是可以。不过剃腋毛对减轻体味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且非常因人而异,而过度或不正确的除毛反而会带来健康隐患甚至加重体味。西方国家一些人对腋毛的洁癖和对剃腋毛作用的高估可能也是与营销文化有关。


再补充一个关于性别的社会建构的例子吧:

现在我们觉得蓝色是男生的颜色,粉色是女生的颜色,这简直再自然不过了,天经地义。但这两种颜色的性别化其实也就 100 年左右的历史,而且最初仅限于西方文化中。其实在这之前,粉色会被认为是男孩的颜色,而蓝色是女孩的颜色。因为红色是男人的象征(血液、激情、力量、勇气、好胜...),而男孩是男人的弱化版,所以他们的对应颜色就应该是弱一点的红色,也就是粉色。所以男孩穿粉色其实是在强调他们潜在的男性气概。而蓝色被认为是纯洁、贞洁、天真的象征,因此也就就很自然地成了女孩的专属(西方婚礼习俗中的 something blue 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而裙子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裙子=女性”的设定其实出现得很晚。比如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

关于颜色的性别化历史,可以看看这些链接:

The Surprisingly Recent Time Period When Boys Wore Pink, Girls Wore Blue, and Both Wore Dresses

When Did Girls Start Wearing Pink?

所以不同颜色、服装、外貌特征被赋予的性别含义都是很武断而随机的,往往没什么客观合理性,虽然人们总会以为这些设定是“天然”的,“亘古不变”的,甚至是“必要”的。

许多人在评价甚至干预他人的外表、行为、习惯时总以为自己的标准或社会主流标准是“不言自明地正确”,是“向来如此的”,是“客观必然的”,但往往这些标准或传统其实只有很短的历史,仅限于某些社会中的某些亚文化中。

最后,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尊重个人对自己身体的主权,尊重审美的多样性。

这两个回答也讨论了性别的社会建构:

女生真的路痴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社会更欢迎什么样的女性? - 知乎用户的回答

部分内容参考了 Sociological Images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部分中国女性不刮腋毛?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