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题材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第二季回归即抛出惊悚的题材:当深爱之人不幸殒命,你会用科技的力量复活他么?本期《科技万有瘾力》将聊聊替身机器人的技术基础、盈利模式和伦理反思。】
《黑镜》剧中,女主角在痛失男友Ash后加入了一个尚在测试阶段的项目,该项目利用Ash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建了一个模拟Ash人格的AI(即人工智能)。这个“复活”了的男朋友最初通过文字,继而通过语音与女主角聊天,最后甚至通过一具机器人身体“实实在在”地陪伴在女主角身边。
科幻从来不是无根之水,剧中的替身机器人涉及的技术已初现端倪,“复活”爱人并不遥远。
大数据:分析"灵魂"的模式
剧中的Ash生前是一个重度社交网络沉迷者,他这样的人群并不在少数。据统计,互联网上的信息总量正以每年 50% 的增速不断膨胀,其中 90% 的信息来自近三年,包括每个月 Facebook 上分享的 30 亿条内容,每天 12 TB 的 Twitter 信息。目前产生的数据中,有近 80% 是由个人用户产生的。这些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数据就是大数据。
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是一个量化自身(Quantified Self–QS)的过程。对Ash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进行分析,获得模型、发现规律、统计比较,最终实现“预测”这一终极目的——预测在特定的情景下,“如果Ash活着,他会怎么做”。
在现实中,国外对大数据的概念已经走过了炒作阶段,以Hadoop为代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及分布式运算架构技术已经颇为成熟,也诞生了不少商业应用和从大数据中掘金的公司。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分析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广告。比如,美国零售连锁超市Target运行大数据系统,在一位17岁女孩的父亲知晓之前分析出他的女儿已经怀孕并发出尿布促销信息。
人工智能学习:填补数据空白
社交网络上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生活情景,使得重建的人格中会有数据空白。如在剧中,替身机器人并不知道Ash生前触碰女友胸部时的性反应,因为这部分属于Ash不会在网上公开的隐私;替身也不知道Ash对车载音乐的品味,因为Ash生前与女友达成“共识”,在车上不玩手机。
这些数据的空白环节需要替身机器人自行学习。人工智能学习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数据库;一类是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实时反馈。比如,剧中的替身机器人从AV中学习各类姿势,还会经常询问女主角某个词的含义。
在现实中,人工智能自我学习的最佳例子是《科技万有瘾力》曾介绍过的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IBM为它研发了一套集高级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知识表示、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开放式问答技术的应用。他既能够直接获取知识,还具备学习能力。比如,通过阅读医学文献和医疗文档,并在医院“实习”,沃森就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最远的距离:她在沟通,"他"在匹配
重建人格并填补上数据的缺环后,人工智能就拥有了一个情景库,其中包含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并有与之对应的应对方式。人工智能剩下要做的,就是在实际遭遇的情景和这个“库”中的范例进行匹配。
在剧中,替身机器人会用他男友Ash的口吻安慰她,会恰到好处地说Ash风格的俏皮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替身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的行动和情感。女主角将机器人当作复活的男友,但恐怕存在于服务器里的“男友”只是把她的每一次沟通在上述的库中进行匹配,并用糅合了Ash人格和一般化数据的“应对方案”进行回应。
在现实中,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并作出反应也是难以做到的。科学家折腾的结果是发现计算机的智力尚不如3岁小孩。最终人工智能放弃了这条途径,而改为数据传输和匹配。以Siri为例,你在进行语音输入时,Siri并不明白你的意思,但它能够把你语音数据和它的后台数据进行一次匹配,并给出对应的回答。
类人机器人:虚伪的人形终端
很多观众将注意力放在拥有女主角男友外貌的机器人上,其实这是次要的部分。替身机器人的本体是保存在云端服务器的人工智能。眼下方兴未艾的一“云”多“端”思路在剧中的时代已经生根发芽,观众看到的“Ash”与女主角最初用来与AI沟通的电脑、智能手机一样,只是一台终端。
唯一特别的是,这是一台具备部分人类机能、为女主角定制的终端。剧中的替身机器人有一大噱头——性爱功能,“他”能随时根据女方需要勃起,持久耐用不畏劳累。现实中,具有销魂技巧的性爱机器人正在研发中。并有研究发现,与机器人做爱能令女性更长寿。
但是,“非人”的内核和“类人”的外表结合,难免会让人“慎得慌”。根据“恐怖谷”理论,当仿真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像真实人类,但又不是完美拟合时,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会产生厌恶反应。
盈利模式——千金难买爱人一笑
模式1:软件免费+硬件收费
这个模式最容易理解,剧中替身机器人的生产商似乎正是使用了这个模式。先提供免费的文字和语音沟通服务令用户产生依赖,然后借机推销昂贵的人形终端设备。
当厂商成功地将用户对逝去亲人的感情转移至人工智能,有谁会拒绝一掷千金换回爱人音容笑貌?
模式2:软硬一体的生态环境
这是苹果公司App Store的盈利模式,使用者可以付费下载应用。这些应用能让机器人学会特殊技能,比如调制某种口味的咖啡。而应用市场与开发商进行收入分成。
该模式更适用于市场更大的通用型家政机器人。替身机器人如采用共通的软硬件平台,也能够兼容第三方开发的软件。
模式3:广告
没错,还有广告!来自“爱人”的建议到达率极高,说服力极强,广告对象甚至无法意识到这是广告。试想“他”在陪伴使用者逛超市时,不经意地推荐某个品牌的面包;在使用者筹划旅游时,推荐某个两人曾经向往的城市,会被拒绝么?
伦理反思——“复活”不如怀念
最后,反思此类替身机器人可能遭遇的伦理问题:
其一,中国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人死为大,逝者为尊,入土为安。在亲人不幸离世之后,使用逝者生前留下的数据重建他的人格甚至外貌,并将重建的数据用于定制替身机器人是否合适?
其二,发表在社交网络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公开的,如何避免有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擅自盗用这些数据,复制出死者甚至活人的替身用于非法行为?
其三,不同于普通的家政机器人,替身机器人作为深爱的人的替代品,会在非常私密的场合下使用,如何防止个人隐私的泄漏?
而在剧中,女主角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逐渐认识到“复活”的Ash并非原本的那个他。无法狠心摧毁替身机器人的女主角,最终将“他”关在阁楼,每周一次上去怀念曾经深爱的男友。
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分析,除了复活逝者,还能在人海寻找拥有相同思考逻辑与兴趣爱好的“灵魂伴侣”。当曲终人散,科技不该让人沉湎过去,而该助人迈步前行。
(本文素材采编自网络,部分文字及数据引用自爱范儿、虎嗅网、雷锋网、《商业价值》杂志、豆瓣等。)
往期回顾: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科技万有瘾力第16期:复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