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哪能保你一生无虞,唯愿你懂这些生存的道理

知乎日报 萌芽 91℃ 评论

孩子,我哪能保你一生无虞,唯愿你懂这些生存的道理

图片:《岁月神偷》

萌芽,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前几天发生的上海伤人事件,大家都知道。一所很出名的私立小学门口,出现了持刀伤人的事件,三个小学生,一名学生家长遇刺,两个孩子已经抢救无效身亡。通报中,犯罪嫌疑人的行凶理由,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报复社会”。

哀痛、悲伤,看到新闻里全城市民前往学校献花点蜡烛特别痛,社群里的妈妈一直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但说实话,如何能避?

一边是丧心病狂的神经病,一边是手无寸铁根本不知发生何事的孩子,即便是逃,都没反应过来啊。我们能做什么?这是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个社群妈妈的留言,她的孩子即将入幼儿园,8 月份开学,却在开学前两个月发现幼儿园出现过性侵事件,并立过案的事情。

但那个时候孩子已经没有办法转校了,所有手续都已完成,想去其他幼儿园也不可能一时之间就有名额,对所有家长来说,这都是一场必须要面对“心理大关”。

收到妈妈的留言

虽然,这是不同的两件事,但在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的那份恐惧、沉重和愤怒是相联的,想起之前发生的多起虐童、走失等事件中的那份危险。

所以今天的文章,在哀痛和愤怒之外,我的确想从家长角度讨论,和大家谈谈,面对危险,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护好孩子的安全。

安全意识教育重在平时,却不代表要人人自危

面对这些事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愤怒和无力感。但是今天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却不得不艰难地告诉自己,出门遇到疯子的时候,作为事件中的个人,真的是避无可避、防不胜防,即便再怎么不愿意承认,我们都需要面对,在危险当下能做的事情,极其微弱、极其无力。

我们经常有一种错觉,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或者环境一定是安全的”,但实际上,拥有这种下意识的“确信”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这种感觉会抓着我们,如影随形,让我们在面对真实的残忍时,诚惶诚恐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比如我半夜收到的这个妈妈的留言,内里有多少的无助、彷徨、难过和无力感,隔着屏幕,我都能深深的感受到。

收到妈妈凌晨发来的消息

看到这份留言,我内心是很心疼的,我又何尝不能感同身受呢?

但再怎么难受都好,我不得不说的是,面对这种痛苦,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先冷静一下,先调整好自己,先从这份哀痛的创伤中走出来,重新去看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这回事情,我们才能真正地做点什么。

有一种创伤叫做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内心良善的人常常会对哀伤的个体,投入最大程度的真诚和关怀,但是也容易因为这份良善,让自己承担了过度的哀伤负担,或惶恐不安,或胡思乱想,或惊慌失措,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心灵甚至精神。

在某些事情上,PTSD 则表现为“过度地解读事件”,虽然我们不设想一生都安全无虞,但是也不应该设想人生可能厄运不断、世界就是杀戮和屠宰场。

我之前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每一次 45 分钟的沟通结束后,我都感觉脑力耗尽,心力交瘁,也正因此,机构都会给我们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如何让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自己,提高心理复原力,避免出现共情疲劳,和过度哀痛的创伤。

所以,当我面对这些突发的不可控事件的时候,我也会伤痛也会愤怒,但是,我并不愿意把这份恐慌,持续地延伸到我自己和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坐立不安,甚至可能睡不安稳,对我来说,这就是过于沉重的精神压力了。

助人者自救,良善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但前提是我们也得对自己良善,照顾和别人之前,得先把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

希望那位求助的妈妈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让自己长久地陷入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中。

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关注我的老朋友应该知道,我也写过很多相关的文章,从霸凌、到虐待,还有防走失等事件,有我个人的经历,也有我在事件中的呼吁和建议,还有最早期的科普。

“我也曾经被霸凌过,我也曾经害怕回忆”|别让我们的孩子也躲在被子里哭

杜绝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这 3 点孩子心理建设很有必要

孩子们就这样被“拐骗”走了… 丨 你最该反复给孩子进行的防拐安全教育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性侵、社会或家庭暴力,或者霸凌事件,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事件是不被大众所看见的,我们通过媒体所知道的,一定是比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数量中少得多。

但是,且不说在事件当下有多么悲痛,日常生活中要讨论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难开口诉说这些事情,但“难以开口”不代表“不应该说”。

因为,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如果遇到这些难以掌控的事件,孩子患 PTSD 的几率也会更高,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但实际中到底应该怎么说,孩子才会懂?怎么说,才是对孩子更好的方式?

我认为它必须得满足一个基本的原则:适量(Principle of Optimum Effects)

我最早知道这个原则,是在澳洲学前教育协会研讨会的文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原则不仅适合幼教工作人员,也同样适合每一个家长了解,而它的适用范围,几乎可以运用在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针对这件事情上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第一步,不管发生的是什么事件,对事件的讨论,都不能脱离孩子年龄段所能承受和理解的水平

前段时间,我家哥哥学校组织了一场慈善哀悼会,哀悼的孩子是加拿大的一个小女孩,她身患癌症,在濒临去世之前,写了一封信发在 Facebook 上,信的内容我不大记得了,这件事情让许多国家的学校很重视。

在组织哀悼会的前一天晚上,学校给我们家长发了长信,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发生了,并且学校会怎么做,比如通过慈善会的方式,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哀悼那个加拿大的女孩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和力量。

过程中有一个集体的哀悼仪式,孩子们熄了灯,点着蜡烛,放映那个小女孩的照片,由老师来说一些悼词,孩子们一起参与。

课后我就问 Joshua,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Joshua 告诉我,老师说前两天有一个小姐姐遇到了很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一起为她祝福、祈祷,和帮助她做更多好的事情。

微博网友 @高妹妹 syyyy 摄于 6.28 上海伤人事件现场

我分享这个故事,想和大家谈的是,我很能理解学校老师为孩子们做的考虑,这就是“适量原则”。

不管想给孩子提供什么,都要考虑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合适的,而不是一味地用大人的视角去宣教。

向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正因为很重要,我们才需要更加谨慎地去做。

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孩子去组织哀悼会,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事无巨细地向孩子重新描述那个悲惨事件,特别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明白的是两件事情,孩子了解其中的遗憾,但也要学会祝福和祈祷。

再大龄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起组织慈善会等,甚至邀请孩子一起去做倡议和社会公益项目,让孩子即便力微,也能感受到自己如何在实际中去传递更多的力量。

只有能够考虑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和倡导,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客观地面对这件事。

第二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请从绘本、童书处开始谈起

如果有些议题觉得很难跟孩子开口,那么绘本、童书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切口。

不仅仅是社会安全问题,从性侵、人权、安全教育、反霸凌宣言等,有太多太多的优秀的童书作家,通过他们的文字和笔端,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们。

绘本和童书这个教育的载体很柔软,没有侵略性,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启齿时的明灯。

我和大家推荐一些我阅读过的绘本和童书的主题,其实我们所有的担心,包括如何预防、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警醒,很多绘本和童书里都有。

我们要做的,更多是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放在我们的书柜里,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共读,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这是一本瑞典的绘本,其实很多时候霸凌大多发生在小学期间,大多数是“结构式暴力”,比如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霸凌,所以看到这本书,我特别触动,他生动地揭露了集体霸凌的结构关系,从旁观者、附和者、协助者、参与者等各种心理状态,都浅显易懂地描述出来。

你可能没有想到,《三只小猪》本身也是孩子在处理霸凌议题的主题,当我用这个角度去和孩子们聊时,侧重点在如何让孩子看待以智取胜、打倒大灰狼的霸凌侵犯的事情。

我之前和大家说过的思维导图,其实用来作为解构故事主题的一种方式,其实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需要了解的霸凌很简单,就是“以大欺小,以小抗大”,这些都是霸凌的延伸主题。

也是一本关于校园霸凌的书,班级里的“坏孩子”在遇到一个新来的小不点后,慢慢发生了转变。

看这本书,我的侧重点在同理心。和哥哥弟弟看的时候,我们会用多角度重建的方式,还原故事里每一个人的立场,尝试试想,如果是我站在这个人的角度会说什么,做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不期待低幼的孩子完全理解,但一点点地渗透,让孩子看到事情复杂的一面,每个人复杂的一面,能在他们遭遇意想不到的事情的时候,不会受到过多的打击。

学会说不,其实是学会爱自己,这是我一直在教给孩子的事情,其实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多时候别人会教我们学会忍,所以我也经常看到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承受着不合理的对待。

我会跟孩子说,说“不”的判断的标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感到舒适,如果在别人提出的要求或者对你的态度让你不舒适了,就可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

平时生活中,这可以让孩子避免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而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能及时拉响警报,保持警惕的心。

暴力经常潜藏在各种角落,但是让孩子从小在内心里种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是广泛阅读需要提供的作用,让孩子逐步的认识到暴力的不同面貌,才能有防范的保护意识。

第三步,让孩子牢记安全底线,情景模拟提高危机情况的应变能力

在安全教育中,情景模拟对一些危险应急状况,是非常有用的方式,比如在火灾、防走失、拐卖、自卫等都有很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一直特别遗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状况是,缺乏对安全情景模拟和演练的系统性学习,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多流于形式。

比如我见过一个学校在做性侵宣讲的时候,用的方式是情景剧,用灰太狼和喜羊羊比喻现实中的“坏叔叔”和“小女孩”

但这些方式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孩子不会懂坏叔叔到底是谁,大部分的性侵发生在熟人之间,用灰太狼这个形象,怎么能让孩子明白“熟人性侵”的危害?是太天真了啊。

低幼孩子的引导,一定要足够清晰、规则明确、指导逻辑简单明了,比如我和孩子做过的情景模拟主要有这几个层面:

1.走失的时候,请留在原地。

2.平时除了我或者奶奶给你洗澡,谁也不能碰你的隐私部位。

3.有人要碰你的隐私部位,请大声喊出来。

4.学校里有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一定要立刻告诉我和老师。

5.如果你觉得对方是坏人,请立刻逃跑。

6.如果你觉得有奇怪的事情,也要和我讨论,我们一起想办法。

7.学校响起了火警信号,一定要听老师的指令。

规则要足够简单、清晰和明了,孩子更需要的是,观点的强化和细节的补充。不要指望你对孩子说一句大道理,孩子就能 200%的读懂里面的含义。

比如

我和孩子讨论“平时除了我或者奶奶给你洗澡,谁也不能碰你的隐私部位”时,

孩子会问,“那爷爷呢”,“不行,因为爷爷不会给你洗澡。”

“那爸爸呢?”“洗澡的时候才可以,其他时间也不行。”

“那学校的老师呢”,“除非老师带你上厕所,否则也不可以”……

孩子一定会延伸场景,我们需要表达坚定的态度。

而针对如何和孩子描述坏人,我的感受是,3~5 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知道什么叫坏人了,虽然他不能直接从品格上定义坏人,但是他能感受到到某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舒服。

我们跟孩子强化“不舒服”这点就可以,那么什么是不舒服的感受,一定要仔细和孩子从细节上确定。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不停地补充信息,因为真正的沟通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现场和孩子演习过,关于防止被陌生人拐走的小情景: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0020721275428864

不回避、态度坚定、语气温和,当我们真的把场景和逃生的方法演习并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那份真实性。


之前上电视台做辩论,有孩子问我,如果孩子遇到了歹徒做坏事,你会让孩子拼命吗?

我说,我不会,我会让他赶紧逃跑,这点我平时一定会告诉他,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了。

生活中有些事情真的无可避,也避不了。我曾经居住的小区旁的走道上,发生过一起性侵兼奸杀的案例,那段时间,整个小区人人心惶惶,可我们还是得走那条路。

我时常觉得,能够靠一己之力维护自身安全,就是可敬可佩的事情了,在形势并非我们所能控制的时候,懂得如何将危险降到最低,同样也值得尊敬。

比如

懂得,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不要走那条走道;

提醒社区工作人员更换路灯;

和保安互相提醒提高警觉,尽可能地去保障彼此的安全,这些都是当时我们小区的人自发地做的 。

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这个意识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必要的时候,知道撤退、赶紧逃跑,这不是懦弱,而是我们存活的权利。

最后,还是要对上海伤人事件中,逝去的小朋友说声抱歉,我们成人的世界并没有保护好你们,希望这盏蜡烛可以安抚你们所有的悲痛,天堂没有恶人,愿你们安息。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 BUD(ID:myyjs_bud)。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孩子,我哪能保你一生无虞,唯愿你懂这些生存的道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