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交产品越来越多,我却越来越社恐?

知乎日报 微基因WeGene 421℃ 评论

为什么社交产品越来越多,我却越来越社恐?

图片:Yestone 邑石网正版图库

微基因WeGene,解读基因之密,得先来吐个口水,详戳→WeGene.com

有了社交网络的现代,世界似乎变小了。我们可以在微信、知乎跟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谈笑风生,可是走出房门,却发现自己没法跟电梯里的邻居打招呼,甚至走路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全程低头,并用手机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某匿名社交 App 上看到一社交产品经理吐露心声:

其实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社交网络上瘾,而且越用越社恐了:我怀疑这些流行的产品都是有轻度社交恐惧症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太体贴社恐人群的心理了!

  • 万能的点赞,完美照顾到「不知怎么回复」的尴尬;
  • 取消了退群提醒,终于能放心退群了。不过也有个小缺点,再也不能提示「一个美丽的人退出了本群」;
  • 提醒发货按钮功能,可以猛戳「提醒发货」,避免了跟客服正面交锋;

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历史学家说人类从远古开始就能从合作中得到快乐,社会学家说社交需求是人类仅次于温饱和安全的心理需求。让我们把眼光放回古代。

在遥远的远古时代,古人类已经形成了群居生活。男人打猎,女人采集瓜果,老人在家干些杂活。虽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才出现了官方说法上的「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但事实上,人类的社会分工和社交早就已经开始了。

在这个时候的人类,更注重生理上的温饱,而且每个人在社会分工里都有明确的位置,患焦虑症、精神问题的还不是很多。而每日的劳动与社交,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即使在现代,社交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里,社交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可见社交对人类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中心做了该领域内最久的研究。 他们(Robert Waldinger 团队) 的研究持续了 75 年,研究了 724 个人的幸福感,发现:

良好的社交关系能让人更加幸福和健康,甚至比名利更加有效

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了俗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社交恐惧症分级表

社恐一级:

去理发店理发,却害怕热情的 Tony

社恐二级:

明明气到爆炸,却很怕打给人工客服

社恐三级:

跟同事微信畅聊无阻,见了面却低头假装地上有钱

社恐四级:

电话响了不敢接,有人敲门只想让自己的猫去应答

社恐五级:

肯德基麦当劳能自助点餐坚决不去柜台

社恐六级:

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开始脸红心跳手心出汗,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恋爱了

社恐七级:

根据北大《变态心理学》的定义,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 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简单地说就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跟谁打交道都觉得不自在。

这又是为什么呢?从社交带来幸福感,到害怕社交,智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人类社会的协作和交际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社会协作的发展变化

人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也变革了人类的社会协作方式。

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从野蛮民族进入到农业社会,也就是从原来追野兽、采果子靠运气吃饭的时代,进入到了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这个时候,人类种地、耕地、收割等,都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紧密合作,社交行为得到强化。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甚至是扩大了人类的社交范围。从前的老李可能只需要跟自己村里的人交往就可以了,但有了火车飞机,他可能需要飞到伦敦去跟人谈生意。

在这一时期,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也相继诞生,到了 20 世纪初,电话和留声机也被运用到企业中,换句话说……:

人类可以通过电话交流了!人与人出现了阻碍当面交流的「首个障碍」!

因为电话实在是太方便了,甩开电报、书信几条街。

如果可以电话说清楚的事,就不用安排见面交流了。

从 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科技突飞猛进,计算机迅速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办公协作工具,进而又扩展到生活娱乐休闲的协作工具,换句话说…..

人们可以对着电脑敲键盘交流了!连张嘴都省了好吗?

到了 21 世纪,智能手机的兴起,人们的交流协作方式甚至开始向移动端转移,甚至所有的社交都可以被网络替代,能用微信绝不打电话,能用在线购物绝不跟店员直接接触,换句话说……

人与人当面交流成本变高了,年轻人已经被社交网络占据了。

而一旦熟悉了网络这种「非直接」接触与交流,人就容易对当面交流产生不熟悉感甚至恐惧。

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和普罗斯豋学院就调查发现,使用社交网络交友的大学生,日后面对面更交流容易焦虑。换句话说,习惯社交网络的学生日后更容易社恐。

还有救吗?

要想知道社恐是否还有救,我们需要了解它背后的深浅层次原因。

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s) 在临床上的某些案例,被直白地称为「对视恐怖症」。也就是严重到根本无法与对方眼神接触。在社交场合羞羞不敢直视,砰砰心跳加速,看起来真像一位怀春少男 / 女。根据《变态心理学》的说法,患者一般是因为拥有害怕别人给自己不好的评价的先占观念,从而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者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治疗。

不过,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轻微的社恐不能算是病。因为人类基因里天生就刻着对陌生人 / 陌生事物的恐惧。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马克·夏勒(Mark Schaller) 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类很多行为都是潜意识里为了避免得传染病。对于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你并不能确定他来自哪个部落,是否携带某种致命疾病。因此,大部分人身上似乎天生带有「怕生」基因。在过去信息比较闭塞的时代,人们对于陌生人的警惕性会更高。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 / 环境,我们不能确定它们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因此也会有更大的警惕性,甚至形成恐惧心理。并且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会缺乏足够知识去与它们熟练地接触,在远古,这种「不熟悉」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例如第一次接触到老虎的人可能被吃掉)。

对于天性就比较害羞,非常注重个人公共空间的芬兰人来说,很多在我们看来是社恐的症状,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例如有个芬兰画家 MATTI 就画出了芬兰人的日常困扰:

公交车上的停车按钮不灵了,不得不跟司机喊一声停车
正要出门发现走廊里有邻居

如果这些内敛的民族性格也被当成一种病,那不是很好笑么。

针对社交恐惧症,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人们通常默认不会被他人注意,因此当人们注意到他人正在注意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自在的情绪。而社交恐惧症的人待在人群中时,更害怕成为他人注意的对象,哪怕一个对视,都可能让他们感觉腿软。

除此之外,社恐背后还是有基因背锅的。《Molecular Psychiatry》发现,社恐有一定的遗传性,其中较高关联的突变组 A-A-G (rs3794808, rs140701 和 rs4583306 突变) 可能提高社交恐惧症的可能性。

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rs140701 的 A 突变,在相对较为内敛的东亚人群,比如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占主导地位。

看来东亚人相对内敛(羞涩),不是没有道理啊。

于是拉出我厂微解读测一测,看看作为东亚人(其实就是中国人啦)的我到底社不社恐:

…… 其实这还用测吗,我这种能微信解决就绝不打电话的人,明显就是社恐啊。

本来都已经社恐了,各种产品细节还无微不至地体现着对社恐的贴心关怀,让我们更沉迷社交网络;

再加上社交网络给人带来了几乎等同于社交的满足感

  • 又有 28 个人在朋友圈夸我厨艺厉害了!
  • P 图软件 P 了 288 遍的美照得到了 38 个赞,我以一己之力把人类进化史拉快了十万年;
  • 和各种小哥哥小姐姐用社交 APP 相谈甚欢;

最关键的是,要想少沉迷社交网络治好社交恐惧症,我还得被没收手机。

我看,我还是继续社恐吧。

正经提醒:如果真的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请重视并去医院咨询专业医生。

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社交产品越来越多,我却越来越社恐?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