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力摩托》上,度过了边骑摩托边踢人的快感童年

知乎日报 触乐 403℃ 评论

在《暴力摩托》上,度过了边骑摩托边踢人的快感童年

图片:《暴力摩托》

时代的印记:《暴力摩托》类游戏是如何产生的

触乐,高品质、有价值、有趣的游戏资讯

我们渐渐明白了原版游戏里的音乐、画面和人物造型背后的意义。

作者丨呼吸机

只要你属于那一代中国玩家,你的童年中都或多或少有这个名字——《暴力摩托》。它并不登大雅之堂,但又无处不在,在下载站和盗版盘还流行的时候,它永远在下载榜或销售榜的榜首有一席之地。由于早期资讯的闭塞,最初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这款游戏是怎么来的,更不要说了解它的制作者是谁。不过,街头巷尾都流传着这款游戏的大名和它独到的玩法:在这款游戏里,你可以在摩托车上肆意殴打其他竞技者。

丨 1

每个玩家都有一个启蒙游戏列表,《暴力摩托》就是我最早接触的几款游戏之一,我在家里的 Win95 笔记本上不知道玩了这游戏多少次,在学校机房里也玩过。后来有一次,我在热烘烘的小区理发店里等着剃头,在一台挤满孩子的电脑前见到了它,忍不住上去玩了两把,那是我第一次有了在人们面前炫技的快感。再后来,我甚至在电视娱乐节目里见到过这个游戏,可以用付费电话来操作角色通关。

这个游戏需要你从几个性格和造型乖张的赛车手中选择其一进行比赛,通过比赛可以获取金钱,从而升级你的摩托车。这些人之间设计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付他的方法。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游戏中最有趣的一点是,你可以用大棒、铁链等武器对其他赛车手展开攻击,也可以殴打行人和路上的赛车,甚至和警察对峙。

《暴力摩托》游戏画面,在当时表现力还算不错,但仍旧是 2D 的

这个游戏当然没有当代的赛车游戏那样设计精巧,各种子系统、金钱和升级要素、关卡的解锁全都联系在一起,不断鼓励你把游戏玩下去。《暴力摩托》是通过过关解锁新车的,可以购买的道具也全都扔给你,没有系统上环环相扣的感觉。和所有欧美游戏一样,《暴力摩托》的后期只有无穷的重复,但当年游戏没有那么多,我们有耐心一点点地玩下去,摸清楚每一个对手和他们的武器,并且慢慢攒钱,解锁所有摩托车。

当年,我也不会对屏幕里模糊的复古时尚着迷,听不懂著名游戏作曲家 Rob Hubbard 谱写的新浪潮和金属风格的乐曲,也不知道当年被称作“X 世代”(Generation X)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款游戏里那些癫狂的卡通形象。

这位作曲家主要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为多款 EA 的早期游戏谱曲
今天看看这群角色,哥特、朋克、嘻哈一应俱全,但当年我们不懂这么多

丨 2

《暴力摩托》的英文名是《Road Rash》,它是 EA 公司早期的重要游戏系列之一,最早的平台是世嘉主机,初代发行在 1991 年,以独特的玩法引起很大的轰动。国内能够见到的盗版盘和网吧流行的版本,是这个游戏 1996 年登陆 PC 后的产物。这个 PC 版本在当年欧美的游戏评论界受到很多非议,不是因为内容的问题,而是它炒了 5 年前的冷饭,画面和当时的《雷神之锤》《超级马里奥 64》这类游戏比落后不止一个时代。加上 EA 一贯的年货做派,这个系列 4 年内出了 3 部,到了 90 年代中期,“暴力摩托”系列的评价已经每况愈下,炒冷饭的 PC 版关注度自然也不及主机版的那些正传。

1995 年,《暴力摩托 3》

另一方面,这个 PC 版也不是没有优势。它继承了主机版键位简单的特色,玩法也很直接,没有文化门槛。画面落后,所以没有硬件要求,正符合当年中国人的电脑配置。这几项理由凑在一起,让它在主机并不流行的国内玩家群体里很容易火爆起来。所以,《暴力摩托》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国内玩家可能对当年大名鼎鼎的摩托竞技名作《Motorhead》一无所知,但对《暴力摩托》谁都是津津乐道。实际上,《Motorhead》跟 EA 也颇有渊源,它是瑞典开发商 DICE 的作品,后来 EA 收购了 DICE,如今主要开发“战地”系列去了。

上世纪 90 年代的 EA 公司并不被人人喊打,它比世嘉还难看的 Logo,实际来源是 80 年代赛博朋克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里的蓝色荧光,想起来也是有“格调”的。由此被吸引而来的《暴力摩托》这类游戏的美术和音乐制作者,都是次文化界里小有名气的人物。换句话说,EA 在当时更接次文化圈子的地气,因而 EA 游戏封面的设计参考了当时流行音乐产业的封面设计灵感,EA 甚至还试过用摇滚明星的方式包装游戏制作人(同样的思路从 Rockstar Games 这个名字里就能看出端倪)。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暴力摩托》的封面充满动感,虽然看上去有些廉价,但比今天的赛车游戏随便弄个 CG 图就做封面的处理还是有趣很多。

《暴力摩托》封面,是不是很有老电影味道?

这其实提醒我们,任何文化、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时代背景。80 年代的象征可能是爆炸头、夸张的装扮、雌雄莫辨的人物形象,但在内心深处,这群被称作 X 世代的年轻人是孤独的。

那些年轻人一度的形象是一群缺乏关爱的怪胎。或因家庭破碎,或是父母工作繁忙,他们独自在家,或和朋友一起盯着雅达利或 MTV。他们是不在乎世界变好变坏的一代人,在八九十年代的二三流电影中,常常被描写成少年犯和危险分子,这也能说明社会主流对他们的恐惧。今天看起来,那一代人并不危险,只是沉默。他们看似冷漠,实质上人畜无害,外表悲观,内心深处则不被欲望所推动。与年纪稍长的嬉皮士,或与如今的新生代们相比,他们特立独行却并不高调,反而是最可爱的一代人。

如果说《最终幻想 7》里摩托剑斗的一幕是为了在一个一板一眼的 RPG 里表现出自由和前卫感,那《暴力摩托》里的格斗就纯属粗俗和胡来了。至于殴打无辜者这类彩蛋,也是符合当时游戏风格的常见设计——就算领先第二名许多,玩家也有事情去做。这种看似无用也带有恶趣味的内容,也只有当时的游戏里才有。这也可以理解,当年电子游戏里常见的反社会和发泄式内容,是那一群边缘人仅有的情感宣泄出口。

当年玩到这里,也只是觉得——好酷

丨 3

如果仔细想一想,早期的车类游戏很少有正经的竞速或是拟真,有不少都是清一色打打杀杀的,处处显露出无处释放的肾上腺素。《扭曲金属》(Twisted Metal)已经算相对文明些的,但作为《战神》制作组的处女作,这两个英文单词念出来,就能知道游戏的内容会是什么。《Carmageddon》则更有争议,玩家被鼓励去残杀新人,画面血浆四溅。《英雄本色》的制作组 Remedy Entertainment 在成名前也制作过《死亡竞赛》(Death Rally),鼓励玩家对战,这个游戏里还有毁灭公爵的客串。此外,连人们印象中四平八稳的 3DO 也发行若干类似的游戏,这类火爆的游戏作品放在今天估计要难产得多。

《Carmageddon》封面,感受一下
3DO 发行的《Crash 'n Burn》,这个游戏的制作组最新的作品是《古墓丽影:崛起》

当时的制作人想法很简单,把那个时代最酷的车加上点机枪大炮,管它什么机械力学和贴近真实——反正从技术力上也很难达到,只要看着好看又能打,就可以上阵。游戏背景的常备设计是反乌托邦,主角则是卡通化的人格变态狂,杀人比赛这类主题循环出现。天空血红,音乐重型,除了破坏,什么都是无趣的。

“一代病态青年”和“什么都要加上血浆”,做个车辆格斗非要像《真人快打》那样加上终结技,这些车辆加暴力竞赛题材的设定并不是电子游戏的独创,而是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其中部分源自机车文化和公路文化的流行。这一半要归功于二战老兵回国后无处释放的肾上腺素,让飞车成为许多人的寄托;另一半则来自好莱坞电影和《在路上》等著名小说对漂泊生活的崇拜。

五六十年代,机车从一种交通工具变成了和权威对抗的宣言,到了七八十年代,它们就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了。这些符号能在次文化中兴起,部分原因是 B 级片导演 Roger Corman 对交通工具和暴力的热爱。这种格调贯穿了他的所有电影。70 年代,由未成名的史泰龙出演的电影《死亡竞赛 2000》中出现了各种造型诡异的载具,黑色幽默和被视为公路竞赛一环的暴力元素成功地组合在了一起——所有的这些,也许都是《暴力摩托》的先声。

《死亡竞赛 2000》是这类暴力车斗的先行者之一

丨 4

就像《暴力摩托》这类游戏向文化的先行者们致敬一样,被这些游戏和文化现象感染的后人们,也无数次对这种公路格斗游戏进行模仿。

在类似《暴力摩托》的游戏中,有一款 PS2 平台上的游戏《Jacked》,在国内网络上一般被包装为《暴力摩托 2002》之类的名字,一可以说明玩法,二可以表明时间靠后,画面有所进步。虽然它们不是《暴力摩托》的正统续作,但也没人在乎了,想玩的人闻着味道就可以下载回来,看看究竟怎么样。

《Jacked》,“精神续作”

时代变迁,竞速游戏的风潮也几年一个轮回在不断转变。很多 80 后中国玩家的启蒙赛车游戏可能已经不是《暴力摩托》,而是在《极品飞车》里享受风景。“暴力摩托”系列也在 2000 年出到第六代《暴力摩托:越狱》(Road Rash: Jailbreak)之后,再也没有动静。直到 2017 年,独立游戏和众筹已经相当成熟之后,中外玩家们复刻童年经典的热情重新被点燃了,《Road Redemption》《Road Rage》两部《暴力摩托》的精神续作去年在 Steam 上接连登场。这时,再称之为《暴力摩托 2017》已经不足以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了。

时隔多年,玩家也在成长。当这些非正统续作的画面解析度渐渐上升的时候,游戏世界对我们来说也不再是模糊的像素块,我们渐渐明白了原版游戏里的音乐、画面和人物造型背后的意义。

如果说时代在进步,似乎也没有错。在手游里,《暴力摩托》这类游戏仿品不断,有的游戏里有枪支,我居然还见到过摩托大剑连击这类设定,只是那种病态复古的味道越来越淡。在主流文化里,《马里奥赛车》这类游戏虽然也鼓励疯狂地互相攻击,但一切都显得和谐很多。今年 E3 上公布的《狂怒 2》(Rage 2)却让人眼睛一亮,它的制作者确实接受过《疯狂的麦克斯》的熏陶,有很深的车斗经验——也许未来将要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新电影,能把原作狂野的 X 世代血脉传承下去。

《Road Rage》,游戏如其名

“大逃杀”类吃鸡游戏的风靡,会不会也让死亡竞赛流行起来?暴力车斗类游戏还会重新成为主流吗?我并不能给出一个答案。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在《暴力摩托》上,度过了边骑摩托边踢人的快感童年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