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们是"金融寄生虫"吗?

易百科 网易新媒体 338℃ 评论

余额宝们是"金融寄生虫"吗?

@@PRE@@21日,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撰文炮轰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呼吁为了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应取缔余额宝。评论员先生的大声疾呼遭到了网友的强烈抵制;而银行似乎也并不买账,有银行人士坦言钮文新“逻辑错误”。余额宝自然不是专门助国人发财的大慈善家,但是,余额宝们真的是评论员先生所说的“金融寄生虫”,需要被消灭吗?@@PRE@@

余额宝们是
钮文新(资料图)

钮文新称“余额宝和其前段的货币基金将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将4%-6%的收益分给成千上万客户的时候,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为这一成本买单”,他声称余额宝“冲击的是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的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钮文新还批评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基本属于脑残,居然对“金融寄生虫”无动于衷。

随后,支付宝辩解称利润并非2%,余额宝加上增利宝,一年的管理费是0.3%、托管费是0.08%、销售服务费是0.25%,除此之外再无费用,费用合计是0.63%。

而有网友认为,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打破了银行垄断,带来了很好的鲶鱼效应,大呼“放开那条鲶鱼!”(注:鲶鱼效应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H1@@互联网金融产品是怎样赚钱的?@@H1@@

余额宝们是

近年来,余额宝、网易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飙升,公众把钱存进去有赚无赔,当然广受欢迎。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何会收益如此高?

互联网金融产品吸纳公众资金,把资金交给基金公司,然后基金公司再存到银行,借此赚银行的利息,最后转化为公众的收益。有网友会问了,在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是被政府限制,银行不能随意调整吧?没错,在中国,存款利率的上浮和下调,都是由央行决定的,但业内有一种叫“同业存款”的模式(同业存款是指针对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办的存款业务.属于对公存款种类,一般情况都会对其进行利率浮动,浮动比例与银行协商)。举个栗(例)子:某基金公司把钱存到了银行里,这样就形成了同业存款,于是基金公司就可以和银行重新商定存款利率。

余额宝们是

银行怎么会答应如此高的收益率呢?没人会愿意做赔本买卖,银行愿意给出这么高的收益率肯定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存款利率越高,往银行存钱的人就越多。银行当然要想高息揽储了。为什么?银行缺钱啊!是的,银行缺钱。现在贷款需求如此旺盛,等着付出高利率(10%以上)向银行贷款的比五道口、西二旗等地铁站晚高峰时排的队伍还长,银行没钱放贷,赚不着钱多心疼?所以急需大量的钱来放贷,好赚取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于是银行就通过“同业存款”的模式绕开央行的利率监管,高息揽储。互联网金融产品们正是抓住银行对短期资金的旺盛需求,在协议存款上拥有了议价能力,由此获得高收益。

这样,就明白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产品能高举“无风险”的大旗了,因为他们吸纳的资金最后都存进了银行来赚取利息,对储户来讲,的确是相当于“无风险”。(当然事实上投资一定是有风险的,这里只是讲相对而言。)

@@H1@@互联网金融产品大红“是果不是因”@@H1@@

余额宝们是

一位银行管理高层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钮文新好像是在替银行说话,但客观地讲,他的说法逻辑错误了。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所以能做到现在这样,“只是一个果,而不是因”。原因在于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用了目前流动性偏紧环境下从银行的赚钱机会,而高成本并非其造成的。他解释说,流动性偏紧一方面来自于央行宏观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另一方面是银行对高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其风险偏好集中在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上,比如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使得其对短期资金需求特别旺盛,而一些贷款项目都是长期的,这会出现资金错配,即用短期资金配置长期应用。短期资金需求越来越高,流动性一旦紧张,市场上利率就会飙升。

@@H1@@经济结构失衡是深层原因@@H1@@

余额宝们是

“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银行自身导致这个现状而非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贷款太多投向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一些过剩产能,而不是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多数企业获贷的成本本来就高,而非互联网金融产品们推高的。”该人士坦言,余额宝们只是一个渠道创新,而非产品创新,做的还是传统货币基金,谈不上颠覆银行业,但确实带来了冲击。”

“当然,也不排除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规模压榨银行,要求更高利率。但这是纯市场行为,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监管层并非脑残,给了互联网金融合理的生长空间,需要多加关注的,只是规范其销售行为。”


@@H1@@互联网金融变相利率市场化@@H1@@

余额宝们是

“存款赚了一圈又回来,银行要付出更高成本的怪圈是不合理的。如果银行意识到这种不合理,被动‘挨宰’的潜规则必将会被打破。”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支付给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直接补贴给存款客户,那么多数客户就没必要把资金转出。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载体”作用将会大幅削弱,而银行的成本也会下降。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伴随着银行纷纷推出各类“银行宝”,互联网金融产品议价能力将不断降低,收益率也会快速下滑,用户极有可能重新回流至银行体系内。

上述银行高管则认为,这场风波也揭示出:利率市场化必须加速推进。目前实际上形成了银行接受利率管制,互联网金融产品变相利率市场化的“双轨制”,资金自然往高的去。互联网金融也在倒逼利率市场化,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那么存款将会重新回流或分配。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欢迎发送邮件至yibaike_wy#163.com(发送时请将"#"改为"@")表达你的观点或对本栏目的建议。本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注: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羊城晚报、网易财经、百度百科等。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余额宝们是"金融寄生虫"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