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容颜已老,你是否还会爱我?」

知乎日报 Mister日 716℃ 评论

「当我容颜已老,你是否还会爱我?」

图片:《了不起的盖茨比》

逆水行舟,回到往昔——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Mister日,用风趣的语言谈论鸿儒的世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小说,在我心中,它的地位甚至高于《红楼梦》等一众世界名著。我年少时也曾听说过这部小说,一直以为是讲比尔·盖茨的故事(大雾)。后来看了小李子主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就有了一种要读原著的冲动。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困惑,我想从原著中一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个爱情悲剧?盖茨比到底了不起在哪里?黛西真的就是很多人眼中的“绿茶婊”吗?后来,我把这部小说的中英文双语版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又查阅了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资料,心中的困惑全部解开。所以有感而发,来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名著地位毋庸置疑。美国“现代文库”20 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排行榜高居第二名,入选美国高中语文课本,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挽歌”;而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好友)、张爱玲、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的铁杆粉丝)都对他的作品赞赏有佳。《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半自传性质的一部作品,真实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浮华而疯狂的社会面貌。关于这部作品的书评有很多,得到广泛共识的观点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是从人物的角度分析作品,并结合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沉浮的关系。

盖茨比——理想主义与虚荣铸成的人生悲剧

分析盖茨比之前,先来看看一张时间表:

起床             上午 6:00

哑铃体操及爬墙          6:15-6:30

学习电学等            7:15-8:15

工作               8:50-下午 4:30

棒球及其他运动        下午 4:30-5:00

练习演说、仪态          5:00-6:00

学习有用的新发明         7:00-9:00

个人决心

不要浪费时间去沙夫特家或 (另一姓,字迹不清)

不再吸烟或嚼烟

每隔一天洗澡

每周读有益的书或杂志一份

每周储蓄五元 (涂去)三元

对父母更加体贴

这是盖茨比小时候在一本书的末尾空白页上写的时间表。盖茨比的亲身父亲——美国西部明尼苏达州小镇上的一位老农民——在参加儿子的葬礼时,给尼克(作品中的“我”)展示了这张时间表,所注日期是 1906 年 9 月 12 日。电影中完全忽略了这个情景,实在是一大遗憾。从这张时间表可以看出,少年盖茨比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好孩子,怀揣着美国梦,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出人头地。然而,这样一个凤凰男为什么会最终走向悲剧呢?这里先梳理一下盖茨比的人生轨迹。

十六岁,杰姆斯·盖茨离开了位于美国西部的家,离开了碌碌无为、老实巴交的父母,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他先是到明尼苏达州南部路德教的小圣奥拉夫学院待了两个星期(可能因为学费的问题没能上下去),后来又到苏必利尔湖上讨生活,正好碰到富商丹·科迪的游艇在最险恶的沙洲上搁浅。

盖茨比在大风来临之前救下了丹·科迪,深得这位富商的赏识。杰姆斯·盖茨从此改名杰伊·盖茨比,在富商的船上干活儿。在后来的五年中,丹·科迪与他情同父子,带着他环游美洲大陆,甚至亲手把盖茨比打造成了绅士的模样。丹·科迪去世前,本想把两万五千美元的遗产留给盖茨比,但不幸的是,他的情妇利用手段把盖茨比坑了,盖茨比一分钱都没拿到。

盖茨比又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后来一战爆发,盖茨比参军了,成为了一名青年军官。1917 年 10 月的一天,盖茨比遇到了他短暂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黛西·费伊。当时有一大堆青年军官围着十八岁的黛西转,唯独年轻帅气的盖茨比赢得了黛西的芳心。到了军营,大家都身着同样的军服,根本看不出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所以盖茨比不输给任何人。

盖茨比与黛西第一次相遇

然而,出于虚荣,盖茨比隐瞒了自己的身世,自称家中有万贯家财,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他开始伪装的那一刻,就注定自己的人生走向悲剧。

但后来盖茨比被调往前线后却久久未归,甚至派到牛津大学学习五个月。那时候通信不发达,一封从欧洲到美国的书信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收到,搞异地恋很不现实。等不下去的黛西最终选择跟汤姆·布坎农结婚。那么,盖茨比在后来的四年中为什么没再去找过黛西?因为战争结束后,盖茨比脱下了军服,也就现出了“原形”。他依然是那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自己的谎言不攻自破。他知道自己唯有走发财这条路,才可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抢回自己的女神。

那么在短短的四年中,盖茨比如何成为暴发户的呢?看过电影或原著的人都知道,盖茨比最终承认了自己是个私酒贩子。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贩酒吗,怎么会一夜暴富?而且盖茨比一直偷偷摸摸不敢承认呢?这里就要谈谈社会背景了。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禁酒令”时期,全美禁止销售酒精饮料,通过法律将贩酒确认为违法犯罪行为。当时在美国贩酒,就等同于贩毒。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嗜酒如命的美国人民怎么会善罢甘休?美国的黑社会乘机崛起,与官商勾结,暗中贩酒,大发横财。作品中的迈耶·沃尔夫山姆就是个黑帮头目。原著中,在盖茨比死后,尼克找到了沃尔夫山姆,沃尔夫山姆讲述了他与盖茨比相识的过程——刚从战场上回来的盖茨比除了一身挂满勋章的军服,身无分文,甚至两天没吃饭。沃尔夫山姆从零开始“栽培”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把他培养成了拥有豪宅巨款的百万富翁。所以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盖茨比就相当于是个大“毒”枭,游走在犯罪的边缘,通过违法行为获取巨额财富。

不过,盖茨比对黛西的爱从未停止过。发了横财之后,他就开始计划“夺回”黛西。后面的故事情节无需赘述,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展现得很到位。可他为什么没有追回自己的女神,反而会丧命呢?盖茨比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梦想中的黛西依然停留在四年前,他一厢情愿地认为黛西依然深爱着自己,根本不爱现任丈夫。那么,真实的黛西又是什么样子呢?

黛西——没有独立性的柔弱女子,真正的受害者

很多读者、影迷都把黛西视为拜金的物质女郎、“绿茶婊”,“声音充满了金钱”,玩弄感情。这样的看法显然有失公允,完全是男权主义、屌丝心态作祟的结果。甚至我觉得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塑造黛西这样一个女性角色时,也参杂了男权思想,对女性角色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不满。前面提到过,菲茨杰拉德的这篇小说写的其实就是自己。黛西就是他的前女友姞内瓦以及后来妻子泽尔达的化身。所以在塑造黛西时,菲茨杰拉德显然把对前女友和妻子的不满注入到了黛西这个人物身上。

我们还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人物本身的角度来分析。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当低的。1920 年 8 月 26 日,美国妇女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才获得了选举权。也就是说,爵士时代的男女平等还只是嘴上说说。黛西出身在西部的一个十分富有的家庭,从小养尊处优,估计没受过太高的文化教育。当时的大家闺秀也没几个会出门找工作。她们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可能就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早点找个有钱的好人家嫁了。所以当时的女性几乎没有独立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才能活得有安全感,有尊严。

黛西有两大争议点,一是当初没有继续等盖茨比,而是选择了花花公子汤姆;二是深爱着自己的盖茨比以百万富翁的身份与老公汤姆摊牌时,还是选择了汤姆,间接地让盖茨比命丧黄泉。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这两个争议点。

为什么当初没有继续等盖茨比?实际上黛西已经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原著中,黛西的闺蜜贝克小姐曾经回忆了黛西在结婚前的一些异常——“一个冬天夜晚她母亲发现她在收抬行装,准备到纽约去跟一个正要到海外去的军人告别。家里人有效地阻止了她,可是事后她有好几个星期不跟家里人讲话。从那以后她就不再跟军人一起玩了,只跟城里几个根本不能参军的平脚近视的青年人来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家里人怕她私奔,限制了她的自由。在那个女性没有平等权利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比强大。后来,黛西在父母的劝说下,在匆忙之间嫁给了汤姆。

“据说二月里她跟新奥尔良市来的一个人订了婚。六月里她就跟芝加哥的汤姆·布坎农结了婚……”也就是说,黛西在认识汤姆四个月后就嫁给了他。这么草率就做了决定,她的父母“功不可没”。而就在婚礼前夕,黛西在自己家上演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喝得烂醉,让贝克小姐把汤姆送她的那串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送走,让贝克小姐“告诉大家,黛西改变主意了,就说‘黛西改变主意了!’”,因为她收到了盖茨比从牛津寄来的信件。

但黛西的这种挣扎显然没什么用,最终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嫁给了汤姆。那她有没有爱过汤姆?确实爱过,因为汤姆可是“汪撕葱”式的男人,世代豪门,长得帅、学历高,而且“身经百战”,摆到现在就是“国民老公”,没有几个女生能抵挡住他的魅力。所以“撕葱”不费出灰之力地拿下了 19 岁的黛西。总之,柔弱的黛西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坚守自己的爱情。

到后来,盖茨比、汤姆、黛西三方摊牌。而且黛西确实爱盖茨比,再也不爱花天酒地的汤姆,可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汤姆?因为黛西对盖茨比的爱实际建立在盖茨比的谎言之上。在盖茨比跟汤姆摊牌前,黛西一直认为盖茨比是开药店的,靠自己的努力发了财。然而,汤姆抖出了盖茨比大“毒”枭的身份,“她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看盖茨比,又看看她丈夫,再看看乔丹”。黛西心目中盖茨比的高大形象彻底崩溃了,原来盖茨比对她的爱充满了谎言,盖茨比靠欺骗赢得了她的心。盖茨比在与汤姆的比拼中彻底输了。无论他怎么解释,黛西都不会再选择他了。

汤姆以退为进,不愧为“情场老手”,盖茨比尽显幼稚
盖茨比骗不下去了,黛西对他彻底地失望

对于没有独立性的黛西而言,一个是虽然对自己一往情深,但却是大骗子、大“毒”枭的前男友;一个是虽然成天花天酒地,但似乎对自己不错,并不愿抛弃自己的老公(关键还是孩子的爸),怎么选择一目了然。

在一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女性只能忍辱负重,为了生存,对丈夫忍气吞声,只为把孩子养大。所以说,黛西是整个悲剧的真正受害者。盖茨比虽然也是受害者,但最后一死了之,而黛西却要一辈子承受痛苦。原著和电影的结尾都没有指明黛西到底知不知道盖茨比死了,但我觉得黛西跟汤姆的婚姻也不太可能延续太久。

汤姆——真正的大 Boss

实际上整部作品最应该受到批判的是大 Boss 汤姆,他是所有人中最可怕的人。汤姆做得最邪恶的一件事,就是唆使自己情妇的丈夫杀害盖茨比。在争夺黛西的斗争中,汤姆已经赢了盖茨比,却依然狠毒地置盖茨比于死地,甚至把情妇的丈夫也一起推向死亡,实在是天理难容。自私、冷漠、阴险、残酷、不负责任、糜烂……各种黑暗属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这部小说谴责的就是以汤姆为代表的特权阶级自私专横,为所欲为。

相反,作为一个旁观者,尼克凸显了人性的光辉。盖茨比其实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但尼克依然给他写了一部传记,并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了个“Great”(Great 这个单词并不一定指“了不起、伟大”,只是说比普通人更好一点)。因为尼克一直牢记父亲的教导,也就是原著开头的部分: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盖茨比就是那个起点比别人低,却不应被随意评价的人,因为他拥有最遥不可及的梦想,并且穷尽一生去追求。他执著的追求如此伟大,因为这种追求是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识之士们共同的追求。盖茨比身上这样一种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

盖茨比的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盖茨比的追求,是古今中外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共同的追求——一个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完成逆袭,得到与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平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简而言之就是“机会均等,阶级流动”。这不仅仅是美国梦,也是日本梦、欧洲梦乃至中国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集团不断壮大,阶层不断固化,机会越来越不均等,这样的梦想很容易就变为了鸡汤。凤凰男 / 女始终无法融入上流社会。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是这样,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之所以特别喜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内涵不会随时代变迁而磨灭。菲茨杰拉德写的绝不是蹩脚的三角关系,也不是超乎想象的屌丝逆袭,而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梦想故,两者皆可抛。只是梦想,未必都能实现。正如这部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却被浪头不断地往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PS: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曲 Young and Beautiful 真的很棒。短短一首歌,将《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黛西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当我容颜已老,你是否还会爱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