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年轻人,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意义

知乎日报 Manolo 191℃ 评论

我是个年轻人,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意义

图片:《燃烧》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哪些员工认为自己的职业对社会没有意义

Manolo,只知逐胜忽忘寒

职场中,意义似乎正在变得稀缺。在许多咏史、鸡汤或励志文中,过去被描绘为一个“激情胜于理性[1]”的时代:大家都知晓自己有必要以双手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以此为信仰积极工作之下。相比之下,据传,今天的年轻人常斥类似说法为“画饼”,且以经济理性替代了工作的意义。一方嫌弃另一方算计,另一方以相同理由反唇相讥。如此,真的有许多从业者认为自己的职业没有意义吗?如果确实有许多人这么想,他们又分布在哪些地域、哪些行业呢?

图 1 2015 年时,各国家与地区中,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比较没意义”或“非常没意义”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并未显示出明显分野:比较“丧”的国家里,既有日本和比利时,也有印度;比较“奋进”的国家里,瑞士及委内瑞拉均赫然在列。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均位居中游

借助 1980 年代后于 47 个国家或地区执行的四轮劳工追踪调查,Dur 和 van Lent 在国际范围内回答了以上问题。方法很简单:统计问卷中回答“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比较没意义”或“非常没意义”的受访者占比,再探讨其影响因素[2]。结果:2015 年时,持以上看法的员工占总体的8%。此外,回归分析发现:将员工年龄从 20-70 岁间按每 10 年分段,确实,越年轻的群体,认为工作无意义的比例越高;性别及教育年限长短几乎没有影响[3]。

图 2 认为职业无意义的比例最高的群体。与下一段中结论相印证:销售、催债或公共关系等行业,意义感普遍偏低。相比之下,在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业群体中,前述比例多不足 1%

最有趣的是分职业的回归分析。首先,是否跻身管理层对意义感并无显著影响;其次,相比私营部门员工,公共部门员工认为工作无意义的比例要更低,统计上非常显著。文章同时辨析了多类尝试解释工作“意义感”的理论,发现仅有以下两种得到了现有数据的支持:首先,那些可能利用客户认知或心理方面弱势“坑”他们的职业,意义感普遍更低;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得到了印证——分工相对更精细的职业,从业者认为无意义的占比显著更高

[1] 搭车推荐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经济学书籍,或许值得每一位对经济学感兴趣的知友阅读。作者是伟大的 Hirschman: Hirschman, Albert O.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7%的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持怀疑态度:他们既不赞同前述看法,也不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比较有意义”或“非常有意义”。

[3] 此处回归分析中已控制了不同世代的影响:二战之后,出生年代的差异对意义感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原文还考虑了经济景气状况等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意义感的沉浮确实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繁荣时刻,认可工作意义的比例更高;萧条时刻,这一比例相对更低。

参考文献:Dur, Robert, and Max van Lent. "Socially Useless Jobs." Accepted at Industrial Relations.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我是个年轻人,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意义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