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与自己的战斗,永远是最壮观的战斗

知乎日报 何瑫 247℃ 评论

《波西米亚狂想曲》:与自己的战斗,永远是最壮观的战斗

图片:《波西米亚狂想曲》

如何评价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何瑫,《智族GQ》报道总监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还是生理,都让男主角感受到自己被边缘化。这种极度的边缘化,要么催生出一种极度的自卑,要么就催生出一种物极必反的自大。男主角属于后者。他用自己是天才的心理暗示,合理化了他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所有困境。

与自己的战斗,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壮观的战斗。外部战争再波澜壮阔,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挣扎相比,总是显得大而无当。其原因在于,所有的外部争斗,都是自己权力感和虚荣心的外化,它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明,它越痛楚越惨烈,就越会从反向证明自我是多么坚定。

而自我的战争,却是自我的分裂,是自我对自我投下的一道怀疑的目光,是自我对自我存在感的腐蚀,它就如蛆虫一样搅动着灵魂,却又无法言说。它让所有的外部行为都失去了意义,却又黯然无声。它的深刻在于,它如此普遍而又无法逃避,以至于所有的外部争斗都成了一种替代性的逃避,用外部的痛苦去忘却内在的痛苦,用外在的满足去麻痹内在的匮乏。

这种复杂、深刻而又暧昧的情感,吸引了所有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和导演,那种外在的极致成功,与内在的极致孤独,构成这个世界为我们所知的最大戏剧性,比如《公民凯恩》,比如《刺秦》,比如《愤怒的公牛》,都是这方面的杰作。

《公民凯恩》里,那个媒体大亨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其实只是对儿时缺少家庭之爱的复仇,是年少时那被烧掉的“玫瑰花蕊”滑板的替代品。

《刺秦》里,秦王的理想主义与暴虐就像双生儿,他用理想主义来粉饰他的残暴,用这种残暴来驱散他对别人及自己越来越痛恨的孤独。

而马丁·西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则是主角自己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成功,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恶魔。

《波西米亚狂想曲》同样是这个类型的故事。男主角是个生活在英国的亚裔,他还是个龅牙,他热爱音乐,而他父亲是个信奉袄教的老古董。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还是生理,都让男主角感受到自己被边缘化。

这种极度的边缘化,要么催生出一种极度的自卑,要么就催生出一种物极必反的自大。

男主角属于后者。他用自己是天才的心理暗示,合理化了他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所有困境。

他的奇装异服和出位言行也是如此。他用这种方式抵抗,也用这种方式吸引。他吸引到了他的同类,然后他的音乐天才被发现被承认,他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他也获得了他的爱情。但故事并不会在这儿结束,他在这时遇到了真正的困境。

这种幸福并非他真的想要的,他的不同性向使得他与其他人相比,现有社会的最高成就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他仍然不能真正舒展自己,他仍然得待在他自己的阴影之内。

他失去了他的未婚妻,这个给了他最初信任和安全感的人。他对他的那些乐队伙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愤恨,因为他们都拥有了正常人的幸福感,而他这个他自认为给他们幸福生活的人,却形单影只。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失去了内心真正的平衡,让他更加放浪形骸,他沉迷在肉欲与毒品之中,直至他得了艾滋。

这部电影好的地方,在于他意识到了他内心的匮乏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他意识到了那梦幻的舞台与他如荒漠般空寂的内心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影片遗憾的地方也在这里,影片在这儿太面面俱到了——它在主角的命运成因面前左顾右盼,最终是各种原因各打五十大板。

无论是他与父亲的关系,他与恋人的关系,还是他与兄弟的关系,以及他的性向问题,都浅尝辄止。影片也没有试图缕出这若干种关系内在的同一性,这也就不能真正触及男主的内心缺失的原点。

他与父亲的关系应该是他内心情感黑洞的起点,而他内心深藏的同性情结则是他被世界和自我厌弃的风暴核心。而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一种心理学上的紧密联系。但影片在这方面却没有任何察觉,他与父亲的分裂与和解,就像他履历上的一行字,清晰却寡淡。

他性向的被触发,也显得相当小儿科,它似乎就是个偶发事件,当他在给妻子打电话时,一个偶然去上厕所的男人身影就让他内心原本的性向轰然倒塌。你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叙事精炼的一种表现,但在进行这个人内心世界最为重要的展示时,却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显然是不够的。

他与妻子的情感,是他身上复杂性的最佳体现,是他灵与肉挣扎的最佳载体,是他悲剧走向极致的来源。他渴望灵魂伴侣,却又无法背叛自己生理上的肉欲。得陇望蜀之间,他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灵魂支撑。但在这段关系里,我们无法感知这个灵魂伴侣的重量,所以也就无法感知他情感大厦轰然倒塌的声响。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我们看不到主创试图解析这个人的野心,他热爱的似乎就是重现这个人的经历,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华彩而跌宕的情节组成的一盘散沙,他们以时间线自然堆叠,却缺乏内在真正的肌理。

这就是这部影片,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三部电影的真正区别。在前三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他们人生中那复杂、庞大却明确的内心伤痛,他们如何挣扎、成功和崩溃。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只是看到事件流畅却轻易的组合。

从某种程度来说,整部电影太温柔了,男主角显得太过无辜,他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但越天真越单纯,他就会越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刻薄与残忍。影片只有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则相当稀薄。没有人性里真正的阳光与阴影的争斗,整个情感的烈度也就大打折扣。你对主角内心的恶魔欲拒还迎遮遮掩掩,你也就无法还原出他最终走出泥泞时的沉痛与愧疚。

整部电影,还是将他身上的那些缺陷,当成了一个传奇人物身上那美好的斑痕,而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伤痕,才是他真正的全部。这些伤痛并不止是他伟大成就的注脚,也许相反,他那些伟大成就,是伤痛无法逃避后一种替代性的分泌物。

撰文:梅雪风 编辑:何瑫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波西米亚狂想曲》:与自己的战斗,永远是最壮观的战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