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知乎日报 暖暖妈爱分享 128℃ 评论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图片:OpenClipart-Vectors / CC0

暖暖妈爱分享,120万粉丝教育大V,北大妈妈,亲子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博士

最近带暖暖在芬兰游学,芬兰的环境真的太舒适了,这个舒适大概跟芬兰人的环保意识有关,我们前两天参加一个集体活动,几乎所有的芬兰人都将垃圾带回家去分类处理,哪怕一点小纸屑都不会现场抛弃。

芬兰是全球废物回收系统最好的国家之一,废物利用率能达到 50%。跟国内一样,芬兰大概也是按照有机可降解、可回收及其他垃圾的原则来分类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分类垃圾大桶,街头还会有一种用木头修葺的垃圾房,一般情况下用四种颜色对应四类垃圾。棕色桶用于收集可再生生物垃圾;绿色桶收集废旧报纸、书籍、牛奶盒;橘色桶收集旧电池、旧电器等电子产品;黑色桶收集所有非可再生垃圾。

芬兰的科技公司在分类的基础上还制造出了垃圾气动管道输送收集系统,通过风机产生负压差,把垃圾从投放口通过管道传送到地下处理中心。该系统采用完全密闭的方式对垃圾进行运输与收集,在过程中不会对人员及环境造成污染,感觉简直是科技感满满。当然除了这个,芬兰垃圾处理的黑科技还有很多。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跟暖暖玩的垃圾分类的游戏。


7 月初上海刚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办公室的小伙伴也都讨论了好多天。大家都觉得挺难的,完全分不清到底该怎么分,我在做测试的时候也错了不少,不过觉得还挺有趣的,所以我去网上找了一张上海垃圾分类示意图,打印出来跟暖暖一起研究。

这张示意图画得可谓纷繁复杂,对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大分类,有文字解释,也有图示范例。

虽然四大分类之下还分出很多细项目,但因为有图解,暖暖很快就记住了一大半。

不过,暖暖也提出了她的疑惑:“妈妈,湿纸巾为什么是干垃圾呢?”还有为什么脆脆的瓜子皮是湿垃圾?为什么鸡骨头属于湿垃圾,而猪大骨却是干垃圾?

其实,这些问题在成年人乍一看来都会有些混淆不清。

暖暖能在记忆图表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我心里暗暗高兴。因为这代表着她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我告诉暖暖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并不是根据干湿来的,而是有机或无机,易分解或难分解,自然存在或人工制造等标准来综合判定的。

接下来,在跟暖暖解释什么是有机、无机,什么是分解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小小的垃圾分类竟然包含了物理、化学、自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它们又跨学科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要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垃圾分类,还会考验到人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我突然想到这不正好和 steam 教育的精髓相吻合吗?

steam 教育的精髓就是让孩子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计划和执行呀!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行为”分类表,人的“认知能力”按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测和创造的顺序发展。

认知金字塔的底层是基础的、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越往高层走,技能就越复杂,越抽象。

把这座金字塔来套用到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垃圾分类锻炼的是一到四层的能力,即从知识储备、理解,到应用、分析的能力。

暖暖对“为什么鸡骨头属于湿垃圾,而猪大骨属于干垃圾”这个问题的思考就很典型。

因为知道了鸡骨头和猪大骨都是有机物,都可以分解,所以她更加好奇为什么一个是湿垃圾,一个是干垃圾。

我们在垃圾处理环节找到了原因。原来,所有湿垃圾末端处理的第一个步骤是粉碎,而不易粉碎的猪大骨会对粉碎刀片造成损害,所以被归类到了干垃圾中。

有了对干、湿垃圾判断标准,以及湿垃圾处理方法等知识的了解,这下暖暖就停不下来了,像玩“连连看”一样,找出了榴莲壳、硬贝壳、粽子叶等属于干垃圾,而小龙虾、瓜子皮、切花等属于湿垃圾。

我一直认为 steam 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

而这最日常的垃圾分类,通过思考具体问题,实际动手操作,让孩子把零散的知识链接起来,变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去发现事物规律,找到内在联系,做出逻辑分析,并形成预测预判的能力

这不就是一场 steam 教育嘛。


前段时间,我和暖暖去意大利来了一场艺术之旅。没想到,暖暖也顺道考察了意大利的垃圾分类。

“妈妈,你看这些垃圾桶是彩色的!一排有六个呢。”从这些彩色的垃圾桶,我们知道了意大利的垃圾分六大类,厨房有机垃圾、纸质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玻璃和不可回收垃圾。去买东西,我们发现超市提供的袋子都是玉米制成可分解的,而且如果超市使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会被开罚单。

回来之后,我们一起查询了各国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德国是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已经执行了 112 年,德国不仅有一套严格的分类规定,甚至有“环境警察”。

日本是全球人均垃圾生产量较少的国家,每年只有 410 公斤,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瑞士的垃圾分类细致到必须出版一本上百页的小册子。而且其循环利用系统已发达到垃圾紧缺,每年还进口几十万吨垃圾,用于冬季供暖。

一个小小的垃圾分类,在世界各国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故事。当我们给孩子讲起这些故事时,不就在不经意间,让孩子逐渐培养起世界眼光。

当然,垃圾分类还具有更宏观的意义,对土地和资源的节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是孩子需要培养的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其实,早在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管理之前,我知道的一些 steam 教育机构就已经开设了固定的垃圾分类课程。

比如《垃圾分类/未来城市》,这是一个经典的 steam 项目。让孩子们想象、研究、设计和建造一个未来城市,这个城市主要解决一个民生问题,即垃圾分类。

项目分为 5 个部分:第一步学习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如何排布、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原则;第二步了解垃圾分类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步实地考察,垃圾处理中心和城市规划展览馆,让孩子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四步选择适合的材料构建模型,比如用纸板、木板软陶泥、粘土等来做房子、道路、河流等。第五步完成一篇城市描述论文。

这个项目的设计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的,因为城市模型的构建、论文的撰写都需要一定量的技能和知识储备。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中一些环节和步骤,和低龄的孩子玩起来。比如参观城市规划馆、垃圾处理中心,比如用粘土制作分类垃圾桶,比如一起思考废旧的瓶子、塑料袋可以怎么再利用等等。

在思考废物再利用时,并不一定是拿矿泉水瓶子当花瓶,或者拿奶粉罐当存钱罐,我们可以往 steam 中的“Art”方向想想。

Dominic McCann 在沙滩上创作的即时艺术品

因为看到艺术家 Dominic McCann 用沙滩上清理收集的垃圾创作的即时艺术品,我和暖暖一起用废旧的塑料袋、旧杂志做了一只小海龟。暖暖特别喜欢,说要贴在床头当装饰。

只要有心去做,垃圾再利用也可以很美,很艺术。国内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这件事,我是举双手支持的。可能很快,全国垃圾分类就要实施起来了。估计到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犯些错,不过我觉得凡事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如把垃圾分类当作跟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

自从成为父母我们总在思考该如何教育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最有效的教育往往都是来自于生活,而跟孩子一起学习和进步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

这次在跟暖暖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还与 STEAM 异曲同工,当然每个人可能都能从里面发现不同的趣事。大家有跟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吗?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可以评论交流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