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丰富内涵

易百科 未知 81℃ 评论

作者:朱梁光(安徽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安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它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生态智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总结了西方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凸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习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持续、博大精深等显著特征。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蕴含着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和“遵守自然规律”的哲学。它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并按照自然规律运行。有时,它可以被适当地使用。这是祖先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易经》、《老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齐姚敏书》等古籍中有丰富的论述。“人的法则、地球的法则、天道的法则、天道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当植被繁茂时,它的重量不会进入山林,它的生命不会死亡,它的长度不会停止”;“精疲力尽而钓鱼,没有得到,明年也没有鱼;像“烧掉庄稼和土地,明年不再有动物”这样的名言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如保护眼睛”,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层次,让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就自然本身不是人体而言,它是人体的无机体。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正因为如此,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获得耕地而毁坏森林”和“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等例子警告人们“不要太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另一方面,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是基于“改变世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中不仅有化学“技术”、“机器”和“进步”的提高,还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改革生态危机的策略,即“消除统治阶级对工人阶级的一切剥削和压迫”。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刻总结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模式。从人类文明的进步来看,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在资本逻辑的指导下,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例如,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欧洲的“莱茵河污染事件”和日本的“水俣病”都是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给西方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面对如此多的重大环境问题,人类也进行了许多反思,并不断努力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途径。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探索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1978年,新中国第一次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983年,中国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中国作出了《环境保护决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环境保护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中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转折性转变和整体性转变。生态文明的概念越来越流行。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1029个,占国土面积的18%。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2.96%。在过去的20年里,新增加的植被覆盖率约占全球总量的25%,居世界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他坚持用新的发展观指导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的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责任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根据国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对臭氧消耗物质的消除占发展中国家总消除量的50%以上,使其成为对保护全球臭氧层贡献最大的国家。“三北”防护林项目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千村示范、万村改造”项目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先后授予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笹川环境奖、特别绿色环境奖和全球环境领袖奖。我们坚持共谋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绿色生活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一直努力为人类建设一个共同美好的家园,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

(2019年11月28日,06)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丰富内涵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