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和农村振兴需要绿色引导

易百科 未知 229℃ 评论

[生态建议]

作者:孙闫冰(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连迪(生态环境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学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振兴农村的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县、农村美乡和富农富民。一千英里的旅程从一步开始。从消除贫困到全面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需要绿色指导才能走出农村振兴的绿色道路。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绿色引领

河北省遵化市平安镇香菇栽培合作社的成员展示正在生长的香菇。新华社

绿色应该贯穿消除贫困和农村振兴的整个过程

扶贫和农村振兴是一件事的两个阶段:扶贫是农村振兴的基础,农村振兴是扶贫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延伸。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通讯、创造和获取财富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消除贫困的成效将直接决定农村振兴的模式和质量。农村振兴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停止新炉灶和重复建设,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开发成本,实现贫困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绿色引领

新华社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黄陵村冬季美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村振兴战略应“按照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有效治理、丰富生活的总体要求”实施。显然,“生态宜居性”作为五大要求之一,是绿色振兴的具体体现。然而,绿色不仅仅表现在生态宜居性上,它应该是农村振兴的主线,贯穿于消除贫困和农村振兴的全过程,涵盖消除贫困和农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绿色振兴应突出绿色产业平台、绿色生活平台、绿色意识平台、绿色环境平台和绿色政策平台。其中,绿色产业是农村绿色振兴的物质基础。为了向社会提供生态产品,使贫困地区获得“良性造血功能”,农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应该是绿色产业。绿色生活是绿色复兴的本质要求,它涵盖了生态宜居的所有内容,包括饮用水、垃圾、厕所、村庄面貌等。绿色意识是绿色振兴的内在动力和保证。它不仅反映了实现振兴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和精神风格,也反映了实现振兴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同时,它直接关系到消除贫困和绿色振兴的真正效果。绿色环境是绿色振兴的追求和储备。乡村的美丽在于绿色的水、绿色的山、鸟和花。这种自然生态不应该被掠夺和开发,而应该有一个美丽舒适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环境是持续收购“金山银山”的强大储备。绿色政策平台是上述四个支点的支撑和保证。

合作促进精确消除贫困和防止污染的两大攻击

生态扶贫是连接精确扶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战役的基本环节,已成为克服贫困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其《关于赢得三年扶贫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实现生态改善和扶贫双赢。为了落实相关指导文件,许多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发展模式,包括工业绿色扶贫、绿色生态资源转化扶贫、环境导向绿色扶贫和“绿色+农业”扶贫。

扶贫目标基本上是条件困难的贫困地区。为此,《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京津沙尘暴、保护天然林资源等11大生态工程,使贫困地区人民从生态保护和恢复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和生态效益。

在做好生态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共同推进两大硬仗。目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就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少和发展不足,违反自然规律造成的问题大多是生态破坏,是掠夺性发展造成的。因此,随着扶贫步伐的加快,必须关注扶贫和振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打好污染防治之战?这就要求促进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扶贫振兴过程中,要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风险控制三大目标,突出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

显然,要实现绿色振兴,必须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两大硬仗,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贯穿扶贫和农村振兴的全过程,为农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让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走出一条“金山银山和清水青山并举”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实现绿色振兴,有必要根据当地条件调整措施,并准确执行

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很复杂:一些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或位于偏远的山区和森林,生态脆弱,生活和生产条件困难;有些人在资源和环境上失衡,有太多的人和多年的掠夺性发展。他们陷入了“更穷、更有教养、更有教养、更穷”的恶性循环。其他因素,如旧思想和文化,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但他们没有发展。要实现绿色振兴,就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致贫原因,找出实现绿色振兴的路径:对于因“金山银山”而失去“绿水青山”的贫困地区,在实施生态恢复的同时,用绿色优质发展引导生产脱贫;对于自然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环境破坏严重或处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贫困地区,不容易开发或不能开发,应进行搬迁脱贫。对自然资源一定、生态环境良好、但在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区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可以考虑进行生态补偿扶贫。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导致贫困的共同因素,如交通和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教育水平低等。因此,在顶层设计和分类政策实施中,应分析影响地方扶贫的制约因素,找出激发地方扶贫内生动力的关键。同时,应考虑到地方发展和保护的薄弱环节,并区分实现绿色振兴道路的顺序和优先事项,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在编制绿色振兴规划时,要科学地进行产业规划设计,做好生态资源评估,使产业规划设计既符合贫困地区的生态条件,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闲言碎语和钓鱼。大力推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重视生态空规划,加快完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发展适合贫困地区绿色振兴的环保产业。在规划目标中,还应体现农村绿色振兴战略的要求和分阶段实施的分阶段要求。

在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时,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包括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业发展的禁止清单,全面实施工业准入否定清单制度,加强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避免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应完善各种环境和经济政策,包括在扶贫和绿色振兴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生态补偿条例》和生态补偿。开展或完善公益林建设与保护、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国参与的生态补偿政策和管理措施。此外,应引入绿色振兴的信贷、投资和税收减免等环境和经济政策,并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在贫困地区从事各种与绿色振兴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2019年11月30日,05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扶贫和农村振兴需要绿色引导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