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经验——衡曲学院简介]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
——从吐鲁番高昌国文学看儒家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作者:王陶琪(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
早在汉代,儒家文化就传播到吐鲁番。公元460年,高昌国在这里建立。高昌国在菅、张、马、曲四个家族中努力工作了160年。儒家文化从河西和北魏时期不断传入高昌国。《周树》第50卷《高昌传》载有:“文字也和华夏一样,胡书也是用的。有《石矛》、《论语》和《孝经》,它们都是作为学术官员的学生相互教授的。虽然他们习惯于阅读,但他们都是胡语。税收是用来计算损失的,没有人会损失惨重。中国的刑法、习俗、婚姻和葬礼与中国相似。”高昌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学习、理解和实践了儒家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家”为单位,以“族”为群体,以“孝”为核心,成功谱写了中古丝绸之路西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昌篇章”。
作者提供了古书《小静》的图片。
一、
孝道是吐鲁番古代蒙古族儿童教育的最重要内容。1997年,吐鲁番出土了菅直人高昌时期的小景宜。1968年,吐鲁番出土了唐代《小经》的残卷,该卷是从唐代贞观至开元时期复制而来的。普林斯顿大学好时图书馆(Hershey Library)也有七个吐鲁番出土的唐文,是汤西学生回答的问卷。古代吐鲁番人也通过给孩子取名来灌输孝道。1972年,“孝与乐”这个名字出现在《高昌买一包,去练习,去长途旅行,在县城骑马,在县城骑马》一书中。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524墓出土的高昌建昌(557)三年,令狐萧中与他的衣服葬在一起,这记录了粟特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以他们的子女“忠”和“孝”命名。另一个例子是“曹小彤”和“曹礼(李)郎”。见1965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46墓出土的“商汤元二年(675)曹福晓最后通牒文君授勋”。还有《小草集》,见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506墓出土的《唐智德尔在(757)杨彦任天齐》。还有“郑司舜”和“安德忠”。见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5号墓出土的《唐神龙三年(707)高昌县崇华乡采集样本》。甚至还有“范晓桐”、“张申静”、“朱思静”、“康池子”、“康盛骏”、“安倩珍”、“山长寿”、“康李思”、“康解缙”和“米山文”等名字参见吐鲁番出土的“唐浦长福最后一件衣服,范美和现在的主宰房”。
吐鲁番出土的墓志铭除了强调人名中的“孝”外,还记载了“孝”是吐鲁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1969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10号墓出土的第六年(607年)高常艳和张子怡妻子高的墓表记载,墓主人“以尊敬和服从的名义去找官方叔叔和婶婶,以嫉妒的名义去找女儿”。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13号墓出土的高昌延十二年张顺墓表和613号墓表记载,墓主人“表现出忠孝,并让文轩写下了它”。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83号墓出土的唐林德一年(664年)梁燕怀墓志铭称,墓主“忠诚正直,丹智廷出生”比起上课,更注重礼仪和诗歌。公众和农村居民被称为该教派的领袖。这个家族叫做慈仁。坤吉和谐、孝顺、恭敬。儿子接受了法庭的训练,并对他的亲属表示尊重。孝道不亏,感恩不尽”。
作者提供了古书《小静》的图片。
二
早期儒家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宗族。正如吕思勉所说:“氏族制度使人们彼此分离。然而,在家庭爱好者看来,它不仅帮助夫妻、父子和兄弟相互支持,而且还延伸到那些与家庭有关系的人(如宗族姻亲等)。),并怀疑死去的祖先。”(吕思勉、曹波涵《中国文化第21次讲座》,沈阳:万卷出版社,2018年版)在古代吐鲁番,来自不同国家的各民族也深受儒家文化、宗族和家庭价值观的影响。吐鲁番八大木湖墓地的发掘证明,在从瞿氏高昌到汤溪州的高昌市东部,一直存在着以苏特为主体,与印第安人和库兹人混杂在一起的聚落。八大木湖墓地出土的文献大多是中文,这表明这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每个兄弟民族的中国文化都很深厚。但也有两份粟特文献,其中一份是盖有唐代“金曼杜甫”印章的粟特书。它第一次揭示了唐朝政府存在其他语言的公文。在巴达穆墓地的1号和2号梯田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个被埋在一起的梯田。梯田1和2属于库兹别克斯和苏坎斯。一号站台白石家庭花园和二号站台康石家庭花园也出土了粟特文献。2号站台西部汉族人(山东人)的出现表明,该墓地是西部汉族人和胡人的公共墓地。许多家庭坟墓通常由丈夫和妻子共同埋葬,甚至由许多人共同埋葬。墓主中男性的独特性表明了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反映了封建社会吐鲁番地区封建宗法制度的存在。他们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然后聚集在一起埋葬他们。家庭是“同一个坟墓,不同的洞穴”,形成了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结构:家庭-家庭-聚落。瞿氏高昌后期,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成为“家庭-家庭-聚落-国家”(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编《吐鲁番唐瑾公墓:焦河沟西、木纳尔、八达木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也正因为如此,所有民族在吐鲁番形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注意到吐鲁番蛟河古城沟溪墓地是来中国的粟特人的家庭墓地。粟特人的祖籍在伊朗高原,后来移居中亚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然而,到达吐鲁番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家庭,建立了家庭墓地。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墓表和墓志铭也被写成。例如,2004年在吐鲁番八大木苏特康墓201号出土的康鲁女及其妻子朱迈曼斯万人墓表,2004年2月21日出土的康鲁女及其妻子朱迈曼斯万人墓表,黄文碧发掘的翟云宁昏迷母亲康伯米墓表。其中最典型的是2005年吐鲁番蛟河古城沟西墓园东南康氏家族第20墓出土的唐龙二年(662)一月十六日康颜元墓志铭。墓主人是康星的苏特,他的父亲和他本人都是高昌国的军事将领。出土墓志铭的官方地位、汉字的书写、汉语句子的流畅性以及随葬品中的汉佛教因素都反映了墓主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粟特墓志铭中,作者强调“它起源于中国,迁到蛟河县”,这表明墓主已经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祖籍,将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根基,并与汉族建立了人类命运的丝绸之路共同体。墓志铭中充满了儒家文化的丰富色彩:“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陛下清正廉明,精神忠诚,仁爱至善,本性谦逊”。乡镇政府的领导,邻居田(李)谢一家。我知道自己在清朝有多强大,就把布朗放了出来,交给了蛟河县合适的领导——一个符头队,他在合适的八个年级。”他还表示,他的去世“令亲属和村民难过”。这些墓葬的上限为延长33年(593),下限不早于龙朔2年(662)。这表明中世纪人类命运丝绸之路共同体的成功构建是在高昌国和唐熙洲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还通过“村庄”、“街区”和“公社”将所有民族聚集在一起。虽然“村”是一个正式的行政组织,但它也是宗族和家庭的另一个延伸。它本身基于“家庭”。从吐鲁番古村落的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忠诚、孝顺、友爱和民族团结的强烈感情。例如,在古代吐鲁番,有“顺义镇敦小里”、“宁昌镇李政道”和“宁台镇仁义里”。见2004年吐鲁番八大木113号墓出土的《唐龙朔(662)二年一月西周高昌县寺僧集》。库车出土的唐代文献中有“怀柔广场”和“安仁广场”。怀柔广场”是库车地区广场的名称,以“怀柔袁遗”命名。这里住着苏特安远寿的妻子翟六娘。吐鲁番文学中有“安溪乡”和“崇华乡”。见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四号墓出土的《唐龙朔一年龙徽怒居廉旗》(661)。有“顺义乡”。见同一个墓中出土的《左传·麦曹琦》(668年)唐宗·张。还有“顺义”、“崇华”、“宁昌”和“宁台”,都是继唐平高昌之后建立的。见2006年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周高昌宁台等村名》。“重华”的意思是“回到重华”,这往往与胡人的归化有关。唐朝把官方县的胡人聚居地变成了村庄,如崇华镇的李安乐和西周的荣宁镇。见1967年阿斯塔纳91号墓出土的《西唐高昌县宁达等村名》。粟特人从一个定居点搬到另一个村庄,敦煌也是如此。从化镇是沙州敦煌县十三个乡之一,是在粟特人定居的基础上形成的。
佘逸最大的特点也是弘扬孝道和对老年人的尊重,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和谨慎追求。1967年,在阿斯塔纳74号墓出土的《唐代阿宝易名记》中有明确记载:“阿宝中有死去的[人] □麦宜都和五块蛋糕。”这是对全世界老人的孝道,是孟子惠亮王上所说的“老、老、老”精神的继承。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佛教社团也强调,他们的核心内容是弘扬孝道和送别死者,并将此纳入加入社会的条件中。例如,在2009年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念经兄弟会协议》中,就有这样一个条款:“请指导老师背诵佛经,遇到(?)-。如果你一天不去,□人们会付20元并要求一辆[牌],□严格的汽车。如果有[病]在班里成员——知道吗,如果魏明不说一句关于所有人守夜的话,魏明的工作人员将被流放在以吐鲁番为代表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西部地区,汉佛教很受欢迎。这种佛教被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改造,并回归西域。它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孝道。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和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世纪,大众信仰佛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佛教的深刻原理,而是为了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孝道。无论是捐钱修建寺庙还是写经文,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健康或者珍惜他们对死者的记忆。在古代吐鲁番文献中,我们实际上发现了一座名为“朱元寺”的佛教寺庙。参见196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92号墓出土的《高昌一年僧官携帛书》。甚至高昌国皇帝的亲戚曲彬也捐了钱来建造这座寺庙,以便谨慎地追求遥远的未来。吐鲁番出土的“宁朔将军曲彬庙碑”上写道:“早期因灾受刑,两个亲戚背井离乡,没有父母有任何父母。每天晚上,他们悲伤,感受风之树的叹息,建立一个好运气来偿还债务,并愿意削减他们的钱(?),□ Ji(?)□在新兴县西部建一座寺庙。”吐鲁番的文学中也有“四恩寺”。参见2004年吐鲁番八大木113墓出土的《唐龙朔(662)二年一月西周高昌四恩寺僧书》。不仅如此,1972年阿斯塔纳230墓出土的吴周长安三年(703年)礼仪大臣墓志铭还记载,人们把所有的功绩都献给了对遥远未来的追求:“清朝耗尽了他们家族的资源,转而求助于佛像,认为他们不满足于对遥远未来的追求。”如果你能勤奋工作,你最终会有保持谨慎的希望。“这是中世纪所有中国北方的真实情况。太和元年(477年)8月25日,我们还在北魏朱元寺的雕像碑上发现了佛寺名“朱元寺”。,——死者将与班里成员的私人麻有关,如果兄弟们被送到[的葬礼上不]去,酒将被流放两次战斗。”毫无疑问,在古代吐鲁番人的心中,社稷也是氏族和家庭的延续。这也反映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另一个重要城市敦煌的文件中。S.527“仙德(959)六年第一个月第三日重建女子俱乐部的条件”规定,“对于那些有丈夫和城市荣誉的人,他们的父母有自己的身体,他们的朋友有自己的价值观(愿望),他们在危险时互相帮助,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交朋友就像相信话语。交朋友,世界继续。如果姐姐是妹妹,那就让语言(意思)先行。条件建立后,山川会宣誓,中间(末端)不会违反。一、俱乐部荣誉以吉祥、亲痛之名猛增,方便俱乐部发展。每个人都需要赶走油、面粉和小米来制造食物和酒。如果他死了,他会像以前一样得到一份礼物。他的主人没有抗议(选择)问题的严重性或惩罚他。首先,在社会成立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每个人付一桶小米,一盏油灯,然后取下塔封沙子。一个是为了国王的仁慈,另一个是为了他父母的祝福。"
三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来自遥远的外国。他们与汉族通婚并组成家庭。早在北周时期,粟特人就与汉族通婚,这在Xi安出土的北周安嘉墓志铭中有记载。初唐吐鲁番文书中,粟特人与汉族通婚。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79号墓出土的《西周第一年(668年)后的刘中县民族(二)》一书说:“康湘怀62岁,老人,老师丢了,妻子孙年33岁,老人的妻子。男海达30岁,门卫,妻子唐30岁,门卫的妻子3岁,女冬鼠3岁,第一年的记述附总章,孩子21岁,孩子23岁,男惠均33岁,男,孩子11岁,男”根据这份文件,一个叫“康湘怀”的粟特人娶了一个比他大一岁的汉族妻子“孙”,生了一个叫“海达”(典型的汉族名字)的儿子,还娶了同龄的汉族妻子“唐”,分别生了一个叫“舒冬”的女儿和一个叫“惠均”和“大字报”的儿子。1975年吐鲁番哈拉卓76号墓出土的唐代二年(675年)贾星祖母寨的墓表,包括“贾星祖母寨”,“贾”是汉,而祖母“寨”可能是苏特。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5号墓出土的《武周再出元年(689)宁河蔡等人(6)》中也有一个粟特人和汉族人“康”结婚的例子。粟特人康天才的妻子是汉族人,姓“高”。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5号墓出土的《武周元年(689年)、宁河寨等西州高昌县家庭(9年)》记载,苏特“康鲁都”的妻子是汉族人,姓“坎”。敦煌也不例外。京都藤井在其邻近的藏书中有敦煌第51号文献,该文献记载在《唐四年(850年)十月沙州令狐金达家世录》中,“我侄子非常清楚,我妻子是丝茉茉,我母亲是安,我兄弟是奴,我兄弟是王,我妹妹是倪源。“这个男人的妻子是汉人,姓李,他母亲的姓是安,也就是苏特的姓。对尹屯等的S.4710“户口簿进行了另一次检查。《沙州》:“户张猪子,母妻,男妹等鲁人,母阿玛,妻阿坎。张斋藤优子是韩,他母亲姓“马”,他妻子姓“康”。这是苏特的姓。第3878页《唐开元十年(722)沙州敦煌县宣泉乡》记载,粟特人“曹仁北”的妻子是张某,一个典型的汉族人,他们的后代名义上完全是中国人。第3354页《唐天宝六年敦煌县敦煌县龙乐乡民族》记载小米“曹李思”继母的姓“孙”和妻子的姓“张”,都是典型的汉族人。公元514年“唐大力四年(749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义和李守时”记载了小米“安佑靖”妻子的姓“张”。
四
[20]
中世纪时,各种族捐了钱在吐鲁番建造了大量的佛教寺庙。例如,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20墓出土的“高昌张武顺等葡萄田及酒类出租帐(二)”。其中有“提钦寺”。“提钦寺”是吐鲁番突厥汗之子捐赠的佛教寺庙(可能由克都前特勤处修建),而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和旅游族群苏特(Sute)也在吐鲁番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粟特人向高昌运送大量货物,这些货物被高昌的粟特商人购买,然后大量分散或运送到河西和中原。粟特人也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商人,负责中国和北方民族之间的贸易。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20号墓出土的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其酒类出租账目(1)包括“康庙”。“康庙”是由康姓粟特人赞助的佛教寺庙。在高昌国时代,吐鲁番有不少于300座佛教寺庙。一半以上的佛寺是由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以他们的家庭或个人的名义捐赠建造的。然后他们以他们的姓、个人或官方的名字和头衔命名。它们都是汉佛教寺庙,其核心价值无疑是“孝”。甚至成为僧侣的僧侣也仍然在佛寺的中心。吐鲁番於菟鼓楼出土的《唐熙帝定古寺和尚惠晶与地书》(曹)中有“孝妻孝异乡”。(?)咕咕咕”。不仅如此,小静还在佛寺里被复制和教授。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纳313号墓出土的艺兮元年510年,新茂《小经解》共5卷,第一卷是小经解,第二卷是朱书记:“释比丘戒律,小经1。“丝绸之路沿线的另一个重要城市敦煌也是如此。敦煌文献S.728《孝经》记载在“图灵寺沙密斋写”的最后一个标题中。因此,汉文化的“孝”通过汉佛教传播到丝绸之路上的各族人民心中,成为构建人类命运丝绸之路共同体的共同精神基础。
诉
吐鲁番出土的大量“葬服”也反映了“谨慎到底,追求远”。这些文件是给孩子们的礼物清单,让他们为父母做好事,然后送他们去另一个世界。道教在古代吐鲁番很流行,道教也特别重视“孝”,这可以从重要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看出。吐鲁番的丧葬仪式体现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汉佛教和道教。吐鲁番哈拉卓99号墓1975年出土的傅长子父母市场墓中的葬服,在列举了父母去世后的物品后,内容如下:“凡有(右)件丝绸覆盖的衣服,金银有自己的家园,傅长子的父母用他们的钱在河里长大,国家的亲戚都老了,不允许通行,如法律、法令等遮盖他们的名字。”古代吐鲁番人也有丧葬习俗。唯一死后与人葬在一起的儒家经典是《孝经》。《孝经》埋葬的最早记录是1972年阿斯塔纳169墓出土的高昌延昌四年(558年)张张晓的葬服。在同一个墓中出土了一卷古代写的《孝经》(见图)。它比敦煌出土的27部《孝经》早400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孝经》卷之一。这对考察《孝经》在丝绸之路早期的传播是非常珍贵的。2004年,吐鲁番毛那墓地102号出土的宋武环《仙庆元年(656)》的感人文章也记录了送别礼物中的一卷《孝经》。在高昌国的《丧服与伤亡》中,有明确的“孝”的记载。我们一共找到了四次,一次在唐西州。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一个开放、宽容、相互学习、互利共赢、和平合作的共同体。这一点在《中庸之道》中已经指出:“仲尼祖叔尧和舜,《宪章》条款和军队;当法律生效时,土壤和水就会受到攻击。这就像天地的创造。这就像四季的创造。这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创造。所有的东西都是一起培养的,不会互相伤害;道是平行的,没有互相矛盾;小美德流经河流;伟大的美德是培养出来的;这个世界很大。只有世界是最神圣的,为了聪明和智慧,足以拥有暂时的也;丰富而温柔,足以有能力;坚强的毅力,足以支撑也;齐庄正,足以有敬也;文科和理科之间有足够的区别。春天很深,时间不多了。蒲波像天堂,袁泉像深渊。看到了,人们不会不尊重,说了,人们不会相信,做了,人们不会说。这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声誉和慷慨大方。人们可以乘船和汽车旅行。天空被覆盖,大地被覆盖,太阳和月亮被照亮,霜和露水被覆盖。所有有血有肉的人都尊重他们的亲戚(他们互相尊重),所以据说这是天赐良机。只有世界是真诚的,才能驾驭世界的伟大经典,奠定世界的伟大基础,并了解世界的变革和培育。”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它实际上是上述精神不断实践和升华的历史,在古代吐鲁番尤为生动。
(2019年11月3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