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华]
作者:唐·加比(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金庸的《谁是谁》延续了两种传统。它不仅继承了孔董卿教授的金庸专题研究系列(包括《金庸评论》、《笑之神》、《醉眼金庸》等系列专著),还延续了“中国文学史三十年”倡导的课堂正宗文学史研究范式。《金庸的谁》是根据金庸的小说改编的。这是一项全面而多维的研究,突破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局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众多丰富细节、回归历史场景的立体而生动的文学史研究领域。
孔董卿《金庸是谁》,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管金庸是谁,也不管三十年的中国文化和历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版了,那是他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座。朱自清先生甚至喜欢把他的教学内容写进书里,比如《中国文学史讲义》和《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起源》也是邓功三在辅仁大学八次演讲的记录。然而,这些书只是课堂讲稿和演讲的汇编,而不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记录。金庸的《谁是谁》(Who Is Who)在书中几乎保留了北京大学课堂的原始氛围,加上讲师金句的连续口语表达以及无数吉祥光明和灵感的美妙瞬间。我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关怀。
《金庸名人录》以课堂记录的形式呈现,不仅补充了金庸小说的气质,也补充了讲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必须竭尽全力回答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金庸是谁?”这不仅是作者坚持不懈的灵魂审问,也是悬在读者心中的问题诱饵。金庸是谁?茶梁勇先生和金庸能等一下吗?叙述者金庸和作者金庸有什么不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作家理论的研究著作,但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流行的作家理论研究已经不再流行。为什么金庸的《谁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去做一件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
自1994年严家炎先生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金庸研究班以来,20多年过去了。金庸早已被奉为经典,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和叙事模式也因此得到了调整和重构。然而,在孔董卿教授看来,学术界对金庸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观还远远没有进行探索。孔庆东认为金庸非常喜欢高雅和大众的品味。金庸的小说不仅超越了旧武术,也超越了通俗文学。他的十五部代表作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挥了历史作用。
作者一直致力于呈现“金庸的谁”问题的多面性。这样的人,无论是在武侠小说、小说、文学、文化还是在世界上,总是破坏世界的名誉、名声和名声,也诽谤世界。正因为如此,金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特殊而丰富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金庸不仅是一位擅长写侠义的大师,他的一生中也有侠义精神。课堂实录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跳出学术学派的常规研究范式,从对俏皮话“八卦”风格的分析和剖析中,涉及金庸和查氏家族之间的树枝和卷须。书中对金庸和他真正的表兄徐志摩所写的一系列令人作呕的表兄形象的对比分析,以及金庸与姜柏丽、琼瑶等亲戚关系的梳理和解释,都是新颖、独特而有趣的。
同时,孔董卿教授质疑夏金庸只被视为武侠小说家的现象。他将自己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总结为对“年轻游侠、中年艺人和晚年不朽者”的生活史的探索。金庸“一手写武术,一手写社论”的二笔模式会给他苍白的象征增添多少色彩?
金庸的主要工作是写武侠小说,所以对“金庸小说中的武侠”的分析远非高深学问,但从“武侠”定义的文化视角、武侠的发展轨迹和金庸小说中的武侠特征来看,确实触及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文化内涵。金庸是谁?-“骑士精神,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无疑是答案之一。
除了家庭和国家的感情,骑士精神和勇敢,作者认为金庸实际上是写爱情的大师。无论是李莫愁唱着“问世界是什么感觉,教人们一起生活和死亡”在火焰中死去,还是郭象“世界末日想到你,永不忘记”。即使他像一个老顽童一样玩世不恭,生死攸关,他还是忍不住说“四台机器,鸳鸯一起编织和飞翔……”作者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表达了他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沾有皇血的剑》、《雪山飞狐》、《飞狐外游》、《连城爵》、《侠客》、《鸳鸯刀》、《白马呼啸西风》等经典文本中,“情感”一词被横向和纵向分解,金庸的爱情模式和情感诗学被建构,这让读者在深刻的触动之间反复思索什么是“情感”。
此外,孔董卿教授还特别关注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资源,引导我们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金金勇勇?孔庆东认为金庸当然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深深地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然而,毫无疑问,他对学者金庸的发掘有一些见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金庸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通过对鲁迅、曹禺等人的共同关心,金庸、鲁迅和曹禺之间的精神纽带得以联结。作为一名自觉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很难忘记鲁迅这个中间人物。通过对讲座的阐述,作者扩展了金庸和鲁迅的许多精神共性,发现了金庸和鲁迅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见解和见解。作者本人也分享了这些引发金庸和鲁迅共鸣的珍贵时刻。这本书是由这些不同于彼此欣赏的普通时刻组成的。
(2019年11月30日,09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叙述者金庸和作者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