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易百科 未知 63℃ 评论

作者:石志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两个百年”目标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庆祝活动的历史关头召开的,这是我们党接管新中国政权以来,中央全会第一次集中研究、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和“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制度之谜和治理之谜的第一次全面总结和系统展示;第一次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中国首次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以更好地将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从全会《决定》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来看,其显著特点是:既高度简明,又十分明确。其中,总体要求分别强调了“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目标分别规定了我们党成立100年、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深刻理解并充分把握“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次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四个坚持”对于确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握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路线和正确路径,保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活力,有效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个“坚持”是突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理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新时期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治理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崭新的社会,在过去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党自全国执政以来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尽管经历了严重的波折,但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和定型。同时,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关于新时期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强调了制度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党建与制度党管理相结合;将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将国家制度的完善与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结合;发挥制度优势与提高治理效率相结合;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原创性现代治理思想。这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篇章。坚持体现时代特征、把握规律、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治理思想,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新时期,我们将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稳定。它必将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提供根本的符合性和根本的制度保障,必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也必将为人类探索和建设更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计划。

第二个“坚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联系、覆盖、指导全局的国家治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指导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党和国家最高政治领导人与国家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国家治理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坚持国家体制“三大优势”的协调联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优势、人民当家作主优势和依法治国优势。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法治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治国的根本途径,在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三者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就是要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种意识”,增强“四种自信”,实现“两个保持”,切实体现党对国家治理各方面的领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注重和完善党执政为民的各项制度,依靠人民提高党的科学、民主和法制执政水平。是提高党依法治国的能力。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我们党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的完善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到,我们的前人也没有系统地提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系统地提到,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特别是新时代的特点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要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障碍,坚决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路径依赖成瘾。特别是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不仅要坚决抵制放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想,而且要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思想,牢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永远实事求是。只有自觉坚定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改革创新。中国新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创新。全会的《决定》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即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完善国家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高举改革的旗帜,打出创新的牌,用改革创新的综合联动来推动国家体制的坚持和完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强调,高举改革旗帜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来考虑的。当然,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强调坚持创新的品牌,因为在新的时代,我们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制度和执政能力的稳定和连续性,还要不断加强发展和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规范,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持久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是一套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基础。新时期,坚持、实施和完善这一制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新的实践为基础,继续加强制度创新,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制度和法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和创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最终是国家体系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只有改革者才能前进,只有创新者才能强大,只有创新者才能取胜”这句精辟的话,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推进这一领域改革创新的最佳答案。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要求

《决定》指出,要夯实基础,发扬优势,补缺点,强缺点,建立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突出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基本和重要制度。这是本届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要求。

强调夯实基础,强化优势,填补空白,加强薄弱环节,是因为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国的治理体制和能力总体良好,具有独特优势,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全会《决定》总结的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系统、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肯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这些“许多不足”和“许多需要改进的领域”是决定中提到的缺点和弱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化经济领域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增加国家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供给,从而补充短板,强化强弱项目,前提是有效夯实基础,提升优势。所谓坚实基础,不仅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是指巩固党的统治阶级基础和加强党的执政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同时,它不仅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包括制度文明,还包括坚持自主创新,创造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的基础。所谓优势提升,不仅包括《决定》科学总结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重大优势,还包括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建设中的悠久历史传承、路径、积累的经验和原则,以及党在国家治理中诸多有效治理优势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建立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坚持和完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因为经过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逐步建立和巩固了我国的民族制度、政府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和定型。一个涵盖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比较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体系基本形成。这次全会的《决定》提出“强调和完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进一步指出了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出发点、重点和着力点。

在基本系统上。所谓基本制度,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层次发挥决定性、普遍性和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决定》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而形成的科学制度。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施能力的集中体现。基本制度涵盖党的“五位一体”、“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总体布局,涵盖改革、发展与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党和军队治理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体系是我国的基本文化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基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根本军事制度。

关于基本系统。所谓基本制度是指通过实施和反映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基本系统还涵盖和体现了各个领域和方面。例如,在政治领域,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自治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经济领域体现了三种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三个基本经济制度”前加上“等”一词,表明我国各领域的基本制度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决定》中概述的“三个基本经济制度”是从原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扩展而来的。

在重要的系统上。所谓重要制度是从基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衍生出来的一种特定的主观制度,它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它包括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法律制度、党建制度等。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重要的制度一直到国家治理的顶层,一直到基层。相比之下,就贯彻这次全会《决定》精神,建立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而言,最重要的制度是创新和完善空。本次全会的《决定》强调,“我们必须及时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以及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所需的制度”,都是重要的制度。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两个总体要求

这次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两个总体要求。一是加强系统治理、法律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二是更好地将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率,为实现“二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全面加强治理。”“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有56个民族,人口超过13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并不容易。我们必须着眼长远,脚踏实地。”秘书长还说:“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期稳定的真正实现仍然取决于制度、我们卓越的国家治理能力和高素质的干部。”

这次全会的“决定”包括制度治理和其他“四个治理”,在新时代的总体要求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增强其整体和全方位的指导作用。坚持系统治理强调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推进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能靠零敲碎打的修改来完成。它必须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全面和系统的联系和整合,努力形成和实现对国家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影响。坚持系统治理,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责任、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负责、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坚持法治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能力,推进全面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整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强调: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巩固作为治理神经末梢和源头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将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推向基层,重视家庭教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届全会的《决定》强调,“我国的体制优势应当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率”。这一总要求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一贯思想,即我们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以及各级干部不仅要努力实现善治,而且要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任务、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寻求更好的治理。在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下,要注重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他善于把各种制度的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率,提高党的科学、民主和法制的执政水平。这是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效解决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系统的重塑和整体的重构。为更好地将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率,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快学会协调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层级对接的关系,做好上、下、左、右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有效利用现代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支持国家现代治理体系早日建成。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总体目标

在这方面,首先要看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仅仅隔了六年,我们党在这次全会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以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为基础的国家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的总体目标。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肩负和把握着我们党面临的这一重要任务,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总体目标不仅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界定了重要的原则和原则。它不仅提出了目标和任务,而且指出了战略优先事项。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总方向和总方针。

这次全会的《决定》确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规划的标准和制度目标为基础,该战略规划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秘书长在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将得到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实现”。这次全会的《决定》据此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100年前我们党成立时,在各领域更加成熟和规范的制度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该系统的所有方面都将得到改善,国家的治理系统和能力将基本现代化。到10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将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巩固,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要深刻理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思想,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还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几十代人,多长时间了!从老夫子到现在,只有70代人。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充分表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这种清醒恰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中具有充分的历史耐心、足够的政治决心和高度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觉悟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有机统一,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立有效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步。”总书记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和制度的紧密结合。它不仅把成功的实践推广到理论,而且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它还将在实践中取得成果的原则和政策推广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中。”我们不难从这一逻辑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的成熟和形成,需要一个比物质文明建设更加困难和耗时更长的历史过程。古今中外,这种规律现象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向往中华民族未来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只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治理制度。我们党立足于历史发展的长河,放眼未来,认识到要稳定政权和社会,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我们需要将增强机构自信与永恒结合起来。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我们的使命。我们需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长远。我们要团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团结奋斗,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19年12月2日,03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