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威胁大人,是有问题吗?

知乎日报 苏菲老师谈育儿 198℃ 评论

为什么小孩子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威胁大人,是有问题吗?

图片:苏菲老师谈育儿 / 知乎

苏菲老师谈育儿,十年教育工作经验、宝妈、母婴新媒体主编

看到此题,我的心是颤抖的。因为我想到了再如此发展下去的可怕后果。

首先,我想到了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新闻

“爸爸妈妈天天吵架,幼儿园一孩子拔发自虐”

“16岁女孩自残成瘾,博客晒照”

“某男童人体刺绣”……更可怕的我不写不下去了……就此打住。

那关于孩子自虐自残的行为是怎样形成的?我从一个曾看到的新闻说起吧。

有一个视频,内容是讲的一个台湾育儿师,一招搞定哭闹撒泼的小孩。

视频里的小孩总是哭闹,就像普通孩子一样,只要妈妈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甚至是满地打滚。

育儿师告诉孩子妈妈,孩子哭闹甚至行为过激都是为了让妈妈屈从他的意愿。于是,教孩子妈妈使用一个叫育儿毯的道具来“逼”孩子就范。

孩子在“育儿毯”上不许离开,必须呆够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中途离开“育儿毯”,则重新计时。大家是否联想到了经常使用的某种惩罚方式?

育儿师告诉孩子妈,必须要坚持住,否则前功尽弃。

在孩子歇斯底里威胁你时,不去搭理,不要做目光接触。育儿师认为只要孩子妈妈坚决冷漠不回应,孩子就会屈服向妈妈道歉,变成一个乖孩子。

对于育儿专家的做法,心理学家李雪认为:

视频中这个孩子本来还是正常的。正常就是,痛苦了会表达,渴望得到爱被育儿师指教后,他转变为,痛苦时反而向妈妈道歉。这是培养重度心理疾患,甚至是潜在犯罪分子之路。大多数灭门案,凶手都是平日里无法正常表达攻击性的“老好人”。

孩子有“负面情绪”,不正常吗?

答案必须是正常的。

一、你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吗?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定义了 6 种基本情绪: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绪被看作是“基本的”,是婴儿生来就有的。比如饿了哭,饱了笑,这些情绪,其实是在发信号,才能得以照顾而活下去。所以说,孩子用情绪在说话,告诉我们:“我”的想法……因此,情绪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和沟通意义,是孩子发出的重要信号。

一个有情绪的孩子,无论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恭喜你,说明孩子是健康的,但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有问题,比如“脾气真差”“太脆弱了”“娇生惯养”等。

二、孩子的内心独白 ,你听了会流眼泪。

“你又不是我,你根本不知道它对我有多么重要”,“那我现在让你看看我多惨吧”,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独白。于是,开始打人甚至自残。

其实孩子很简单,他最渴望的就是 被理解,被爱。

当孩子的“我的想法”被忽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表现的行为会容易失控。孩子会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比如生气时大吼大叫、扔东西、推人打人,伤心时哭闹很久、不依不饶等。

家长往往是因为这些的行为和情绪而感到焦虑、生气。贴标签“你真的还讨厌”,用更大的叫声吼过去呵斥孩子,甚至打过去。孩子能在恐惧下结束哭闹,问题是他真的好了吗?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了吗?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掌握“特异功能”——学会“儿童情绪简化模型”,也就是翻译孩子的情绪。

“儿童情绪简化模型”像洋葱一样,很多个层次,简化来分三层:

容易看到的是最外面的一层——行为层:像哭闹、打人等行为,
较难发现的是中间一层——情绪层:像开心、伤心、生气、害怕等情绪。
最难发现的是最里面的一层——需求层:这个需求不是指“我要……”,而是“我要……被认同了”。比如不是“我要吃冰淇淋”,而是指“我想要吃冰淇淋的愿望被理解了,被看到了,被认同了”。这就是人类共有的被接纳和被爱底层需求。

父母往往想不通的是:理解和接纳孩子?难道我要给他吃吗?当然不是这样。

大人通常只关注“给不给吃”,“能不能做”,也就是最浅的一层——行为层,于是告诉孩子“哭也没用,生气也没用”,但很少关注到最深的最里面的一层。就是认可孩子的愿望,让他觉得被理解。

重点来了

建议父母这么说:

“你可以这么想,但不可以这么做。”

“你可以生气,但不能打人。”

就是把孩子的“行为”、“愿望”和“情绪”分开处理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愿望和情绪,但节制孩子的言行。

具体做法

父母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呢?

一、父母识别情绪分类。

二、反馈,梳理情绪。敲敲孩子情绪门,妈妈感受到你的情绪了 。

反馈孩子的情绪,多用“情绪词汇”。(大家可以看我的往期视频“如何教孩子大量的情感类词汇”)

比如说:“宝宝着急了是吗?”、“宝宝很开心,是吗?”“失落了对吗”?听到“情绪词汇”越多的孩子,越能感到被理解,也越能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将来也越会用“情绪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当我工作,我两岁的儿子在一旁玩玩具时,会经常跟我说“可乐很孤单”,妈妈表扬他把人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他会说“妈妈好感动”。有时也会说:可乐好无聊、开心、有点幸福、感动、失望、委屈等。

家庭聚餐无人搭理,说“好无聊”

但是孩子依然很容易着急到哭,没关系,这是正常的。爬坡的路总是漫长而艰辛的,下坡路能很轻松很快的到达目的,却像极了前面分享的视频一样,孩子的情感并不能健康的。

掌握更多的情绪词汇,和懂得分辨情绪,才是开启孩子情绪的大门的正确方式。而父母要做的是敲敲门,来告诉他“我也能感受到你的快乐”“你的懊恼”了。


三、描述描述具体画面。

敲开门,帮孩子理清情绪后,我们要向孩子描述具体画面。

记得涂磊老师有个教科书式的答案

女儿想吃猪猪包,涂磊老师先来个错误示范,先讲理“家里没有啊,理解下”,女儿更急。爸爸退步,转移对象“吃鸡蛋饼好不好”,女儿更不依不饶。爸爸生气贴标签“都说家里没有,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女儿炸开锅。

接下来 正确示范

  • 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愿望。爸爸:“我也很想吃猪猪包,可还家里没有了” 。女儿:“我好想吃啊”。
  • 描述具体画面。爸爸:“我知道 ,猪猪包很甜,我也想吃啊,可家里真的没有了啊”。女儿:“不要,我就要吃猪猪包”
  • 提高期望的一致性。爸爸真诚的说:“我真希望自己有魔术 能变出一桌猪猪包 我俩吃得过瘾 ,好不好?”女儿开始犹豫。
  • 再转移目标。爸爸:“可是现在家里没有,我们先吃点别的填填肚子好不好?”女儿:“好,我就吃早餐饼吧”。

所以转移目标是可以的 ,但绝非简单粗暴。有时就需要前面几个步骤的铺垫,才算成功。

四、要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允许孩子体验负面情绪。

情绪和气质一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表达情绪的言行就像性格一样,有好有坏。(关于气质和性格,大家可以翻我往期的回答“小婴儿能看出性格吗”)

所以 每种情绪都有许许多多的意义,孩子有权利去体验各种情绪。

结束语: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有什么好哭的”“没必要”或“生气有什么用”、“哭没用的”。

那孩子会有什么感受?他会感到被否定,感觉父母不爱他们,从而压抑自己,或者和我们对抗。才会形成题主看到的“伤害自己的身体去威胁大人”。

所以,“你又不是我,你根本不知道它对我有多么重要”,“那我现在让你看看我多惨吧”,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独白。

其实孩子很简单,他最渴望的就是被理解,被接纳。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小孩子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威胁大人,是有问题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