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汉从来没有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

知乎日报 安森垚 270℃ 评论

为什么武汉从来没有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

图片:安森垚 / 知乎

为什么武汉从来没有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甚至没有出过东晋这种占据半壁江山的像样的割据政权?

安森垚,打铁削木头

太长不看版:拉到最后吧,贼长,在尾巴上——没准一拉,就……

  • 在昨天写完那个大内斗省“(江)苏联”后,很快就被人发了一个这个问题——我一看也挺应景,那就把这个也写了吧——

1,古都三角,何为中原

在前一个回答中,我曾提到过这个“首都三角”问题,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点的三个都城“西安、北京、南京”正好再大地上围成了这么一个三角形——而且几乎是等边的——

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王朝的都城,甚至南北朝的分立,也都未曾出过这个三角形的范围内。

其实在之前的内容我也说过,如果你到过黄河,无论上游下游,可能都会大失所望——因为狭窄的河道、满满的泥沙,让你难以相信它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无数被提及,甚至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母亲河。

那么这位黄河大神何德何能呢?我们上一张图大家应该就会明白了——

发现一个啥问题没——那就是黄河这条河,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条河”——它最北侧的入海口曾到达如今北京、天津一带——最南边入海口曾到达如今江苏的淮河——也就是说,除了突兀的山东泰山地区——在中国低矮的东侧,从来就没人能约束的了这位母亲

黄河不仅滋润了东方的大平原区,也让自己的泥沙不停地“赠送”给我们土地,从先秦到今天,无论南北,海岸线都向后推进了 100 公里有余。

虽然如今,黄河已经基本稳定在古代“济水”一带的河道,但在黄河南北的“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仍是母亲河的“双小弟”,共同诉说着“黄淮海平原”——这一中国最大的农耕区——

那么黄河的泥沙是哪里带来的呢?进入到黄河中上游阶段,你会发现黄河的道路变得固定,不仅不像个后妈乱打人,还十分包容,有如渭河、汾河这样的河流投怀送抱——这就是黄河的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带——大部分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都是从此而来。

所以,比起水患不定的下游,这个看似干旱的高台,却塑造了比比皆是的上古文明,同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独特的“阴阳互补”——共同组成了传统意义的“中原”,或者说“北方”——如果我们以“黄河南北”+“黄土高原东西”画成一个坐标轴,它则正好形成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个区域——

这个坐标轴的原点,正是著名商代的殷墟所在处——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一带,是实实在在的文明龙兴之地,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个名字,直到如今仍然是中国北方四个大省的名称——也是后来已经经济重心南移后的中国,仍然保持的人口的高密度区。

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个“古都三角”内部,正好也是中国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片区,这也正是所谓“黄河文明”——这个中国文明摇篮的本质,更是中国上古三代的主体疆域。

当然,这一部分也是想告诉大家整个文章的核心,那就是——“水”塑造一切

  • 不过到了这里,肯定也会有人产生疑问,那就是为啥定都不定在三角中心呢?这个问题,我们在说完湖北的问题后,在文末大家自然会迅速解开。

首先,我们会看到——上面的三个古都中,“南京”是唯一的一个江南城市,但我在前一个问题里也说了——南京虽是江南,但位置其实非常靠北,和河南信阳平行——比起河南的驻马店也南不了多少——它正是长江入海的最后阶段中,长江向北方拐过去的一个大弯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

所以,自南京以下的区域,很早也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长三角—太湖文明,从古老的河姆渡到著名的“良渚文明”,皆源于此处,他们的血缘、语言可能都不同于中原华夏,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也作为农耕民的本质——等到了西周时期——这里产生的吴、越两国,很快就被中原文化同化掉,纳入“中华”范围内。

然而在上图中,如果溯长江游而上,你会发现,长江会经过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峡谷”,在地质学上,这里叫做“郯庐断裂带”——

至此你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完全不同于黄河流域,它是在多山的中国南方的各个“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径流量远大于黄河的它,却被约束的服服帖帖。

不过,在往上游走,一个意外出现了——因为你即将进入到一片广阔的盆地——这正是我们这次的主角——湖北省一带——

当你注意到湖北省后,再看一下这个“古都三角”你就会发现——我去?为啥我大湖北被巧妙的避开了?


2,火神后裔,筚路蓝缕

我们先来看一下湖北省所在区域的特点——

可以看出,整个湖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一圈是山、中间盆地”的地形,不过比起我们一会要说的四川那种纯粹的大盆,湖北省所在之处更像是一个破盆,一个“四处漏水”的破盆——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在湖北东北处,横亘着桐柏山、大别山两条山脉,这里是淮河水系的发源地,也是李云龙编筐的地方。

这一条山脉地带,让古都三角的黄淮海地带,在此则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所以你能看出,这一山系基本和古都三角的底边是平行的。

然而正是这个山系西北侧“漏水”的一个缺口,彻底改变了大山另一侧“化外之地”的历史。

要不是这些年一个古老先秦竹简《清华简》的出土整理,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样一个上古的创业传奇——

鬻()熊,中原氏族“芈姓”部落人,此部落号称“火神祝融之后”,但事实上,芈姓部落可能是一个以观察天文星象擅长的部族,据说主要通过观察“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来预测吉凶的巫师世家,古称“火正”

  • 中国有个成语,叫“七月流火”,这可说的不是夏天热,恰恰相反,是指的天蝎座大火星向西行走,天要转冷的含义。

所以你看,“火神山”这么一看,不就浪漫了嘛,不过要知道,这时候的他们家,还和湖北半毛钱关系都没。

在商朝末年,鬻熊曾投靠西方周部落的老大“昌”,成为周王昌的老师,得以被器重。从此,鬻熊的后代,则以“熊”为氏,号称“芈姓熊氏”。

然而,就在鬻熊的儿子熊丽出生时,他心爱的老婆妣厉难产,最终剖腹死掉以换取后代的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本为“楚条”,楚、荆同意)包裹其腹并下葬。

至此,芈姓家族,开始以“楚(荆)”作为自己的部落名,为了纪念自己这一伟大的母亲。

熊丽以及儿子熊狂时代,周王发终于彻底战胜商朝,问鼎中原。本居于中原的楚人知道,中原的好地方都是人家姬家人的,肯定轮不到自己,于是开始逐渐南下——也就是在此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因避祸曾逃亡楚人处,被好生招待,攒了一大波人品。

  • 注:周王发就是“姬发”,但先秦不这么叫,周公旦你不能叫他“姬旦”不是?

果然,不久周王发早逝,儿子周成王继位,强大的周公旦辅政,此时楚人首领已经是鬻熊的孙子熊绎了,他终于得偿所愿的被封为诸侯——但是地方和大小都十分可怜——

  • 丹阳之地的“子男之田”。

那么这个“丹阳”是哪里呢?我相信这时候会有江苏人说,我知道,就是我们那边的丹阳吧!

emm,不是——

其实,这个丹水就是如今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你一定听过“丹江口水库”),而这个丹阳,乃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淅川县

所以说,刚建国的“楚国”,不过是在如今河南的一个县,地盘十分狭小——清华简《楚居》记载——熊绎建国后为了纪念自己的火神祖宗以及难产太奶,他建了一个小小的祠堂,没想到连用来祭祀的贡品都没有——只能从隔壁的鄀国偷了一头小牛犊子,做贼心虚连夜宰杀。

就这样的一个可怜国,却在熊绎的努力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中原河南既然混不下去了,我干嘛不向南寻找希望呢?

  • 其实,正是这个丹水一带,成为了中原进入“湖北”大地的一个“缺口”。

丹水只不过是一条小河,但丹阳最终汇入的却是一条大河——古人称之为“汉水”,当时人认为天地互联,各有“分野”,这条叫做汉水的大河,乃是和上天的银河同属映射,所以银河也被称为“星汉”。

汉水,起源于秦岭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汉中(宁强县,约瑟翰庞麦郎的故乡)——它一路披荆斩棘,跑到河南和丹水汇合后,开始向南奔向长江。

我们的小熊,据说沿着汉水,乘坐破车、身穿被荆棘刺破的衣服跋山涉水,开始默默扩展地盘——这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筚路蓝缕,以事天子”

但是,虽说是“以事天子”,楚人可有着自己的算盘——在楚国几代人的努力下,他们不惜化身“蛮夷国度”,开始攻伐同化汉水沿岸的百濮诸民族(可能是孟—高棉人,和柬埔寨、越南人同源),芈姓部落遍地开花。

——周朝开始慌了神,他开始把自己在山西汾河一带的封国“随”、“应”、“鄂”、“唐”等地贵族,迁往汉水一带建立兄弟国,号称“汉阳诸姬”,不知道你还以为是形容武汉的某片洗头房。

这回你也会发现,这正是如今湖北的襄阳(古称唐城)、随州、应城(孝感)、鄂州等地的前身,都是山西的古地名

总之,在西周时期,凭借周天子的实力还能压住野心不断膨胀的楚国,等到西周末代国都被犬戎几个攻克,周平王迁都东部的洛邑(洛阳)——所谓的“周天子”从被中原强权郑国欺负开始,逐渐沦为自己分封的诸侯手里的吉祥物时——乱世春秋终于拉开帷幕。

春秋时期,东部的姜姓齐国在齐桓公带领下吆五喝六,天天要当老大,楚国一直认怂闷声大发财。私下里却不断吞并汉水的姬姓封国,最终让自己形成了一个“汉水王国”

所有诸侯中,比较惨的其实是这个鄂国,你看上图我给标了 1、2。因为这国本在山西临汾一带,一支被迁到南阳—襄阳这边防楚,没想到山西老家很快被晋国灭了,新地盘又被楚国迅速占领,打到汉水下游,最后又被彻底干掉——尸体就在如今的湖北鄂州,武汉旁边不远,用血肉有幸成为这一带最早的邦国。

  • 所以他们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混这么失败,咋如今成了湖北省的简称了。

总之,随着楚国制霸汉水,他们知道自己定都在丹阳已经不太合适了,于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沿岸另立新都,开始了更大的野心——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楚人称之为“郢(yǐng)都”

之前的历史学家,一度以为郢都就是荆州的代名词,后来才知道,这楚人 TM 管自己的都城都叫“郢都”……

没想到就在此时,楚国东部大别山一带的“黄国”竟然联合起来苟延残喘的随国(今湖北随州)打算干掉楚国,最终被楚成王熊恽一举灭掉。然而这个黄国被吞并后,大批贵族被楚国收编,战国著名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一支的后人——除此之外,湖北东部一票“黄”字头的地名,也就这样出现了。

话说回来,春申君后来跑到还没啥人的上海,疏浚了一条河沟——正是 2000 年后闻名中国的“黄浦”。

没错,随着楚国灭黄,诸侯才意识到,这个曾经被看做是偏远南蛮之地的国家,已经不可小觑了。

在诸国中,身为子爵的楚国毫不在乎周王的分封等级,公然称王,早已是脱离周体系的存在——论面积,除了在北方同样牛 X 闪闪的山西晋国已无人可比拟——但楚国庞大的地盘和落后的大酋长议事一样的政治制度,让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直到一个人的产生——

那就是传说中“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其实庄王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楚国体制,但他却明白一个问题——只要楚国这个战争机器一直开下去,所有的内部问题,都从来不是问题。

至此,楚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方面向南继续同化分封,把触手伸向了更遥远的湖南甚至贵州地区,一方面开始准备自己的“北伐”大业——最终,楚国一路占据淮河流域大量中原国家——一路反攻洛阳,这才有了传说中的——

  • 楚庄王:周王老哥,听说大禹治水留下九个鼎,是天子之宝,这玩意几斤几两啊?
  • 周王:emm——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尝闻也……
  • 楚庄王:害~我逗你玩呢,我们就是蛮夷,稀罕你们中原这一套啊(我自己加的)。

这也就是所谓“问鼎中原”的来源,总之,已称霸中原南半壁的楚国,一路打到了黄河边上,至此北方霸主晋国与它的矛盾开始不可避免。

最终,在著名的晋楚“邲之战”(郑州一带)中,晋国大败,楚国国力一时达到顶峰;但强大的晋国也没这么脆弱,楚庄王死后,晋国实力不断复苏,扛把子地位逐渐恢复。

总之,这春秋“四皇”实力过于强大,虽然后来又有超新星吴国、越国的挑战,但这几位老哥还是压住了场子,维持了天下的稳态,如果不出现大问题,没准直到如今,中国也是这样的。

  • 那时候,没准知乎楚国版就会问了“为什么我国没能一直把首都定在丹阳呢?”

言归正传,“四皇”里,只要一个出现崩塌,麻烦的事情就来了——这崩塌的还不是别人,正是最强大的白胡子(划掉)——晋国。

在多年和楚国的斗争中,晋国兴起了一系列军功贵族,如赵氏、魏氏、韩氏、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在几家贵族的把控下,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六家打来打去,最终赵氏、韩式、魏氏三家获得了最终胜利。

三家一合计,我们都这么吊了,还要晋国干啥?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庞大的晋国轰然解体,领土大部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天下平衡被彻底打破,更为血腥的新时代——战国开始了。

如果说春秋时代还只是各个老大抢地盘争当扛把子,那战国时代,就是实实在在等待“海贼王”出现的斗争。在这个时代,楚国一开始仍能保持既有战争能力,北上灭亡蔡国、蚕食中原又进一步,同时灭亡本来已经制霸东部沿海的越国,随后又和齐国爆发徐州之战,占领徐州——

——拿下富庶的蔡、徐两地的楚国,被动掌握唱跳 rap 和篮球,成为战国超话榜的第一位。

别看楚国总自认为“我蛮夷也”,但实际上,楚人已经成为在华夏文明涉足薄弱的南方地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从版图上看,“中国”终于从原来的北方黄河政权,彻底成为黄河—长江的混合国度

如果在这个时代,楚国能一举灭掉所有诸侯,那么如今的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但也正是这之后楚国急转直下的国运,使得湖北地区最接近“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可能性,在 2000 年前就彻底消失。

此时,一个带领魏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军事家吴起,正在锐意改革庞大的国土和混乱的政治制度不匹配的楚国,却被保守派群起而射杀之。而吴起的头号粉丝卫鞅却来到楚国隔壁的秦国,锐意改革,被封秦楚交界的商地,号称“商鞅”——虽然最后也落得一个身死人手,但一个全新的制度——中央集权、军功序列,开始彻底在西垂的秦国扎下根。

你会发现,秦、楚两国,就如同双生子一般,一个是依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起家,制霸陕西的古国。一个是依靠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起家,制霸湖北的古国。——两家作为诸侯眼里的西戎、南蛮小兄弟,从春秋时代关系就很好,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代代通婚,秦国的娘家人基本都是芈姓的存在。

不过,就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越过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大巴山,天梯石栈相勾连的进入到中原政权从未涉足的西南土地——四川盆地——灭掉了这里神秘的古国——古蜀国、古巴国,迅速扩大自己地盘。

可以发现,自此的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优势就产生了极大的逆转,你秦国这个浓眉大眼的西戎子也知道占南蛮子的地盘了?

  • 此时,在经济上,秦国在四川盆地这个大宝贝里大修水利设施,使之成为商品粮基地;在战略上,楚人的母亲河汉水被秦人抓住了脑袋不说,长江上游也全被控制——

随后,在纵横家张仪的撺掇下,两方沿汉水爆发“丹阳—蓝田”之战,楚国大败,秦国彻底占领汉中,楚国的“命脉”开始急转直下。

惠文王死后,他老婆宣太后摄政,也就是电视剧里那个“芈月”,这个嫁到秦国的楚国老娘们,开始亲自着手瓦解自己的故乡——把持整个长江、汉水、丹水上游的秦国,顺流而下攻打楚国易如反掌,但楚国反击却难上加难。

此后的楚国在各个战役中基本就没赢过,丹阳、鄢、郢都先后被攻克,所以就一直被打一直迁都,迁都到陈(河南周口)还是不行,最后已经迁到了安徽的寿春,还是按照惯例叫做“郢”,但是却再也没脸说自己是“湖北人”了。

总之,秦灭亡六国深刻印证了一个事实——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从西到东顺流而下、从北到南攻克长江”——都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模式,纵强大如楚国,缺少后方、地处东南的它,也最终伴随着最后的希望项燕战败于王翦,给这个国家画上了绝唱。

当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是句吹牛 x 的话,但无论陈胜吴广还是项羽刘邦,某种意义来说,他们都是曾今庞大楚国的一份子——要知道,秦始皇仅仅比刘邦大三岁,刘邦这位爷大半辈子都是战国楚国人,他亲眼看着秦始皇长大、统一六国、挂掉、农民起义,已经快 50 的他,打死也想不到天命能砸到自己的头上。


3,汉水、汉朝、汉族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刘邦的发家史,你就会发现——他真正的好运来,都是从他被项羽封到“汉中王”开始的。占据汉中的刘邦,南控巴蜀,向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控制陕西关中,直接把自己的“汉”政权变成了秦国第二,而汉统一天下的模式,本质和秦国也并无差别。

楚国虽然没赢,但楚人赢了。汉水王国虽然没能创造奇迹,但一个“汉王”,却让这条大江成为了一个伟大王朝,乃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名字。

就在荆州无人不知、汉中名震天下的时候,现在的武汉在干啥呢?要知道,这武汉可是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口啊。

很遗憾,汉水这条江,比起北边的黄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对江汉平原湖泊成因与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是河流相沉积旋回的多次重复,说明该地区在第四纪时呈现出河湖交错的地貌景观,因而江汉平原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泛滥平原。
也就是说,在第四纪的很长时间里,汉水下游河道非常不稳有关定,曾有过多次迁徙,或者表现为漫流状态。——《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提防》

就在当年宣太后彻底反攻楚国的“鄢郢之战”中,已经崭露头角的白起将军,正是靠着掘汉水河道,淹了楚国的陪都“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最终彻底搅乱楚国,最终攻陷首都荆州。

那么从荆门以下的汉水又是什么样的呢?——

上古时期气候非常温暖,就连北方都广泛分布大象、鳄鱼,降雨量极高,这就导致黄河流域都有着大量的洪泛无人区——

这样就更别说降水量更高的长江中游江汉盆地了——先秦乃至秦汉的中国,气候仍相对温暖,北方逐渐稳定,但江汉下游仍难以开发。

而如今荆州市这个地方,不仅离云梦泽较远,还贴近“汉水城市线”——古时这里曾拥有一条分流,直接在仙桃一带注入汉水,被称作“夏水”

也就是说,现在的荆州才是曾经“大江交汇”的重镇,所以它从楚国的郢都后,又先后成为了汉南郡、设江陵城,一直闻名。

而这个莫名其妙的长江分流和汉水融合成“夏水”后,更是没人控制得了,泛滥出一片非常不适合人生存的“古云梦泽”平原——别说“武汉”了,就算整个汉水下游,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城市——如今位于这里的仙桃,曾被屈原称为“沧浪之水”,话说回来最近那个很沧浪的网课女老师就是仙桃的,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里。

总之,因为“江、夏”在这里纠结,这里又被定为“江夏郡”,治所在如今武汉郊区的郊区“新洲区”,此郡早期一直默默无闻,勉强算是“武汉早期历史”了。

等到秦始皇,这个强大的帝国,这个一半血统都是楚国人的帝王,究极进化,开始升级楚国未竟之事业——

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南最后一个没解决的区域——如今的广东、广西,当年曾是壮傣系民族“西瓯越人”的地盘(壮族先祖,语言和泰国近似)——这样一来,长江南部的支流湘江,开始走向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发现,从长江以南,湘江——漓江——珠江(西江)被彻底打通,对岭南的开发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彻底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湘江沿岸的长沙也开始崛起。

这样的开发,继承了秦朝的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武的纵横捭阖,也从不亚于秦皇。

所以,曾经作为广阔南蛮地的荆楚,因为更南的岭南的纳入,开始成为真正的“中转站”

所以,在上有荆州下有长沙的湖南湖北,已经足以应对这里的局面,而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汉水和长江交汇的云梦泽、还是湘江和长江交汇的洞庭湖,都并不适宜居住,但这里却正是如今武汉、岳阳两个大都市的所在,不过这就要继续往下看了。

(注:岳阳如今为湖南第二大城市,长沙并未如荆州一般被赶超。)

虽然武汉那边不咋样,但因为“中国”版图的彻底扩大,湖北地区从原来的“南蛮”彻底成为“天下正中”,它顺长江上游过三峡可到四川盆地,下游可到吴越三角,向上可到河南中原,向下能到广东岭南,成为事实性的“通衢”。

那么按理说,湖北不是可以取代河南,成为“新中原”了么?

其实,此时从版图上看似平衡的中国南北,实际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中国南方所在的华南地块不同于阶梯状的北方,多为密密麻麻的河谷山地,平地实在太少,所以看似广大的南方,人口容纳能力本就不如北方。

其次,此时的中国北方仍是纯粹的经济重心、龙兴之地,南方只不过是充满沼泽的“卑湿水热”之地,野生动物极多的岭南更是充满人类难以抵抗的传染病,号称“蛮荒烟瘴”——所以三国时期的魏国只不过占领北方,却可以被认为“三分天下有其二”

所以就算在湖北省,真正的战略要地也绝不是什么武汉,而是那个把守汉水上游,和中原接壤的著名地区——襄阳—南阳盆地——这个我们从“丹阳”开始就提到的,中原和江汉之间的“玄关”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这一带就已经成为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地带——

前面说过,这里群山围绕多沼泽,而且就算泛滥严重的江汉平原,毕竟地处南方,也有着大量小山坡(比如珞珈山)、矶(水边大石头)等粗糙地带,有山有水乱糟糟,就是土匪军阀的天然滋生处,类似的“好汉乐园”还有山东西南一代的黄泛地和山区的交汇处,比如梁山泊等。

所以,正是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在湖北随州一带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绿林军”,直到如今,绿林都是土匪草莽的代名词(很神奇,正是山东也兴起了“赤霉菌(划掉)赤眉军)。

绿林军造反后,皇族后裔,湖北襄阳人刘縯、刘秀兄弟也同时在宛城(南阳)起兵,加入绿林。刘縯这个人很能打,为剿灭王莽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也参与扶持绿林首领,皇室后裔刘玄称帝。

没想到刘縯功高,又是个大直男,很快就被刘玄猜忌设计弄死,而一直比较低调的刘秀,却回到宛城重振旗鼓,最终以河北为根据地,一路剿灭天下所有势力,给汉朝再次续命,建立后汉(东汉)王朝

不过东汉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刘秀联合一帮地方地主土豪军阀建起来的,所以终其一朝,也没有解决各地豪族士族的问题,最后也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之缘起。

  • 此时的湖北一带,仍然是由襄阳、荆州等老大带飞的状况,但是武汉一带的开发出现了巨大进展,在这片沼泽地上,有一个凸起的小山“龟山”边上,建立了一座叫做“却月城”的城池,成为武汉建城之始。

这之后的故事,很多人就耳熟能详了——在北方被打成筛子的刘备,在进入南阳到达荆州后,虽获得从非酋变欧皇的重要人物卡牌诸葛亮,又一次被追着打,你所听到的什么新野、博望坡、长坂坡也都是南阳—襄阳—荆州这一片。

襄阳的重要性,直到大家熟知的《射雕》中,南宋防御蒙古时,都是全力守护的重镇,甚至直到如今,都是仅次武汉的副中心。

  • 对呀,这时候的武汉在干嘛呢?

一切的转折,都系在了之前并无存在感的——荆州东部的武汉附近了,在这里的刘备孙权,连同他们手下的大神诸葛周瑜,全都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希望。

因为这地方河流变迁太严重,这个曹操和孙刘于荆州江汉地区的决战——赤壁之战,我们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里打的,但是可以确定,已经出不了位于古云梦泽的“江夏”范围了——

——武汉一带,终于有能力决定中国的命运了——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壁之战之后,天下三分的局势开始确定,而三分的节点就是湖北省——荆州北部的襄阳南阳归于曹操,西部的江陵成为刘备的地盘,东部的江夏则被孙权控制

至此,本来在苏州(吴郡)起家的孙权,终于有信心开始自己的称霸大业,他在长江南边的小城秣陵修筑了坚固的“石头城”——并且起了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建业”,义为“建功立业”,此为南京建都之始——至于南京的位置前面已经讲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要说孙权这个爷们起名虽然不咋雅,但是非常大气——建都建业后,他为了对中原更大的野心,在江夏的“鄂”(今鄂州),又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新城——武昌,义为“武运昌盛”,不知道还以为是个鬼子要突击了。

所以,注意了(敲图片),这个武昌,和如今武汉的武昌毫无关系,它在鄂州,不在武汉——也就是说,虽然江夏一带走上了历史舞台,但是武汉这一带的军事意义仍高于经济意义,比如孙权在夏口(反倒是今武汉武昌区)一个叫做黄鹄矶的上面修了个瞭望塔——号称“黄鹤楼”,目的是看看小姨子有没有跑了(划掉)。

  • 可能到了这里大家有些乱,武昌到底在哪里?别担心,这个我们一会会讲,但甭管这些,最起码这个名字是出现了。如此重视这里的孙权,甚至短暂迁都此处,但前前后后也不超过一年,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
  • 就看后来的吴主孙皓在吴国苟延残喘时,听说“荆州有王气”,也曾想迁都武昌,结果南京人大呼“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其实,整个三国的历史,从“天下三分”开始,荆州地界就彻底成了主战场,尤其是占据荆州大部的刘备好不威风,作为一个通衢,刘备顺利溯游而上巴蜀,占据这个封闭的后方宝地,而留守荆州的关羽都差点打的中原的曹操迁都。

  • 但悲剧的是,最终关羽还是败走了麦城,而这个地方还是湖北——就是那个张飞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当阳”——刘备最终于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也终于尝到荆州再往上游后,狭窄三峡的强大——刘备或许也知道,他从湖北穿越三峡回到巴蜀的白帝城后,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
  • 至今,夷陵也就是湖北宜昌,也是把守三峡关口的湖北第二个副中心,被誉为通向巴蜀的咽喉。(mdzs 粉速退)
  • 彻底丢掉荆州的刘备势力,只剩下四川一地,但他仍不是没可能拿下中原——那就是“向北打到陕西关中去”,成为“秦国 3.0”,再造大汉——但后面的故事,你们就都知道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一句概括——湖北地区的交通优势是它的天然优势,也是天然的劣势——它是一个天然的英雄博弈、王者称霸的中转站,但绝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根据地。

  • 在这之后,历史又走向了三国被晋朝短暂的统一,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和南迁的东晋,鲜卑人的北朝和汉人的南朝,可以说——从汉末三国到后来隋朝统一天下的 400 年间,南北的分裂斗争几乎没有停止。

但正是这样的乱世,却形成了本贫瘠南方发展的契机,大量北方士族南渡、开荒,那么处在东西南北枢纽的湖北也一直履行着自己军阀策源地的使命——

东晋大军阀桓温的根据地是荆楚,基本缔造了东晋后期的兴衰;
南朝齐时代的湖北军阀萧衍,最终也是占据江陵,最终顺江而下灭齐,建立了著名的“南朝梁”。

南北朝时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寒冷期,云梦泽一带开始变得越来越稳定——曾经分不清河道的汉水,也开始听话起来——这一来便直接造就了位于如今武汉的“夏口”的繁荣——一直等到隋唐统一天下。

等到唐朝的时候,湖北地区人口密度仍然不高,不过,敲黑板,正是在唐朝——“武汉”这个名字终于出现了。

唐朝时,夏口的发展程度已经越发高于鄂州的“武昌”,于是唐朝新设立军事机构“武昌军”,就彻底的定在了曾经修建过黄鹤楼的“夏口”——

这样一来,一个神奇的情况出现,那就是鄂州一带仍叫“武昌县”、如今武汉一带却还有个“武昌军”并行——等到后来元朝时,又把武昌军彻底变成行政编制,最后演变为“武昌府”,曾经的江夏成为“武昌府治所”,要是绕晕了就再看一遍。

——好玩的是,因为清末时期江夏的“武昌府”发展的太好,最终在民国时期废除武昌府,彻底把江夏先改为“武昌县”——与之相对的东边的“武昌县”因为名字冲突,你也配叫武昌?——最终改回“鄂城”,成为如今鄂州前身——至此两地“武昌”之名彻底完成调换。

而在隋朝时,夏口对面的汉水入江处也比以前稳定的多,于是便在汉水以北建立“汉阳县”(山南水北)为阳,不过这一区域不是如今的汉阳,而是湖北的一个叫做“蔡甸区”的近郊——

可以看出,就算到了隋唐,汉水的河道仍非常不固定,两江交汇处仍是大量湖泽——如果你把目光投向下方就会发现,其实相当长时间,汉水在这边都有一条故道(今东荆河),从这个角度来看,位于如今蔡甸区的“汉阳县”,是实实在在的“汉水之阳(北)”

但是到了宋元时期,汉水的主干道就变成了北侧黄陂一带入江,汉阳自此变为“汉阴”,但这个名字也就没法改了——直到明朝一次著名的改道事件,武汉的命运才彻底改写——

550 年前,明朝的成化年间,全球进入到了一次最严重的冷期,汉水从原来不固定的河道,开始汇聚成一条河道——从武汉郭师口一带决口向东走去,在那个最早建城的龟山以北进入长江——

这样一来——江汉泽国面积越来越小,尤其是新兴的“汉口镇”作为中原物资的集散地开始迅速发展——江东的武昌、汉南的汉阳以及汉北的汉口形成的“武汉三镇”——逐渐走向历史舞台。

  • 在成化改道之前,整个湖北省还是纯粹的多中心省份,它有着自古以来的重镇襄阳、向西通往巴蜀的宜昌、荆州,都是各自地区的扛把子——从汉口崛起,武汉三镇大繁华后——稳定的大地和河道,开始彻底改变这个亚欧大陆第一大江和它的最大支流交汇处的命运。

时间进入到清末,随着英法各国开始逐渐打开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珠三角、长三角开始迅速发展的同时,武汉作为长江中部的天然良港也“被迫”开放——武汉三镇成为华中内陆地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都会。

随着清朝的洋务运动,张之洞在汉阳地区开启了汉阳铁厂的尝试,武汉地区又一次从商贸城市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型

进入到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越发危机的清朝已经无力支撑全国财政,但就算再昏庸的清政府也知道,如果不修建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铁路动脉,这个国家将再无希望,这个重任,自然又落到了在汉阳开铁厂的张之洞身上。

至此,本来就没有技术,已经信誉破产又筹不到钱的清政府,在张之洞的妥协下打开了一个最坏的先例——向比利时借款筹建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卢汉铁路),至此,从北京到河南—湖北被彻底联系在一起。

无论经过如何,成功修筑后的铁路大振民心,粤、湘、鄂三省的绅商自行提出集股,修筑从武昌到广州的“粤汉铁路”——但此时的清政府心思已经活泛了,既然和洋大人通过担保铁路就能借钱,这我大清不就好办了么。

  •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粤汉铁路风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美国等外资集团狠狠的敲清朝的竹杠,最终张之洞于宣统元年(1909 年),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借款五百五十万英磅,五厘起息”,一时之间引起广东湖南湖北商人极大不满。

尝到甜头的大清开始迅速用修铁路的方式贷款,直到当年一条奇葩的铁路出现了意外,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一条从北京通往西北关口张家口的计划线路,但按照《中俄密约》,所有在关外的铁路都应该由俄国修建,但同时,清国又和英国约定,从北京出发的大量铁路应承包于英国——这样一来,列强狗咬狗,清政府一咬牙——你以为老哥我真的没有人才么?

  • 这位大神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就是著名的留美幼童,耶鲁大学毕业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先生——难度极高的京张铁路在大清苟延残喘的时候,被奇迹般的修建成功。

这次事件极大振奋了仍然包含希望的中国民众,至此四川、湖北一带的商人甚至农民,都开始大量支持清政府修建从“成汉铁路(成都到武汉)”——清政府一看我这么厉害啊,愉快的答应了,于是派詹天佑为督办,主修粤汉、成汉二路——

  • ——这件事导致闹得很欢的革命党“气焰”都软下去不少。

没想到,倒霉催的清政府为了财政,开始乱玩期货炒股,最后被席卷全球的“橡胶风暴”赔了个吊蛋精光,彻底没钱的清政府用一件极度丧良心的事情,敲响了自己最后的丧钟——

1911 年 5 月 9 日,清政府为了借款,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下,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修路合同——把已经答应官商合办的粤汉铁路、成汉铁路收归国有。

至此,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在四川炸开了,清政府无奈,只能派遣武昌的军队前去镇压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空虚的武昌爆发起义,各省随后连锁独立加入“民国”,大清朝 Game over。


5,多难兴国,未来可期

民国建立后,以武汉为枢纽的铁路仍继续修建,但以当时中国的能力,完全无法修建横跨宽阔长江的大桥,所以从北京到达汉口的铁路,只能渡船进入武昌,再南下广州。

这样一个看似麻烦的事却成就了武汉,让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集散地——要不是成汉铁路民国一直没修出来,那么从汉阳到达成都的这条铁路,可就算把武汉三镇彻底于全国连在一起了。

不过,这也不耽误民国政府,尤其是孙中山一直认为——武汉是最适合成为中国首都的城市,甚至以后可以和纽约伦敦媲美的等级。

1927 年,国民政府开始在汉口办公,并正式把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并定名“武汉”,可以说“武汉”的正式出现,就是作为首都开始的。

然而不久后,国民政府就发生了“宁汉合流”,南京(江宁)政府同武汉政府达成和解,成立新的南京政府,但武汉作为华中第一大城市的情况仍没改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新中国之后,并未对武汉这个重要城市有过定都的想法呢?

我们到了这里,就可以再回顾下这个文章了——

所谓首都、尤其是统一王朝的首都,其奥义从来便不在于“天下正中”——而在于调节全国的平衡——任何一个成功的大一统王朝的,其中原核心区的安定,一般是最先保证的。

大一统国家的关键矛盾,往往位于边疆地带,而任何政权的首都驻军往往最大、其次则是重要的边防驻军,那么如果能将这两类合二为一,即可大大节省财政;同时,如果将首都定于最接近边疆的核心区,也可大大调整全国的经济平衡。

那么“通衢”呢?其实都有个要命的麻烦——无险可守、后方不足,所以历史上“邺城”(邯郸临漳县)、“开封”等都,一个彻底消失于历史,一个只能靠岁币才可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最后 2 年被打到了江南。

补充:评论区有说南宋的临安(杭州)不在“古都三角”内的,来和我一起读“临、安”,“临时安在”你的明白?再想想南宋是不是把自己定义为金朝附属国,宋高宗完颜构被吓得阳痿之后已经和大金叫爸爸了?

所以——带着防盗门的大仓库,却一出门就是 CBD,往往才是首都的最好选择。

  • 那么我们来看下几个首都定都的特点——

比如我们说过的西安定都,它处于最西部的关中小谷地,东边隔着狭窄的崤山山谷通往中原——自给自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是西安的后方实在是太狭小了,尤其随着经济重心走向东部、南部移动,唐代西安都城成为绝唱,这里也连“接近中原的边缘地带”都不算了,只能作为西北副中心存在。

而南京定都的原因,我们也讲过——

  1. 它位于长江入口的三角洲,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2. 南京是“江南”最靠北的城市,乃是中原和东南的关键枢纽。

但是南京的致命劣势也很简单,那就是它的后方实在是太小了,东面又是无险可守的大海——一旦被攻破长江或突破海防,狭小的后方难以支撑自己,所以南京一般都大多为南朝之都或短暂定都。

而北京,则是这三个顶点里最为特殊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中原的边缘区,本质上却也是河北的一部分,面向广阔的中原内地,没有防御威胁的同时,又有便利的京杭运河以及后来京沪线铁路网的物资补给——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在中国几乎是同时的。

而北京的背后,就更不一般了——

北京背靠的燕山山系,乃是是东北、华北、蒙古三大模块的交界处,第一个把北京纳入都城的乃是东北的契丹辽国,随后半壁江山的金朝、大一统的元、清中,四个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明朝定都的原因,我们也说了——化边防财政同首都财政为一体,可大大节约明朝的统治成本。

所以可以看出,定都北京的政权,本质上早就无论“南方北方”,而是放眼东北、蒙古、西北这几个面积几乎可以媲美整个汉地的巨大区块——是从“汉民族国家”到“中华民族国家”的本质不同。

而在海防上,也很明显了,辽宁辽东、山东胶东两个半岛拱卫的渤海是一个内海,只要你不是水到大清那个程度,攻入天津乃至北京实在是太难了——知道为啥头两个航母叫“辽宁舰”、“山东舰”了吧。

说到这里,湖北、尤其是武汉为何几乎没有过大型王朝的首都就很明确了:

  1. 早期的中国,南方经济远弱于北方,按照现代视角把湖北看为“天下中心”,是穿越了。
  2. “九省通衢”更准确的历史定位并非首都,乃是“乱世诸侯手里的肥肉、逐鹿的秀场”——安定四方者才可问鼎中原,问鼎中原者心已在四方之外。
  3. 不稳定的河道和洪涝,是定都的天然大敌。早期的黄河流域的腹地都难以定都,更别说降雨量更高的江汉平原了——“武汉”这个城市在相当长时间,都是并不存在的。
  4. 武汉的崛起,是自然的馈赠加上人为的建设,以及汉地南北的平衡。
  5. 只是,现代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汉地”的中国了。

关于湖北、武汉的东西,我大致能穿线的就都写在这里了。

  • 如果我下一次再碰这里,除了冒出啥大新闻,可能就是我去武汉吃吃吃了。

不经过炼狱难以真正重生,不放酸豆角的热干面都是异端。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武汉从来没有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