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非亚蝗灾到 6 月或再增 500 倍是真的吗?

知乎日报 王家CFA 87℃ 评论

2020 年非亚蝗灾到 6 月或再增 500 倍是真的吗?

图片:王家CFA / 知乎

2020 年非亚蝗灾到 6 月或再增 500 倍是真的吗?预计带来多大影响?中国是否需要做防御准备?

王家CFA

网站编辑肯定没做过商业分析。没意识到专业预测不写条件和过程,只放结论,就会得出反常识的推论。

(“或”表示概率,FAO 是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季风和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假设下的出来的。FAO 上有原文,对增长 500 倍有各种假设条件,如果不加入种种限制条件,就会得出以下推论过程,让人看起来起疑心。)

1)已知各大新闻网站统计,现有 3600 亿只蝗虫,覆盖 2000~2500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2)又已知覆盖单位面积蝗虫数量是有限的,包括空间距离不能太小,有足够的食物。

3)还有一个数据,一平方公里蝗虫每天可以消耗 3.5 万人一天口粮。

4)那么,可以计算出来,500 倍的蝗虫将在静态某一天,覆盖 100 万平方公里。每天干掉 350 亿人一天的口粮。

也许有人会说,仅仅看最终结果,这么恐怖的事情也是有机会发生的,问题是——蝗虫群的增长到后期的时候,会产生很多不符合常理的推论。

1

生物的增长按照指数形式进行假设(后面我会介绍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增长分布),180 天 500 倍,按照指数增长每天 3.5%,懂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增长。

这就是著名的那个国际象棋棋盘放大米的故事。

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每天会增加几万亿只蝗虫,每天会增加几万平方公里的覆盖面积。

那么在未来 180 天内,蝗虫们累计将消耗 9758 亿人天的口粮,也就是全世界人口 4 个月的口粮。

180 天内,蝗虫总共损害的土地累积面积是 2788 万平方公里,而地球陆地总面积为 1.49 亿平方公里。考虑到地球上大量陆地是不适宜蝗虫生存的,这个比例很高了。

看到这个量级,是不是听着有点不对劲了?

2

好,再往下想。

在第 180 天的时候,蝗虫已经破坏过至少 200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那么剩下还有多少地方可以供蝗虫去破坏呢?

新出生的蝗虫,甚至都飞不到一个有适合生存环境的地方,就会累死在找食物的路上。

按照一般物种增长规律,特别是没有自然天敌,只受限于资源的物种,是长这个样子的:

A 阶段初期很类似指数增长,这也是很多人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

可以想象,如果 180 天后仍然处在 A 阶段,那么 500 倍肯定不是上限,得出的后续破坏数字会更加恐怖,更不合逻辑,更不符合现实。

如果非要说 500 倍就是增长的上限:

合理的判断是,在 180 天以前的某个时间就已经达到了 500 倍,第 180 天已经处在 B 阶段了。

那么,计算累计破坏的总土地面积,破坏的口粮,未来这 180 天内数量会更大。(大致等于函数图像和 X 轴所围面积)

那蝗虫们就更等不到 180 天以后了,早就把自己饿死了。

3

所以结论是啥?数学还是要学好,指数增长不能乱用。

这个地球上,需要消耗资源保持每天 3.5%增长的东西,维持 180 天的东西,太少见了。况且目前蝗虫已经 3600 亿只了。

各位做商业分析的朋友,千万别范这种错误,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不是简单的趋势延伸。

以上是根据公开媒体信息做出的初步测算,而不是根据 FAO 原文进行的测算。

4

“或”这个词用在标题里,其实挺讨厌的,因为没给出概率准确值。理论上任何有概率分布的事件,都可以写上一个“或”。

有些编辑喜欢放个“或”,再给一个吓人的数字,抓眼球。但是漏掉预测背后的假设,会给不专业的读者造成恐慌。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说,如果你是专业写作者,涉及预测数据,不可标题党,只列结果不看分析过程。

如果看到的只是一些文章放结论,不放过程,我并不觉着这样一个 500 倍的数据推论,有什么合理之处。

阅读下原文我们会知道这种 500 倍的增长是各类极端不利条件叠加的结果。“或”增长 500 倍,概率没那么高。

至于我们的防控,专业人员会根据更合理的判断,给出相应对策。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2020 年非亚蝗灾到 6 月或再增 500 倍是真的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