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的深度是否国内电影已经无法企及,为什么?

知乎日报 唐朝 87℃ 评论

韩国电影的深度是否国内电影已经无法企及,为什么?

图片:《寄生虫》

唐朝,电影

说到韩国电影,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 2000 年之后的韩国电影。为什么会在这 20 年迎来它的发展巅峰,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二十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总是称赞韩国电影人敢拍,我不大喜欢如此称赞他们,因为多数时候不是他们敢拍,而是他们能拍。如果把历史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你会发现 1990 年代以前的韩国电影人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敢拍,原因正是很多东西他们不能拍。这种变化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1999 年 5 月,韩国政府将电影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原先的电影政策机构“映画振兴公社”改组为民间机构“电影振兴委员会”,职能从主导国策电影创作,转变为推广和宣传韩国电影文化,改善投资环境。这是自 1962 年韩国制定“电影法”以来,电影政策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韩国电影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主导权和政策支持。一批富有创造力的电影人,在这一时期进入创作高峰期,吹响了最近二十年韩国电影高歌猛进的号角。

削减银幕配额

在韩国政府与 WTO 进行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保护本土电影、文化例外,是韩国电影人坚持的立场。1990 年代后期,电影人就反对削减银幕配额,同政 府展开了激烈斗争。从 1980 年代后期放开电影进口后,死守银幕配额就成了韩国电影人保护本土电影业的王牌。

银幕配额制诞生自 1966 年韩国电影法的第二次修订,最初规定一个银幕一年至少要有 90 天放映韩国电影,到 1984 年第五次修订后,改为 146 天,但随着韩国贸易和经济发展,削减配额的呼声渐渐高涨。

1998 年,韩国政府经济部门迫于贸易和经济压力,再次考虑削减银幕配额,遭到文化部和电影人的强烈反对。当年 12 月,韩国电影人发起游行示威,抗议削减银幕配额,参与者包括导演林权泽、李沧东、金基德、姜帝圭,演员安圣基、崔岷植等。示威的标志性行动是电影人纷纷剃光头参与,故被称为“光头运动”,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以电影人的胜利告终。

这场运动发生于韩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政府在 1980 年代后期逐步放开外国电影引进和发行拷贝限制,银幕配额制成了韩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竞争的最后一道保护网。此时,韩国电影正逐步崛起,电影振兴法取代电影法(1995 年),分级制取代审查制(1998 年)。

虽然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但因为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仍持续高速发展。大公司企划电影与独立制作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有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鼓励并支持大企业投资电影,并在 1999 年筹得 3000 亿韩元(约 2 亿 4 千万人民币)电影发展专项资金。

时任总统金大中曾在 1997 年参加竞选时承诺,确保维持 146 天银幕配额,直至韩国电影本土市场占有率达到 40%后,再考虑逐步放宽银幕配额。实际上到 1998 年,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份额,已经从 1993 年的最低谷(15.9%)升至 35.8%,到了 2001 年更是超过了 50%。2003 年,新总统上台,削减银幕配额再次被提 上议程,计划到 2006 年将银幕配额从 146 天减到 73 天。电影人又一次走上街头抗议,但这次则以失败收场。

2006 年韩国电影人又一次为反对削减银幕配额走上街头

根据后来的发展来看,削减银幕配额并没有对韩国电影造成致命打击。虽然韩国电影本土市场占有率初期有所下降,但后来也时有反弹,与进口片处于此消彼长的稳态竞争关系中。观众对本土及进口片的热情,不相上下。某些时候,出于民族情感,本土电影反超好莱坞大片的情况经常出现。以 1999 年的票房冠军[生死谍变]为标志,新世纪的韩国电影也开启了大片时代,自身竞争力不容小觑。

虽然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贸易压力,削减了银幕配额,但在保护本土文化、提升韩国电影竞争力方面,并非没有作为。政府提出了到 2007 年将韩国发展为世界五大电影强国的战略目标,继续为韩国电影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筹得 4000 亿韩元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不可否认,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争议和细节落实的问题,但因为有了这份保障,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都能争取到发展空间,让韩国电影市场和文化处于持续稳定发展状态。

振兴电影市场

如果说韩国电影在 1960 年代的第一次复兴,主要是基于国家独立后,向内自省形成的创作井喷,伴随着向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等电影发展领先的地区取经;那么 1990 年代至今的第二次复兴,则是基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的市场、自由的创作环境,向国内外扩张,伴随着鲜明的资本合作与本国文化输出。

从 1998 年开始,韩国与波兰、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等地区,陆续合拍电影。合作形式包括联合投资、提供外景地、演员、物资、技术支持等。例如中韩合拍的[飞天舞](2000),上海电影制片厂投入了 200 多万人民币的物资和人工,换取影片在中国内地的发行权。该片是首部在中国内地取景的韩国电影,男二的戏份拍摄了两个版本,内地上映的版本是中国演员饰演,韩国上映的版本则是韩国演员饰演。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多见。2001 年,韩国又与中国合拍了电影[武士],北京电影制片厂参与投资,在中国内地取景,男女主角分别由两国演员主演。

合拍片一般在企划阶段就已考虑到故事中与合拍地区的关联。[飞天舞]和[武士]都是以中韩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需要在中国取景。当然,也有纯粹资本或技术的合作,其中一方不对故事和主演做强制要求。例如许秦豪的纯爱电影[春逝](2001),日本和中国香港参与制作,但故事完全不含这两个地区的元素;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充满东方禅意,背后的资本部分来自于德国;贾樟柯的[任逍遥]也获得了韩国的投资。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部分资金来源于德国

跨国合作,一方面分担了投资风险,扩大了市场,另一方面让融资比较困难的文艺片,获得了更多机遇。

市场繁荣是合拍片发展的前提。新世纪以来,韩国电影票房能够节节攀升,国民收入的提升功不可没,观众观影热情随着韩国大片的兴起而高涨,影片投资也随之上升。跨国制作的商业类型片因具备成为票房收割机的可能,而受到重视,文艺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艺术院线、电影节、DVD、网络等),找到目标观众,同样能够获得国际资金的投资。

这一时期,韩国本土电影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导演、制片人、独立电影人为中心的工作室、创作团队增加,依附大企业或中小规模电影公司而生存,这几乎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创作者与资本方以有利于创作、节约成本、分散风险的方式,灵活合作。

其次,2000 年后,忠武路完全失去韩国电影中心的地位,大企业和风险投资加入进来,改变了原有电影版图。随着经纪人体系的建立,首尔江南区成立了众多由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开设的艺人事务所,吸引小电影公司搬迁过去。

再者,大企业和投资公司为电影行业带来了充足的资本,改变了原来的发行体系。大企业收购握有发行权的院线公司,兴建综合性多厅影院,为高预算的商业电影的大规模上映奠定了基础。这些商业大片依靠前期宣传、明星效应吊足观众胃口,同时间大规模上映,可以获得最大商业效益。

现代化的影院发行和放映系统

韩国电影的崛起正是经济发展与政策扶持联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韩国电影不但稳住了本土市场,也通过国际合作,把韩国电影人才及文化输出到国外。尽管合拍片成绩并不突出,但一批年轻导演在此有利时机,成长为韩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激流中的漩涡

近二十年,韩国电影的崛起同时要感谢经济发展和流行文化的输出,让更多人对这个国度的故事产生兴趣。电影能够走出国门,质量好只是前提条件,国家实力、全球影响力则是其对外输出至关重要的推动力。

几乎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发展或复兴的浪潮,都至少具备了以下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时代变革或经济崛起。

韩国电影的第一次大发展主要是时代变革在起作用,独立并经历朝鲜战争后,韩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电影人卯足了劲以现实为基础,反映急剧变化中的时代心理,那样的环境正是诞生优秀作品的温床。1990 年代至今的复兴,则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经济发展影响更大。

新世纪的 20 年,韩剧、韩国音乐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引起轰动,受到年轻人追捧,偶像文化的风靡程度完全盖过曾经的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韩国本土电影及娱乐公司兴起,有些获得上市资格,电影产业资金充足,单片投资规模增加,商业竞争力提升。韩国的电影教育、后期制作、动作指导,也都走出国门,这是不易察觉到的韩国电影复兴。

朴赞郁、李沧东、奉俊昊、金基德、洪尚秀五位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他们在类型化、作者性、风格性、艺术性与现实性方面,做出与众不同的探索,始终如一地坚持个人风格。韩国电影的本土市场并不大,二十年的时间能够诞生五个国际大导,实属不易。

不过,仅仅二十年,问题也已经很明显,创作的惯性和惰性早已暴露出来。这大概也是电影工业的固有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便躲进创作的舒适区,不再积极追求创新,或者说,创新本身变得越来越难。经济、社会、文化处于稳态,创作者总是在相同的议题里重复某种创作套路。

韩国的类型片以针砭时弊著称,也因针砭时弊而堕落,人人都在正确的批判道路上,肆意挥洒情绪。虽然这些年来也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优秀的创作者并没有涌现的趋势。大多数的创作者只是工业体系里的一环,完成类型片流水线上的工作。如果你集中观看最近 20 年的五大国际导演之外的韩国电影,你可能很快就会对它的重复感到厌倦。

这些创作就像是韩国电影前进激流中的漩涡,看似声势好大,实则原地打转。只有趟过漩涡的人,才是真正追求向前走的创作者。

时代不再剧烈变革、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之后,创作如何在社会稳态中继续保持生命力,应该是所有地方的电影工作者都会面临到的问题。五大国际导演之后,韩国电影如何继续发展,将是 2020 年后,韩国电影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韩国电影的深度是否国内电影已经无法企及,为什么?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