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十一回》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知乎日报 知乎电影 248℃ 评论

电影《第十一回》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图片:

知乎电影,知乎电影,看你所爱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习惯给电影贴标签,区分它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健康的方式。如果一定要加标签的话,电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这两种区分。所以请大家多去看看《第十一回》这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它会带给你很多启发。我曾经问过杜琪峰,「在你看过的电影中,有哪些让你不能很快从电影的气氛中走出来」,他想了很久说只有一次,就是李沧东的《密阳》,他说一周都没走出来。我相信《第十一回》也会有这种效果。当你看完电影之后,你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留在《第十一回》的故事里,就像陈建斌导演说的,那是真正的我们和电影的「第十一回」开始了。你也会发现影片当中有些演员,他们演的角色和你会形成某种共振,他会成为你的朋友。
——知乎影视盐究员、《看电影》杂志主编、作家 @阿郎

《一个勺子》上映 6 年后,陈建斌带来了自己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电影《第十一回》。4 月 2 日,《第十一回》正式公映的第一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导演陈建斌做客知乎影视盐究员 @阿郎 的直播间,一起做了场关于电影、戏剧和文学的深入对谈。

依旧是自编、自导、自演,相比于处女作《一个勺子》的特立独行,这一次,陈建斌说,「我在保持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尽我所能地希望把《第十一回》的故事做得更有观赏性和趣味性。我希望通过作品和更多的人产生精神上的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儿,如果没有交流和互动,那这电影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以下是导演陈建斌的自述。

是否每个演员都有一个导演梦?「我在上中戏之前就想当导演了」

1988 年高中刚毕业,我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剧本。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过戏剧和电影,也还没去中戏读书,但我觉得这个剧本的形式很高级,是一个以颜色命名的三段式剧本,我觉得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还早,我的是蓝色、黑色和灰色,印象中就是这三种颜色,组成三个小故事。剧本写完后,我曾试图将这个故事拍出来,就联系了当时在新疆电视台工作的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拍新闻的摄像,一个是搞灯光的。他们分别从台里借了设备,一个碘钨灯和一个 M7 的摄像机,我还找来了另外一个朋友当演员。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大学里,摄像机、灯光、演员、剧本,一切妥当可以开拍了,但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办了,导演没有准备好。我可以把本子写出来,也大概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拍,但实际上还是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这些东西我完全没有,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影迷而已。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得学习,很快中戏正好去招生,我就考上了,但当时只招表演系,我就来中戏学表演了。我的导演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为什么是《第十一回》?「我愿意和观众分享话剧人心灵的秘密」

90 年上中戏,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后来当老师,我在中戏整整待了 12 年。中戏是教话剧和学话剧的地方,而且我毕业以后又去演话剧,所以我的整个青春都和话剧在一起。话剧和电影的区别是它有经典剧本,比如莎士比亚和契科夫的戏,你在学生时代就可以拍,排片段、排大戏,可以不断和这些巨人产生交流、发生交集,不像电影只能看却不能拍。

电影里的胡昆汀和贾梅怡常常引用经典戏剧的台词,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反感,但这就是戏剧学院学生的常态,我们在排话剧的过程当中,互相之间开玩笑就是这么说的。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这些戏剧大师离我特别近,他们跟我的关系可能比亲戚、朋友的关系还要近。我认为戏剧是人与人的交流,电视或电影则是人和媒体的交流。不论这个演员是伟大还是普通,在剧场里、在表演的当下,一旦开始,我们就共享了这段生命,彼此占据且无法更改,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也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我爱话剧舞台,除了喜欢前台外,我还喜欢它的后台,后台是从侧幕条到化妆间那一部分。这里隐含着话剧人的全部秘密,它永远是黑咕隆咚、忽明忽暗的,幕布挂起来之后,在幕布间穿行,每个人都不再是平时的自己,而是超越了现实的、另外一个平行的自己。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不由自主说出戏剧里的台词,这是我对后台的一个认识,也是我们话剧人心灵的一个秘密,我愿意把这个秘密拿出来,在《第十一回》里和观众分享。

电影落幕时:真正的「第十一回」才刚刚开始

《第十一回》的片名原本是《如是你闻》。后期剪辑时,我突然想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传统小说的叙事体式「章回体」放进电影里,在每一个回合的前面加上一个回目。回目既是剧情概要,也可以成为一个钩子,吸引着大家往下看。电影本身的容量其实就十回,十回之后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觉得这个电影就应该叫《第十一回》,这就好比我用这部电影和观众一起完成了一个特别大的戏剧。戏剧的序幕是我的电影正片,电影结束之后这幕戏剧才刚刚开始上演:灯光打亮,观众走出影厅,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生活,开始属于自己的电影。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立刻被迷住了,至于这个名字是否商业、是否艺术、是否让人摸不着头脑,我都不管了,非叫《第十一回》不可了。

小时候看电影,包括现在,我觉得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当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从暗到明,电影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仍然在你的脑海中和心里,他们去哪里了?他们下面要如何生活?他们将来会怎样?你会特别为他们牵肠挂肚,惦念很长时间。有些人物会永远立在你的心里,这种感觉是我特别迷恋电影的原因之一,我们和电影中的很多人物休戚与共、一起成长,甚至会比最亲密的人还要亲密。

生活是戏剧,戏剧也是生活

电影里剧场这条线出现的人物,名字基本上都来自于戏仿,比如傅库斯对应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没有露面的副团长叫郑锡兰,对应土耳其的导演努里·比格·锡兰,贾梅怡对应梅姨……他们都是我喜欢的导演和演员。生活这条线上则没有。我希望剧场可以自成宇宙,从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生活是真实的,剧场是假的,但是假的有一天它会变得比生活还真,而真实的这部分东西有一天则会变成戏剧。

我们在生活中,也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但这种真实其实是一种感觉,本质上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扮演。在电影里也是这样,比如说周迅演的母亲金财铃,她为了自己的女儿,绑了一个枕头去假装怀孕,从假装怀孕的时刻开始,她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在生活中开始了她的戏剧表演。而当她的女儿多多,知道了母亲的苦心之后,她也绑了一个枕头,在父母面前开始正式的表演。这种戏剧化的场面是生活里很常见的梗,当金财铃郑重其事地把枕头绑在肚子上宣告「这是个男孩,他叫小马,他 4 个月了」,当她赋予他这一切的时候,这个表演是很神圣的,不亚于舞台上表演。所以生活也是剧场,并且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剧场。而戏剧舞台上的人因为在排话剧的时候不断地追问真相,追问自己,最后他们甚至发现了连生活里的当事人都没有发现的真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他们看似在排一个虚假的话剧,但实际上他们比生活更真实。

导演的职责是找到打开每一位演员的钥匙

在拍第一部自己的电影之前,我已经演了很多年的戏了,什么样的导演都合作过,我很喜欢观察导演。如何把握一场戏?把一场戏拍好?在无数的电影、电视剧拍摄的过程中,我在心中已经模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认为好的导演,会鼓励大家一起来创作,甚至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巴不得把你的才华全部榨干。

《第十一回》的演员构成特别复杂,有像周迅这样身经百战、非常好的演员,但也有像窦靖童这样从来都没有演过戏的新人演员,还有像谦哥这样说相声出身的演员,贾冰这样演小品出身的演员,还有像牛犇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他就是中国电影的一块活化石,什么时期的电影都演过。每个演员来路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方法去对付所有的演员。你必须得寻找到针对每个演员的一把特殊的钥匙,这把钥匙只能打开 TA 的心灵。找到这把钥匙,打开 TA 的心灵,我觉得 TA 就会愿意把内心特别宝贵的东西拿出来跟你分享。

窦靖童是第一次拍戏,但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她的天赋不仅是在音乐方面,演戏也同样是有天赋的,如果她愿意做演员的话,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她虽然年龄很小,但不知道为什么内心特别成熟。你觉得她外表看上去很叛逆、有棱角,但其实内心特别传统又特别的柔和,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的矛盾体,给人的外在感觉,跟她内在的东西,我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非常的有意思。对窦靖童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要保护她,给她一个安全的创作氛围。在我们的剧组里,我得让她感觉到,就是跟我在一起和她平时跟周迅老师在一起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她才能完全的松弛下来。人只有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专注,才能够做到自然,做到真实。这一点做到了,其它的东西就是顺水推舟,我觉得就会水到渠成。

很多人以为周迅是我游说来的,但我从来都没有游说过她。我写完剧本第一个就给她看了,她看完之后很喜欢,就答应了。如果她不喜欢的话,就不会来演这个戏了,在我的心目中,我觉得像周迅这样的演员,其实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我觉得可能有些观众不愿意承认这点,不愿意接受她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作为我来说,我觉得她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好演员不会一辈子就吃定一种角色,TA 还会继续探索,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认为这是好演员的美德。

信念是一切的基石:「我希望通过作品和观众产生交流」

拍第一部电影《一个勺子》的时候,我没有特别考虑和观众交流的问题,但是拍《第十一回》的时候,我非常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在保持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尽我所能,把《第十一回》的故事做得更有观赏性和趣味性。我认为评价和评论是一种交流和互动,创作者把电影拍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交流和互动,如果没有,那这电影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有更多的人看过你的电影,也就等于说你通过作品跟更多的人产生了精神上的互动,我觉得这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儿。

《第十一回》是一部讲爱情的电影,爱情实际上是一个契约,契约的本质则是一种信念。我相信「我爱你」的承诺,你也相信「你爱我」的承诺,那我们彼此之间就产生了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把我们捆绑在一起,让我们相信我们绝不会彼此背叛,让我们相信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家庭也是如此,对家庭的信念,可以让一男一女持续度过一生,让他们共同抚养孩子。我觉得这些都基于信念,也是人性里让我觉得特别光辉的东西。信念是一切事情最重要的基石,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舞台上如果出现了事故,你有信念,就可以继续演下去,这个戏就有可能成功。在生活里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故,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你有信念,我觉得就有可能克服困难,收获幸福。这是《第十一回》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


下面是彩蛋时间:陈建斌导演亲笔手绘 @刘看山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电影《第十一回》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