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物馆里青铜器古董的铜锈有红色、紫色等各种鲜艳的色泽?
图片:
青铜器本身虽然叫青铜,可实际上是一种以铜锡铅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埋藏在地下,会和空气、土壤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锈”。由于环境不同,锈的成分五花八门,也就形成不同的颜色。
金石学时代的研究者们就发现了青铜器的这一特质,总结了如下一些规律:
1.贴骨锈,锈层与器物本体浑然一体,几乎没有分离感,多呈绿色或者枣皮红。
2.釉锈,即器物本体外表面被一层釉层所包裹,即所谓的“包浆”,北方多呈绿色、枣皮红或者黄红,南方多呈蓝色和红色。
3.浮锈,即器物表面已经部分酥粉,甚至有“长毛”感,多呈绿色,夹杂有蓝色或者红色。
4.发锈,锈蚀已经影响了器物原来的构型,形成凸起或者凹陷的锈块,要么和原色差不多,剥落的话多呈砖红或者黑紫色。
5.糟坑锈,器物被锈蚀得很厉害,形成了由里及表的泡沫锈,多呈绿色。
6.黑漆古,出土时间很长的传世青铜器,在传世过程中不断被把玩擦拭,就会成型一层光亮的不透明外壳,多呈黑色或者深墨绿色。
7.水银沁,器物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光泽层,外观如挂了一层水银,所以叫“水银沁”。
不同地区的空气、土壤和水环境不同,所以还有人总结出了锈色的地域特征:
北京及以北地区青铜器锈色以青色锈为主,山东地区青铜器锈色以深蓝为主,山西地区青铜器锈色以暗黄为主,陕西地区青铜器锈色以绿黄色为主,河南地区青铜器锈色以红褐色为主,安徽地区青铜器锈色以水坑的绿色为主,湖北湖南江西地区青铜器锈色亦以水坑的深绿色为主。
时间进入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了科学分析法,发现了锈色斑斓的原因——不同的锈色,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1.红色:氧化亚铜
2.黑色:氧化铜或硫化亚铜
3.靛蓝色:硫化铜
4.蓝色:碱式碳酸铜或硫酸铜
5.暗绿色:碱式碳酸铜
6.绿至黑绿色:碱式氯化铜;
7.淡绿色:碱式氯化铜;
8.白色:氯化亚铜、碳酸铅或碱式碳酸铜
不同的锈类,往往带有多种成分,譬如浮锈和糟坑锈,多是碱式氯化铜和氯化亚铜;枣皮红贴骨锈多是氧化亚铜,但是其上往往还附着着碱式氯化铜浮锈。有些青铜器腐蚀得严重了,形成了多锈层,不同锈层的颜色,甚至都是不一样的。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博物馆里青铜器古董的铜锈有红色、紫色等各种鲜艳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