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函数究竟有多神奇?为什么?

知乎日报 灵剑 18℃ 评论

正弦函数究竟有多神奇?为什么?

图片:

世界是由物质波组成的,波是正弦,你说厉害不厉害

======================================

你要问为什么物质有波动性,这就不好回答了……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胡扯几句,如果物质可以表示为一个函数,那么由于物质会一直存在,这个函数应该在时域上是无限的;但是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物质包含的信息量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直瞎变,所以这个函数应该是个周期函数。周期函数,就可以叫做波了,不管是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那么为什么说波是正弦,因为波是一种周期现象,而最简单的周期函数是正弦函数。实际上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表示为一系列三角函数的和,这个方法叫做傅立叶级数。进一步的,对于非周期性的,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表示为三角函数的积分(其实是 exp(ix)的积分),这个方法叫做傅里叶变换。

这个方法就太厉害了,任何的波形,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变换转变成频率和相位的关系,也就可以表示成一系列的正弦波的叠加。

这个方法为什么有用呢?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系统都有相同的特性,可以叫做线性系统,这些系统是这个样子的:

  1. 受到外部激励的时候,会产生相同的输出,输出的幅度与激励的幅度成正比,输出开始的时间与激励产生的时间相同。(即:线性性)
  2. 受到多个外部激励的时候,产生的结果是每个外部激励产生输出的叠加。(即:可加性)

太抽象的话不好理解,我们想像一下现在我们有一面鼓,拿鼓槌去敲它,敲的这个动作就叫做激励,我们用鼓槌猛敲一下,这个激励是一下变得非常大然后马上消失,这个在信号与系统当中可以叫做冲激函数,对应的输出就叫做冲激响应。

我们用力敲一下,鼓就会发出“嘭”的一声,这个声音持续时间可以很长,在我们停手之后还会继续。这个声音就是我们系统的冲激响应。我们越用力,“嘭”的声音就越大,但是仍然是“嘭”不会变成“啪”,这就是第一条线性性。

我们现在快速敲鼓,连续敲三下,我们也会听到连续的“嘭嘭嘭”三声,每一声都紧跟着我们敲鼓的动作,即便上一个“嘭”没有结束就敲下一下也是一样。这就是线性系统的可加性。

那么如果我们不再敲鼓,而是连续地用鼓槌去给鼓面施力,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但是有了刚才总结的两条规律,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我们对鼓面施加的每个微小的力量,都可以看成是一次非常轻微的敲击,那么这个敲击也会产生一个非常轻微的“嘭”,这个“嘭”的大小跟用力的大小成正比,而最后产生的结果是这些“嘭”的叠加,那么我们会得到一个公式,假设输入的力的函数是 f(t),而“嘭”的输出的函数是 g(t),我们会得到:

这个积分形式也叫做卷积,一般可以用星号来表示:

不难发现卷积是可以交换的,

这个表达式显然是很复杂的,对于一般的 f 和 h,如果没有特殊的方法,会很难计算。

然而,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的 f(t)是个正弦波

,那么不管 h(t)的表达式如何复杂,我们积分的结果 g(t)是个同频率的正弦波!可以通过观察这样一个事实来理解这个现象:

注:有意思的是这个叠加关系,恰好与长度为

、幅角为

,和长度为

、幅角为

的向量叠加相同,这个联系来源于复数中指数函数

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在电学当中,经常利用这个特性将正弦交变的电流和电压表示为一个复向量,这种方法叫做相量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任意两个同频率正弦波的叠加仍然是同频率的正弦波,而卷积可以看成是无数个同频率的正弦波通过积分叠加,所以正弦波卷积的结果仍然是正弦波。

那么这个就有意思了,对于任意一个频率的正弦波的输入,输出是幅度和相位有变化的同频率正弦波,那么由于线性系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把输入分解成一系列正弦波的和,那么输出也就会变成一系列正弦波的和,频率相互对应。这个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傅立叶变换。它的数学表达形式:

虽然看上去很复杂,但是我们知道

,所以这个表达式只是把前面说过的跟正弦波卷积这件事,写成了复数的形式而已。实际上对于给定的

,我们写出:

,可以看出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卷积;我们已经知道结果是个正弦波了,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幅度和相位就可以知道 g(u)的表达式,那么我们取

(这两点相差 1/4 个周期)注意到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值计算出正弦波的幅度和相位,再把两个值合写成一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我们就得到了

傅立叶变换的反变换具有相当对称的形式:

运用复数相关的知识不难证明这个结论。如果你想要一个更直观的解释,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运用我们前面对线性系统的知识:

考虑

,这是一组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叠加。在 t 不为 0 的地方,这些正弦波的相位是各自不相同的,相互抵消了,而在 t=0 的地方,所有波形的相位都相同,所以能够同向叠加,达到非常大的值,也就是说叠加之后刚好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冲激函数(实际上差一个 2π的系数)。假如我们有一个线性系统,它的冲激响应(“嘭”)刚好是 f(t),那么输入一个冲激函数,输出也就是 f(t)自己;而输入是(复)正弦波时,输出是(复)正弦波与 f(t)卷积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个卷积的结果也是个正弦波,而且幅度和相位由

决定,所以这个输出的(复)正弦波就是:

由于输入叠加之后是冲激函数,所以输出叠加之后应该是冲激响应 f(t),我们就得到了前面的反变换的公式。

不管怎么说,从反变换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成功把 f(t)分解成了正弦波,其中角频率为ω的分量的幅度和相位由

决定。我们可以同样把系统的冲激响应 h(t)分解成正弦波,表示为

,按照我们前面的讨论,输入是 f(t)的时候,输出应该是 f(t)的每个正弦波分量产生的正弦波输出的叠加,也就是:

Amazing! 我们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卷积转换为了乘法。

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输入都看成是一组波,那么线性系统的输出就是对这组波中每个频率的波,都乘以相应的系数(复系数,包括幅度的变化和频率的变化),有些频率会被加强,有些频率会被减弱,但是每个频率的分量只跟这个频率的输入有关,不会增加新的频率。所以在信号与系统中,我们也把线性系统叫做滤波器。

回头说一说周期函数的问题。如果 f(t)是个周期函数,周期是 T,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我们选取的正弦波周期与 T 没有整周期关系的时候,每个周期的 f(t)产生的正弦波相位不同,会相互抵消;而当选出的正弦波周期刚好是

的时候,这些正弦波刚好会同相叠加,于是我们只需要计算这些整数倍的频点的值即可,这时候傅里叶变换转化为傅立叶级数。如果 f(t)不仅是周期函数而且带宽有限,还可以进一步变成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然后有快速算法(FFT),就不展开讲了。

====================(数学在上,扯淡在下)=========================

线性系统的适用范围呢?那就太广了。几乎所有的物理系统至少在某个范围中都可以看作线性可加的,这其中都会有线性系统存在,然后就会有对应的波,比如说物体振动的线性系统产生机械波,水面产生水波。电磁场也是线性可加的,于是电路系统中有交流电,空中的电磁场有电磁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空间扭曲的结果,哇哦,空间的扭曲也是线性可加的,于是我们预言了引力波。

如果这些都不算什么,在量子力学中,量子力学过程可以用费曼图、使用可择历史来诠释。

哇哦,费曼图是线性可加的!

是的,费曼图线性可加的结果就是物质波。

你说正弦厉不厉害呢?

===============================================================

附加: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见到正弦波呢?

如前文所说,我们见到的许多系统都是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也可以叫做滤波器。其中有一些线性系统,对所有频率的通过特性都很好,比如说真空中的电磁场,在这样的系统中可以传导任意的波形。然而在另一些系统中,线性系统对于频率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特定的频率可以通过,其他频率很难通过。

比如说力学当中的共振系统。这个系统有固有的振动频率,当输入与这个频率不符合的时候,输入有的时候帮助系统振动,有的时候阻碍系统振动,振幅就很小;当输入与这个频率符合的时候,输入一直在帮助系统振动,振幅就很大。

比如说水面,与共振系统相似,有固有的振动频率,所以投进去石子就可以看到一圈圈的波纹,实际上是冲激响应被滤波的结果。

比如说声音,不同频率的声波由于衍射、反射特性不同,被环境吸收的比例也不同,产生混响的效果。高频一般明显会比低频衰减得快,所以我们对远方喊的时候,远方听到的声音会缺失高频分量。

比如说定长弦上的振动,一端的输入会在两端来回反射,而两端固定要求正向和反射的信号在另一端的地方叠加刚好为 0,只有当输入波长和弦长有半整数关系的时候才能稳定下来(这时候叫做驻波),否则会自己跟自己抵消。

比如说 LC 震荡电路,不同频率的时候电路的阻抗是不同的,特定频率上有最小的阻抗,也就有最大的振幅。

比如说半波振子天线,跟弦上驻波类似,电磁波在天线上形成驻波,有波长和天线长度的比例关系。

再比如说电子围绕氢原子运动,这实际上是德布罗意波自己与自己叠加,为了不跟自己抵消,跟前面驻波的例子相似,波长需要符合特定的条件,这个特定条件的出现就叫做量子化,从而产生了氢原子上的电子有固定轨道的现象。

在这些系统中,响应的幅度与频率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在有些系统中甚至输入噪声(可以看作所有频率分量都有的信号)也会被选出特定的频率,这时这些系统就会产生正弦波,我们就会观察到正弦波的出现。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正弦函数究竟有多神奇?为什么?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