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片尾字幕放那么快,都以为没人看

知乎日报 知乎用户 350℃ 评论

《中国好声音》片尾字幕放那么快,都以为没人看

图片:《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结尾字幕速度那么快,根本不可能看得清,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知乎用户,我不看评论。

《好声音》的后期团队可能都没想到,竟然还有观众为了片尾字幕走得太快发声质疑。我在网上看的时候专门在字幕处暂停过,当时那一帧确实是叠影(爪机暂时无法截图)。

从我在电视台的经历来说,片尾之所以走得快,首先因为节目时长有限制。

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每天要排播出表送台长签字的,每一时段的节目要求固定时长,因此我们剪辑都是精确到秒,误差在毫秒。

以当时我在的影视频道为例。每天播出内容是主要是各种中外电影,此外是从北京台买的《每日文娱播报》,以及一档和交警队联办的交通民生新闻栏目。

电影,每天有固定的人员审片子,用小编辑机,边看边剪,把不符合播出规范的什么露点,暴力之类剪了。小编辑机剪的,也得算到秒。剧情内容剪完要是时长差一两分钟几十秒,就从片尾剪 / 快放 / 慢放一点。为什么是片尾?因为片尾没人看。

每日文娱播报,买过来的每期大概四十分钟左右,但是播出时长只给了三十分钟,所以要剪掉两三个整的新闻,还差一两分钟几十秒,就就片尾剪 / 快放 / 慢放一点。为什么动片尾?因为片尾没人看。

交通类民生新闻栏目,是自制的日播栏目,每个记者兼编导做一个选题也就一个片子,时长肯定不一样,交给责编整合之后,时长要是多了,就从片尾剪 / 快放 / 慢放一点。为什么动片尾?因为片尾没人看。

你们一定发现了,我想说的是“因为片尾没人看”。

这里说的“没人”当然是夸张修辞,不是绝对到一个人都没有,我就特别喜欢看片尾字幕,但是我这种人,相比不看字幕的绝对少得多。

不知什么时候,“没人会看片尾字幕”这个似乎成为了一个共识。事实上也是这么体现的,我常常遇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字幕刚出,灯就亮了人开始离场;电视台连播几集电视剧,很多都会把片头片尾掐掉。就算我们做电视编导的,一般看电视节目看到出片尾也就跳过了,我们剪辑的人很多时候对待自己的劳动成果都这样,何况是普通观众。

毕竟,这就是片尾最大的一个意义,宣告节目结束了。

字幕里的主创人员、摄制和制作职员的名单,以及赞助、协办单位和制作单位一类,只是片尾的形式,而不是片尾的意义。

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讲,以好声音为代表的国内电视节目对片尾和片尾字幕的不重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个人认为,这体现出的,是“收视率至上”这一个极端的观念。

而收视率至上在电视节目上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电视娱乐节目”从“电视综艺”节目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单独的电视类型。

这个脱离是在 1998 年,《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这是纯粹娱乐节目的开山鼻祖。带有娱乐内容的综艺节目代表是 1990 年央视开播的《正大综艺》。

九几年的时候,《正大综艺》特别火,我爸就特别喜欢看,我才几岁也跟着看,那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节目语估计还有人记得。游戏色彩主要体现在每个明星带一组现场观众,抢答。主要还是偏益智。

后来《快本》一出,直接带着湖南地方媒体强势崛起。直到现在。我无聊的时候也挺乐意看快本的,真是从头乐到尾,但是比知识什么的更多的还是八卦。最近几个月的快本我看过的有印象的唯一一句是何炅吐槽的杨幂说刘恺威那个梗“像刘恺威这种男人得有多少年轻小姑娘往上扑啊————不过我不怕,因为我就是年轻小姑娘。”

好像扯远了 -_-#

说正经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率看涨,本来是个好事。

一方面,看电视的人认识到了,原来我有娱乐的需求,我想看乐呵的电视节目,而且就是为了图个乐呵。反过来,电视节目制作者也意识到了,观众有这个需求,能有意识的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去策划和制作节目。这个过程是受众意识的觉醒,证明电视台已经从“我播什么你看什么”的霸主地位到“你想看什么我播什么”的服务者的转化。只要你愿意看,多看,使劲看。

片尾字幕可能只是这种意识的另一种形态,即“你不看什么我就少播什么”。相似的可能还有纪录片的没落,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外,看到居然真的还是有人会关注片尾制创人员的名字,会认为快放字幕是一种不尊重,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观众。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好声音》片尾字幕放那么快,都以为没人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