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口味,决定了现在的电影拍成什么样

知乎日报 默罕默德铁牛;罗登 137℃ 评论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口味,决定了现在的电影拍成什么样

图片:《后会无期》

现在的观影人群对生产电影的质量有多大影响?

默罕默德铁牛

现在的观影人群对电影质量有影响,而且是很大的影响。

所谓观影人群,更简单、宽泛一点说,可以称之为“市场”。诚然,电影是一种技术、一门艺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更是一种“商品”,其商品属性,也就决定电影毫无疑问受到市场的影响。

就商品而言,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电影自然不例外。市场需要什么,也就是说观影人群想看到什么,它就会竭尽全力提供什么。从 19 世纪末电影产生之初,其目的是利用新奇来满足观众,想想《火车进站》(卢米埃兄弟作品)对当时观众的冲击就可见一斑。但是,市场并不满足,当活动的影像不再吸引观众,就出现了景观片(scenics)用来呈现美丽风景、时事片(topics)来描述新闻事件、故事片(fictions)来讲述故事。当人们不再满足单纯看故事的时候,梅丽爱拍摄了《月球旅行记》,用视觉特效为故事增彩、当观众不再满意流水技术叙事的时候,格里菲斯对电影剪辑进行了创新、当观众开始厌倦平实电影风格的时候,出现了法国印象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苏联的蒙太奇运动、当观众要求更多电视听冲击的时候,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当简单的电影特效不再对观众视觉造成冲击的时候,电影人又发明了电脑特效……从电影 100 多年的发展来看,市场,也就是观影人群,一直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都呈现了市场对于电影制作的莫大影响。无论是所谓的经典还是所谓的烂片,都是观影人群,也就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对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是每一个观影人的权利,但作为一门技术、一个产业,它自然也有相对专业化、标准化、客观化的评判标准,就大部分电影而言,都是它是由电影行业制造的没错,但归根结底,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无论是经典还是烂片,它都是受到市场需求才会产生,只是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罢了。比如,就国内市场来说,部分年轻观众的拜金、追星价值观成就了《小时代》、部分观众对动作刺激需求成就了《叶问》、《十二生肖》等动作片、部分观众的文艺情怀成就了《后会无期》……这些都是较市场而言相当成功的影片,但就电影产业标准而言,其质量自然有高下之分。

综上,可以说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甚至未来,观影人群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电影质量。

另外,“电影业发达了而电影的优产量不如上世纪了”这个观点在我个人看来是不成立的。

首先,这个观点并不科学,没有标准和数据表明“电影优产量不如上世纪了”。上世纪是 100 年,这个世纪才开始了 14 年,无论是单位时间还是影片量都不是同级别可以比较的。而且,所谓的“优产量”的标准又是什么?电影业的发展一日千里,上世纪初与我们正在经历的本世纪初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很难去确定一个客观、科学和准确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的“优产量”。

其次,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造就了观影群体更高的需求。在上世纪初,电影业作为一项新鲜事物,正经历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创新和发展。比如观看到活动影像(卢米埃兄弟《工厂大门》)、看到因剪辑造成的魔术般视觉跳跃(梅丽爱《消失的女人》)、呈现出的宏大场景(帕斯特罗纳《特洛伊的毁灭》)都可以对当时的观众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这些都是可以载入影史的伟大影片。但对于现在观众而言,这些影片却难以造成相当的吸引力,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将当时的新奇和创新变为司空见惯,观众所要求和需要的,是更多、更好、更高的影片。

所以,不能说“优产量不如上世纪”,这两者最起码在当前阶段来看,是无法比较,而且我个人觉得,这个所谓的对比,在未来也会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当代电影人一方面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历史上的“电影大师”所传授各种技术、手段和理念,一方面也面临着观影人群“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是一个产业任何时代都存在,既是一种桎梏也是一种机遇。像当初牛顿提出物理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大厦基础,人们认为物理这门学科已经解决了世界所有问题,发展到了尽头,但其后量子物理的发展,又对经典物理根基造成了致命的冲击,让人类认识到,对于物理深层次的本质他们似乎又一无所知,这样不断促进物理科学朝着更深刻、更本质、更真理的方向发展。所以,我相信,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在观影人群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电影质量也会不间断地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经典、创新的电影。

罗登,Storyteller

观影人群对电影创作是有直接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好的观众,绝对催生好的电影,这是铁律。因为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有产出,这没有问题。

但是反过来,好的电影不一定立刻产生好的观众,因为观众的改变需要时间。“好的电影”的评价体系,部分来自与观众,也部分来自于文艺作品自身的历史定位。

很多电影,观众并没有当时看到价值,但是电影的价值还是可以被电影史自身的逻辑来确认。

很多民粹主义电影观的人以为,观众是电影水准的唯一标准。这绝对是错误的。

艺术既依托于观众,也可以脱离观众,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口味,决定了现在的电影拍成什么样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