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里,佛罗伦萨那个醒目的大房顶(下)

知乎日报 翁昕 285℃ 评论

《刺客信条》里,佛罗伦萨那个醒目的大房顶(下)

图片:翁昕 / 知乎

翁昕,知乎专栏《不艺术不幸福》每周五准时更新

上文链接:《刺客信条》里,佛罗伦萨那个醒目的大房顶(多图)

上回说到布鲁内莱斯基终于用磕鸡蛋的办法打开突破口,拿下了圣母百花大教堂封顶的项目。然而,项目是接下来了,但是换句话说,他要面对整个佛罗伦萨都应付不了的棘手难题。等待他面前的一共有四大难关。

难关一:设计方案

传统的内部支架示意图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上回提到的,如何搭建这个圆顶。之前人们觉得应该在教堂内部搭建足以承重骨骼支架,这对当时来说根本无法实现。建筑师们实在是被逼得没辙了,甚至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堂里头堆满沙子,堆沙子的时候往里头藏很多硬币。施工的时候让圆顶直接靠在沙土堆上,等工程结束,把大门打开,那些贪财的市民就会来挖沙子,久而久之,教堂里的沙土就清空咯!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圣母百花大教堂恐怕就要变成土地庙了。轮到布鲁内莱斯基面对这一问题时,他之前在罗马调研的经验就派上用场了。罗马的万神殿告诉布鲁内莱斯基,就算一个建筑中心没有任何支撑,也是可以盖起来的。万神殿中间整个是空的,而且顶部还开了一个大洞,一千多年前的人有如此聪明,他要更上一层楼才行。而他最终的策略,也如磕鸡蛋一般精巧。

为了便于说明,我来画一个不上道的示意图:

1 号是如果人们采用传统搭建木头支架的建法。一如前述,这么大的空间,要让木头支架承受如此的重量,非常难。而即便做好了,他们也会遇到另一个问题:穹顶太重,很容易坍塌(2 号图)。因为穹顶不光是有一个往下的力,同时还有一个向左右两侧的“水平推力”,这个力只能靠墙来承受。罗马万神殿的做法是把墙做得特别厚,用超过 6 米厚的墙体来承受这份推力。但轮到布鲁内莱斯基的时候,墙早就盖好了,他没有条件去加宽墙体。因此,布鲁内莱斯基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两点改动:

3 号图中,一方面,布鲁内莱斯基升高了整个穹顶的高度,升高之后的穹顶不但看起来更为雄伟高耸,同时,他通过升高穹顶的做法使得穹顶对墙体的水平推力减小,垂直压力增大。这样一来,至少墙是不会直接垮掉了。除此之外,他还将传统的单层穹顶改成了双层穹顶(4 号图),将两层穹顶连接以来,因此,整个穹顶的自重终于大幅减小到墙体可以安全承受的范围之内。布鲁内莱斯基的思路如此清楚有效,难怪他当初宁可磕鸡蛋,也不告诉教堂的人他要怎么做。从他以后,教堂几乎就都改成这样双层的了,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也参考了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

难关二:运送材料

在布鲁内莱斯基接手这个项目之前,脚手架不光是工人的工作平台,更重要的是也要承担拱顶的全部重量。布鲁内莱斯基对拱顶设计上的创新使得脚手架不需要承受拱顶的全部重量,负担便轻了不少。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要想办法如何才能把重几十吨的大理石、砖石等建筑材料运到几十米的高空去。工程部原本打算采用一种人力脚踏车,有点类似于我们古代打水用的水车,一边是一批人在那拿脚蹬,另一边桶里的建材就会逐渐升上去。这个设备不但极其费力,而且如果要让整个机械反向运转,往下送渣土,需要全体工人从车上下来,再换个方向反过来重新上去蹬。

当时被广泛采用的人力吊车。中间在车轮内的人脚踏车轮踏板,像上楼梯一样一级一级踩着带动车轮吊起建材。

布鲁内莱斯基觉得这种办法效率实在太低了,特别是要占用大量劳动力,实在是划不来,于是他干脆自己设计了一个机械,用多组滑轮和齿轮组成了一个只用一头牲口就能的吊车,马力仅为“一匹”,彻底解决了工人的占用。可是,如果需要经常让牲口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拉车,常常会导致脾气发作,效率依然会非常低。所以,布鲁内莱斯基又在他的机械上加了个齿轮组,只要扳动下部的“档把”就可以让吊车咬合另一个齿轮,改成“倒档”。于是,马就可以从头到尾只朝一个方向前进,心情相对愉悦,效率大大提升。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这个巨型吊车每天升升降降几十次,总计运送了超过三万吨的建材。难关二就此攻破。

后人绘制的布鲁内莱斯基牛力吊车机关图

后人还原的布鲁内莱斯基牛力吊车模型

难关三:摆放建材

光是把大石块拉上去并没有解决全部的问题,要想灵活地把每一个大块石材摆放到应有的位置,仅凭能够垂直起降的大力吊车是完全不够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鲁内莱斯基又设计了另外一座吊车,名为“城堡”。于是,布鲁内莱斯基凭借自己的 “再一次,改变世界”的创新设计,终于解决了安放建材的问题。后来同样享用这台吊车的委罗基奥命令当时还是他学徒的达·芬奇为“城堡”绘制设计图,从达·芬奇的手稿中来看,“城堡”的设计理念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吊车了,吊车驾驶员坐在吊车顶端,用操纵杆带动整个吊车的吊臂。和现代吊车不同的是,由于并非电脑控制,因此吊车的平衡需要靠另外一名工人控制吊车另外一侧的“秤砣”,以保证整个吊车不会倒掉。这个吊车极其好用,一直到布鲁内莱斯基逝世,委罗基奥承接后续工作时,依然运转正常。

达·芬奇所绘“城堡”设计图

后人还原的布鲁内莱斯基“城堡”吊车模型

难关四:未解之谜——控制施工

哪怕设计师把一切都想好了,但施工毕竟是由大量工人完成的。在建造圆顶时,需要从八个方向同时开工,最后在顶点汇合。这之中只要有一方出了一丁点差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那时候不像现在,还可以使用红外线等各种测量仪器。由于布鲁内莱斯基极其在乎自己的独到设计,因此他根本不留创作手稿。在场的手稿都是用完就直接销毁,以至于我们直到现在都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来确保工人们的施工是精确的,我们只知道,因为他这种工作方式,导致常常施工到一半连羊皮纸都没有了……

1435 年,穹顶终于封口,开始在外围铺上红色的瓦片。一年之后,3 月 25 日,大教堂终于落成,连教皇也赶来庆祝。包括科西莫·美第奇等名流在内,数万佛罗伦萨人参与了庆祝仪式。从 1418 年接下项目,到 1436 年建成,这十八年布鲁内莱斯基可谓是殚精竭虑,披荆斩棘。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动辄就要施工百年的教堂来说,很少有建筑师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方案得以落成。在庆祝仪式上,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布鲁内莱斯基完全有底气说一句:“洒家这辈子值了!”

到了这一步,教堂方面已经彻底对布鲁内莱斯基五体投地,希望他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穹顶顶部的亭子也盖起来。不过,这个工程刚刚开工,就遇到了大理石短缺的问题,导致工期严重延误。可是,布鲁内莱斯基已经等不了另一个十八年了,在等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材料终于补上,红衣主教为亭子铺下第一块大理石砖,一个月后,布鲁内莱斯基与世长辞。

穹顶顶部的瞭望亭(上面的大铜球就是委罗基奥接手项目后负责安置的)

布鲁内莱斯基去世之后,为了纪念他,佛罗伦萨议会决定将他葬于圣母百花大教堂内。在教堂地下的墓穴,安葬着这位奇才。

布鲁内莱斯基安葬处

而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在大教堂南侧安置雕像,以让他永远目视着自己的杰作。

———————————————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理念在继承前人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他对新技术的大胆运用启发了之后的如米开朗基罗等众多晚辈,跳出中世纪的思维定式,促成了文艺复兴盛期的辉煌。可以说,是他和其他几位同行一起,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大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和布鲁内莱斯基一同照亮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师们。

欢迎关注 不艺术不幸福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artalkweng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刺客信条》里,佛罗伦萨那个醒目的大房顶(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