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方乙方》到拍《私人定制》,心态完全变了

知乎日报 SydneyCarton 185℃ 评论

从《甲方乙方》到拍《私人定制》,心态完全变了

图片:《私人定制》

怎样评判《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的相对水准?

SydneyCarton,麻子仁

这个时候才来答题,我明显是给《私人订制》补枪的。各位可能会预见我会说啥了吧?不喜欢的,看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

看起来,这两部电影像是同一类型的,甚至是基于同一个 idea 拍成的,实际上不管是展现出来的形态,还是创作者心态,差别都特别大。

拍《甲方乙方》时,彼时大陆几乎还没有成熟的类型片体系,电影市场也只是在比引进大片救市前的完全惨淡稍好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甲方乙方》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其实并不是大陆首部商业片——80 年代审查并不是很严格,很多电影都有明确的商业考量,但多数不太成功,现在也没几部还为人所知。即使是喜剧,同期还有陈佩斯那几部自己投资的商业作。但《甲方乙方》不一样,它在气质上其实是承袭了《顽主》的解构,只是将这种解构温情化,甚至还能在少量场景中窥见梁左的影子。不过,它并不见长于以传统的戏剧冲突制造笑果(这是陈佩斯的长项),更多是依靠设置自身的荒诞和台词的抖机灵。虽然它是想做成类型片,但它其实是在喜剧之下开创了一个亚类型——姑且称之为“京片子喜剧”吧,严格意义上它并非开山宗师,但它将此门派的影响发挥了出去。

这部电影当然不乏对观众的讨好,但即便如此,影像中还是难以遮掩真诚的气质。它有对社会的讽刺,也不乏挖苦,可总体上仍保持着一种狡黠而善良的市民心态。这时候的冯小刚,若说自己懂中国的观众,能代表中国的观众,某种意义上,是不夸张的。其实,片中葛优等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当时电影观众的心态稍加荒诞化后的结果。

所以,《甲方乙方》在当年难得地为国产片赢得喝彩。虽然绝对票房数据并不很高,但在当年,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这部作品又因盗版的大肆传播和电视平台的重复播放,而不断扩大着影响,现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被“经典化”了。

一晃过了十五六年,昔日被仲呈祥们围殴的下里巴人冯裤子,成了今日手执春晚导筒的权贵座上宾冯大导演,心态完全变了。一方面他其实已经从讽刺者的阶层,摇身一变,成了昔日自己作品中被讽刺的高高在上者,言语中也按捺不住得志后的傲慢与自负,另一方面,他安身立命之本——所谓的懂得观众、所谓的接地气,虽然仍被他挂在嘴上,但他早就跟原本熟悉的语境告别了。他早已骑上了马,但总错觉自己仍脚踏黄土,只是个子变高了,这种心态,怎能不出问题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他上一部作品《一九四二》。这是冯小刚怨气源头之一。这部作品,从尺度到拍摄者的勇气,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赞的。但若从商业考虑,这部作品无论对老板、对官方还是对观众,都不对胃口。累计三亿多的票房就影片题材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但冯小刚不会这么看。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懂得观众,影片票房不应这么糟糕,一方面他觉得这次自己这么“有情怀、有品位”,你们这些 bad taste 却不买账。看到了吗?这就是他前面两种心态以极矛盾的方式显现出来啊。但由于他已经习惯于同时享有大众代言人和上流社会两种身份,所以,心态能不紊乱么?

这股怨气,可能还有华谊的财务压力,最终让他酿出了一部怪胎——那就是《私人订制》。这是冯小刚从艺以来最差的一部电影——如果不算下一部的话。具体评价可以看这里(《私人订制》:双脚离地 非俗非雅 - 小痰盂 - 知乎专栏)。

回到本题,一部近乎类型开创作,时隔近二十年拎出来看仍能让人开怀,一部是作者生涯最低作,两者相比,水准高低一目了然。而“京片子喜剧”也已经丧失了大院文化的土壤,慢慢地向“嘴皮子喜剧”转化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从《甲方乙方》到拍《私人定制》,心态完全变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