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性的现象也得好好跟小孩子解释,万万不能糊弄

知乎日报 Daniel FC 309℃ 评论

常识性的现象也得好好跟小孩子解释,万万不能糊弄

图片:midiman / CC BY

如何通俗易懂地向小朋友(学前班水平)解释:坐车时,为何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移动得快?

Daniel FC,不是丹妮兒也不是丹妞。

(前面发牢骚那段可以跳过,跨过有图的地方看起叭 ^.^ )

好问题!

4、5 岁的孩子,视觉感知能力迅速发育,同时抽象思维能力相当薄弱。在空间感知和理解能力方面,笔者在进行儿童画教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绝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能自发意识到“近大远小”等规律的,其空间思维想象能力仍未发展完全。

因此,作为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是非常有可能问出这个问题的:

坐车时,为何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移动得快?

而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着重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和简明易于孩子接受的教学语言。

但是个人感觉,题主和答主们的研究方向稍微有点跑偏了。

其中一种教学思路是用比喻和类比来进行教学,但遗憾的是,答案中所有用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朋友,都没有搞清楚最基本的教学目的。

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想知道的物理世界中,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并不是希望你通过他问问题的时候,借机灌心灵鸡汤,做德育工作。

看到网站上许多关于学前教学的问题时,我都有点悲哀。很多朋友,或许是专业方面术业专攻之故,都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有真正尊重过孩子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写出来的育儿方法,大多都是按着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期望,强行塑造改造孩子。

其实,让孩子按照成人的希望进行成长,这个需求,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迫切。只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已经很难得了;一个健康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一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孩子。既然如此,孩子本身又是一个有着无尽潜能,无尽可能性的生物,我们又何必强求他按着一条既定的轨道前进;我们又何必要用自己未必成功的、浅薄的经验,去限制一个有无数条道路通向成功的未来呢?

当孩子的求知欲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只是为他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帮助,让他能够完成和解决问题就好了。如果一个孩子,每次有疑问向家长请教的时候,家长都用名为讲道理、讲故事,实则耍太极的方式去解答,只怕长大以后,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消亡殆尽了。

而另一种教学思路其实比较靠谱,通过画图 + 解释这样直观化地进行教学。而我不能苟同的地方在于,答案中采取的图例都是静态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质上并没有绕开这个年龄段孩子非常难理解的伽利略变换。

所以把这些答案告诉小朋友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景了:

来,多多,丹妮阿姨告诉你吼,其实这个问题,只要你懂伽利略变换,就没问题的啦;

来,我们把《力学》课本翻到 50 页……



啊?不懂吼?那丹妮阿姨先跟你讲讲运动学的参考系吧……


什么?还是不懂?我们先来看看参照物是什么好不好……


多多疑惑地看着丹妮阿姨:”我刚才问你什么来着?“

”呃,没事儿了,多多。你去玩儿吧……“

其实只要是涉及到运动的相对性的话,对于一个学龄前孩子来说,都已经是足够难理解的了。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弄懂运动相对性的时候,三分钟热度的熊孩子们,求知欲早就消亡殆尽了。

何况,贴图的其他答主们,都没有认真解释过运动的相对性……(-_-)

所以,鉴于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缺乏,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妨采取模型化的设计思路。针对学龄前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和缺乏可逆性,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认知过程注意事物的状态而忽视事物的转化过程的特点,这个模型,是要反映出问题的主要特征,同时足够简明,能阐述清楚眼睛观察事物的规律的。同样关键的在于,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知觉恒常性(Perception constancy)的发展和人眼透视效果之间产生的认知冲突,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合理自洽的认知图式。

模型长这样子:

教学实例长这样子:

Daniel:多多你看,上面那坨黄澄澄的便利贴,代表的就是你的视野……

多多:呜呜,为什么我是视野是黄澄澄的一坨啊?

(导播:Cut!)

(丹妮阿姨学哪里 Take 2 , Action!)

Daniel:多多你看,人的视野是扇形的,所以呢,丹妮阿姨就剪了一张扇形的便利贴,来代表咱们人的视野……

多多:嗯嗯……

Daniel:那视野扫到哪里呢,人就能看到哪里了。比方说这个是丹妮阿姨的视野,那丹妮阿姨转一转头(旋转便利贴),就能看到这棵树了。

多多:(用便利贴盖住树和房子)那酱紫,就又能看到树,又能看到房纸啦!

Daniel:对的!视野覆盖到什么东西,就代表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

Daniel:那现在假设我们在坐车,这条黑粗长……((画外音)导播:儿童节目,注意!)……这根大箭头代表的就是我们的移动轨迹。我们坐在车上,视野平行移动。(平行缓慢移动便利贴)

(便利贴移动到房子处时)

Daniel: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啊?

多多:房纸!

(继续移动便利贴,直到便利贴覆盖住树的时候)

多多:现在我们看到树啦!

(移动便利贴,直到便利贴不再覆盖树)

Daniel:多多,先离开我们视野的是什么东西啊?

多多:树木。

(继续移动便利贴,直到完全移出桌面)

Daniel:让我们一块儿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模仿乘车的时候,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房子对吧?

多多:嗯嗯……

Daniel:然后再到树木;接着离开的时候,先离开我们视野的是树木,后面离开我们视野的是房子。

多多:是的。

Daniel:换句话说,房子在我们视野当中停留的时间长,树木在我们视野当中停留的时间短。

多多:(略加思索)嗯嗯。是的。

Daniel:远处的房子,在视野中停留的时间长,我们就感觉它移动得慢;近处的树木,在视野中停留的时间短,我们就感觉它移动的快。

多多:啊,原来是这样的!我懂了。谢谢丹妮阿姨!

多多:不过……我还有点儿不理解,为什么人的视野是扇形的吖?

Daniel:多多,你看丹妮阿姨现在在干什么?

多多:上网。玩儿知乎啊。

Daniel:嗯嗯,对啦。我在把刚才我们做的游戏发到知乎上去呢。如果这个答案超过了 100 赞,我再告诉你为什么吧 (^.-)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常识性的现象也得好好跟小孩子解释,万万不能糊弄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