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穿梭于时光中变幻着的美(多图)

知乎日报 陈广骏 365℃ 评论

莫斯科地铁,穿梭于时光中变幻着的美(多图)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为什么莫斯科的地铁站会建得那样奢华?

陈广骏

给大忙人看的总结:

斯大林时代:奢华是为了炫耀先进性。

赫鲁晓夫时代:放弃了斯大林式的雍容华贵,一切从简,越快越好,简洁而不失典雅。

勃总和戈氏:部分回归斯大林时代,又加入了时代审美。

90 年代到 21 世纪 00 年代:各有各的优美,展示新时代的艺术自由与开放。

21 世纪 10 年代:极简,极美。低调而奔放。

下面来详细说说。

在一般人眼中,莫斯科地铁大概是这个样子吧:

5 号线环线共青团站

2 号线莫斯科河畔线马雅可夫斯基站

以上两个站都是在前苏联地区以外提到“莫斯科地铁”的时候,最经常出现在配图里的站。实际上,就我见过的中国大陆的书籍、报刊、网站,90%以上都是用这 2 个站的照片。也正是这 2 个盛名在外的站点,让大家产生了“莫斯科地铁很华丽”的印象。

实际上呢?

莫斯科地铁,还确实华丽,而且还不停地换着方式炫耀着自己的魅力。

我没法从什么理论层面分析“为什么这么华丽”,但我可以告诉你,她(“地铁站”станция这个词是阴性)就是这么美。

目前莫斯科地铁有 195 个车站、325.5 公里的运营里程,其中有 44 个站列入俄国文化遗产。

本文的图片来自俄语维基百科和http://transphoto.ru

站名翻译参考中文维基百科,部分同音字或同义词或有变动——虽说其实里面很多本来就是我翻译的。

限于篇幅,很多站点无法介绍,请见谅。

开始了。

众所周知,斯大林希望把莫斯科打造为无产阶级的新罗马,因此地铁不止要成为工人阶级上班的最佳选择(当时确实如此,因为当时莫斯科人口已经达到 400 万,在 30 年代初甚至出现过持续一周的全城交通大崩溃的重大危机;而现在,莫斯科早晚高峰,马路堵得要命,而地铁起码不会堵车),更要成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让全世界都看到……(请自行代入各种意识形态词汇)。于是,当时苏维埃领导人们希望把地铁建造成地下宫殿。而且,真的做到了。

1935 年 5 月 15 日,莫斯科地铁一期工程开通。

1 号线索科尔尼基线克鲁泡特金站。当时叫“苏维埃宫”站。

原计划,该站出来将是苏维埃宫。考虑到该建筑将带来的巨大客流量,该站配了两柱三跨 23 米宽的超级站台。

不过至今该站还是 1 期工程各站里客流量最低的站。

1 号线共青团站,可换乘前述的环线同名站

相当于两层的净高,加上轨行区上的走廊、柱顶的黄铜浮雕,感觉就像是一座传统欧陆风格豪宅的前门大厅。

实际上确实如此:该站出来就有 3 大 1 小共 4 个火车站,很多到达首都的游客第一次坐地铁就在这 2 个共青团站。

1 号线列宁图书馆站,可换乘 3 号线阿尔巴特站、4 号线亚历山大花园站和 9 号线波罗维茨站。

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明挖拱顶地铁站,使用的工艺被称为“巴黎式”:先搭好支架,然后从下往上搭起拱顶,等拱顶石安置好、结构稳定再拆除支架。

这种拱顶无柱车站最最大优点就是,能让这个只有 10 米站台宽度的站点照样能让人感到宽敞、舒适。

1 号线猎人商行站,可换乘 2 号线剧院站、3 号线革命广场站。

这是很典型的门廊式三拱车站:整个车站由 3 条完全分离的隧道组成。隧道之间设有多个称为“门廊”(Pylon)的联络通道,形成中央大厅和两侧的侧式站台(虽然技术上整个站属于岛式站台)。适用于深埋和线间距较宽两种条件。

4 号线基辅站,可换乘 3/5 号线同名站。

该站是 1 期工程的最后一个站,也是第一个设在莫斯科河对岸的站点。原本属于 1 号线的阿尔巴特支线,后来拆解成了 3 号线的阿尔巴特段。由于战备原因,3 号线改线、该站连同整段浅埋阿尔巴特线被废弃。又因为赫鲁晓夫访美、觉得美式的地面地铁很不错,于是又把浅埋阿尔巴特线复活、往地面延伸,成为现在的 4 号线。

由于墙面渗水问题无法根治,从 2014 年 10 月开始该站进入不停止运营的大修、也就是分段局部围闭 + 夜间作业,拆除轨行区墙砖、部分天花板进行修复。预定 2015 年下半年完成。

这些第一代的车站充满朴素的古典味道,甚至不需要写解说词就能看懂里面的美感。

1938 年起,地铁进入二期阶段。二期工程从战前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

又是马雅可夫斯基站

第一个三拱柱式车站。这种技术适用于线间距没那么宽、埋深不超过 50 米的站点。

一个接一个的拱门使人产生空间上的迷幻感,也带来坚固的结构、使得战争期间成为最安全的防空洞和战地医院。

每个拱顶凹陷处都有马赛克拼贴画,题材以飞机为主,源自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些畅想——实际上他也写过关于地铁的畅想的诗歌。

2 号线新库兹涅茨基站,可换乘 6/8 号线特里季雅科夫站

该站开通于战争期间。虽然遇到极大的困难,但仍然以超高品质建造出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维埃认为,文化战线也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前线,艺术品(包括诗歌、舞蹈、交响曲、甚至地铁这种建筑物)能鼓舞人民士气、建立大众信心。

该站的马赛克由列宁格勒艺术家协会的弗拉基米尔·弗罗洛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ролов】制作。制作期间处于列宁格勒被德军封锁的时候,物资高度紧缺。弗罗洛夫可以说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他向当局请求 15 升汽油,不为工作室取暖,只求能让彩色玻璃熔化、好让莫斯科地铁的这订单能尽快完成。最后这批作品通过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运出,但部分也因此散佚。

而这批马赛克拼贴画本来也不是给新库兹涅茨基站使用的,而是给同时施工的 2 号线帕维列茨站的。但后者因为乌克兰沦陷、建筑物料无法及时运抵而严重误工(类似地,因为现在的乌克兰危机,前苏联地区唯一生产铸铁隧道管片的城市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给莫斯科发货有延误,拖累了在建的 10 号线北延段进度,甚至导致当局正在计划日后买中国产的混凝土管片算了。),于是先在新库站安装。不过这一来就成了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

3 号线革命广场站,可换乘 1 号线猎人商行站和 2 号线剧院站

同样是门廊式车站。设计师在门廊入口都设置了一对又一对塑像。这些塑像包括运动员、猎人、工人、士兵、学生等不同形象。其中有个经典的“带着狗的边防卫士”的塑像,据说摸过狗鼻子的人会得到幸福,于是该站开通至今快 70 年了,狗鼻子一直保持锃亮…………

二期工程充分融合了各种被后人总结为“斯大林式”的新古典建筑艺术,各种传统的艺术品,像是浮雕、雕像、壁画、马赛克拼贴画等等,直接加入到车站装修里面。整个站点已经不是传统的交通节点,而是一个艺术馆。

3 号线阿尔巴特 - 波克罗夫卡线基辅站,可换乘 4/5 号线同名站。

这是 3 期工程的开端,离登峰造极就差一步。

因为车站开通时已经是 1953 年了,艺术不再是奢侈品。站台中央大厅以 20 几幅壁画展现乌克兰民俗风貌,衬以豪华的石膏画框。墙壁与圆拱交接处,则砌以图案复杂的大块瓷砖浮雕。吊灯的灯罩,每一个都是水晶玻璃……

不过,乌克兰出身的新任总书记赫鲁晓夫,觉得这个基辅站不够乌克兰、不够基辅。

遗憾的是,2010 年,中央大厅尽头处的大幅壁画《基辅的节日》因为渗水、加上保养不当导致坍塌。该壁画直到 2013 年才完全修复。

5 号线基辅站

环线是 3 期工程的重点,也是斯大林式建筑的极致、古典式华丽的极致。一直以来,环线上到底哪个站最漂亮都是地铁迷圈子中的热门撕逼话题。

车站的壁画主题是苏联时代的乌克兰发展,所以车站尽头的列宁像下面还刻了一段列宁对苏联民族政策的论述。

更加大幅的壁画、更加华丽的石膏画框(甚至还镂空了!)、更加精细的铸铁吊灯架……赫总认为,这才是乌克兰的味道!

5 号线共青团站

该站和他的设计师阿列克谢·休谢夫【Алекс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Щу?сев】被视作莫斯科地铁最有代表性的工程 / 工程师,甚至今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那段 33 个俄文字母的片段里面,“Щ”这个字母就用这个站、和这位工程师作代表。

车站的壁画以俄罗斯民族著名将领为主题,包括了德米特里·顿斯科伊、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等。

由于该站是换乘站,又与火车站连接,加上驰名海外,因此几乎什么时候都是人头涌涌。

换了领导人

第三期工程完成后,莫斯科地铁的环 + 放射线网结构完全确立。地铁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以进一步发展近郊新住宅区、工业区为主。

虽然赫鲁晓夫对第 3 期工程的奢侈没说什么,但他要求以后的地铁站尽量低成本、尽量修得快。

与斯大林时代相比,这个时代的车站在实用主义指导下,“简陋”到完全没法看。然而,正是回归简朴,反倒让车站有种清爽的感觉。

6 号线卡卢加 - 里加线阿列克谢耶夫斯基站,深埋暗挖的三拱门廊式车站

斯大林时代的装饰元素差不多被全部移除(除了吊灯、除了仍然是乌兹别克出产的最优质的地砖 / 墙面石板),壁龛形的通风口与弧形墙面完美融合,简朴而实用。

6 号线列宁大道站,使用预构件的明挖两柱三跨站

这种有 19~20 对立柱的预构件车站(“сорокножка”,直译过来就是“40 柱”)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使用,搭建起来非常快,但可能会伴随漏水等麻烦——就跟赫秃子推广的“赫鲁晓夫卡”式住宅差不多。

简单实在的墙面装饰,连日光灯的灯架布置都成为了装修艺术的一部分。

7 号线塔甘 - 红普列斯尼亚线维欣诺站,地面露天站,侧式站台。

虽然车站开通时,赫总都下台了,但风格仍然是他那时代的 V 型顶棚预构件地面站。

没什么美感可言。

由于是目前线网唯一与通勤列车同台换乘(仅限进城方向)的地铁站,加上附近一堆公交总站、汽车客运站,因此这个位于城市边缘的小站日均客流量高达 17 万,全线网最高。这个站还是 7 号线终点站的时候,甚至早高峰不能保证能一趟清走站台上所有候车乘客。

又换领导人了

勃总上台后,艺术发展稍微松了一下,地铁的建设不再继续遵循先前的越省越好的思路。跟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一样,勃列日涅夫时代某个角度可以看成是斯大林时代的变体。

7 号线普希金站,可换乘 2 号线特维尔站、9 号线契诃夫站

无论是吊灯的样式,还是拱门上的浅浮雕,都有斯大林式车站的影子

8 号线加里宁 - 太阳线马克思主义者站,可换乘 5/7 号线塔甘站

这个站的装修风格融合了苏式抽象主义。出入口上面墙用不同的石板拼出了一个抽象的锤子镰刀图案,而螺旋形的吊灯则与当年没建成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所歌颂的事物的螺旋式发展路线完全吻合。

8 号线彼罗沃站

拱顶凹槽处嵌入的灯饰,看起来就像女仆装的花边头饰一样,轻盈活泼

接任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并没有时间管艺术的事就去找马克思汇报工作了。

所以这两位领导人掌政时开通的站点一般都会划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啊,红旗快下来了

戈尔巴乔夫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放松,地铁站的设计思维也更现代化、更有想象力。

虽然苏联末期、俄罗斯早期的经济糟糕得一塌糊涂,导致许多地铁站的开建、开通时间一拖再拖,但装修品质始终如一。

需要注意的是,戈尔巴乔夫时代一般是以 1994 年 9 号线北段落成为止——这也是苏联解体前最后开建的部分。

9 号线门捷列夫站,可换乘 5 号线新庄站

大家都知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吧?车站的灯饰是个抽象的晶体结构。虽然门捷列夫不研究晶体,但基本谁看到这吊灯都能立即联想到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家。

1 号线切尔基佐沃站

银灰色的车站墙壁下部内弯、内藏式设定照亮整个白色拱顶,给这个 11 米宽的站台带来“比更大还更大”的视觉冲击。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地铁进入了新的时代。

后苏联时代的莫斯科地铁可以大致划分成两个时期:卢日科夫时代和索比亚宁时代。

这两时代都以市长来命名,而不再以中央领导人命名——因为联邦中央的审美观已经不再影响地铁的设计。地铁不再是中央用来炫耀综合国力的工具,而是用来展示建筑艺术和时尚的新舞台。地铁车站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创意点子越来越多。

另外也可以划分为叶利钦时代和普京时代。不过这个划分,更多是因为叶利钦交班给普京,恰好就在世纪之交而已。

下面先介绍 2000 年之前的。

10 号线契卡洛夫站,可换乘 3/5 号线库尔斯克站

门廊和檐口的弧线运用与地板的方形形成强烈反差,泛蓝的日光灯带来了几分迷幻的感觉

10 号线布拉迪斯拉发站

该站结构为单柱两跨,弧顶只是装饰。从这个截面来看,整个站就像一只正在滑翔的飞鸟。

2000~2010 年,随着俄国国力不断恢复,加上当代艺术与欧美接轨,车站设计日益多元化

3/8 号线胜利公园站

这个站是双站台的同台换乘站,苏联末期开建,修了 10 几年才完成,而且接入该站的甚至不是设计是的那 2 条线路……

车站的装修设计很好地融合了现代化和胜利公园的庄严肃穆。

两个站台的尽头都有一副表现二战的壁画。按照原来最早的设计,壁画后面该会是换乘 3 号线的通道——当时 3 号线原计划使用另外的与这 2 个站台垂直的第 3 个站台。

12 号线斯科别列夫大街站,高架站

如同船只的龙骨一样的钢结构顶棚,既沉重,又轻盈,很奇妙的感觉

3 号线斯拉夫人林荫道站

从地面伸出来的藤蔓一样的落地灯、用古文字体书写的站名、仿照老式火车站的站名立牌,令人置身于魔幻世界当中。

2011 年至今

8 号线新科西诺站

我从来不掩饰对这个站的喜爱:拱顶的 X 型骨架就是最大的装饰品。

车站照明的方式很独特:LED 射灯往上打光,照到银白色的金属板上再漫反射回来。一个地铁站的实际灯光效果与此前的 CG 渲染图近乎完全一致,简直难以置信。

简洁到了极点,美就到了极点。

车站开张当天,普京总统还坐直升机来捧场,坐了一站地铁。

图中普京右边较高大上的那位是现任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去年市长选举,为了拉选票,索市长亲自下过不少工地,走到了开挖面最前沿。现在的 2011~2020 年地铁发展计划(包括超过 70 个地铁站和超过 150 公里的新线路)就是由他策划的。

最右那位双排扣子大衣的应该是当时地铁总裁伊万·别谢金。今年因为 3 号线出轨事故而被炒了。当然内里原因恐怕是个人贪腐问题——此处不展开。

3 号线皮亚尼察公路站

这个站是个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就算你复制了黑白分明的配色,也复制不了一头大一头小 + 大曲线站台结构。

强烈反差,即为“萌”。

预定 2014 年 11 月下半月开通的 1 号线特洛帕廖沃站

车站出来就是同名的森林公园,于是设计师巧妙地把公园里的树“移栽”到站台。

当然,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意,带来的是安装的高度麻烦……此话另说。

就这样了,最后再说一下:

别看好像这些车站装修各具特色,甚至没有“标准”可言。装修的成本最多不会超过车站总成本的 5%。跟隧道、车站的土建成本相比,装修那点开支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苏联时代那些壁画之类的,由于都是艺术家协会之类的行业协会的作品,因此其实艺术家们怎么搞,最后也就那点固定工资收入。至于现在找商业化的设计事务所、甚至搞全球化设计招标,那几百万卢布的投入,远远不及大约 200 亿卢布一个地铁站。

正是在装修上愿意下功夫、花成本,让大家永远记住这座地下宫殿,而不只是全球第 5 繁忙、第 6 长的地铁系统。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莫斯科地铁,穿梭于时光中变幻着的美(多图)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