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下不起馆子,却看得起莎翁大戏(多图)

知乎日报 骆仪 305℃ 评论

在伦敦,下不起馆子,却看得起莎翁大戏(多图)

图片:骆仪 / 知乎

骆仪,Lonely Planet作者,潜水员

曾经,我把到伦敦看男版《天鹅湖》列入人生愿望清单,如今,这个愿望已升级成:重回伦敦,看一个月的戏,天天不重样。

在伦敦,看戏不是文艺青年的专利,是顶顶平常的事。搭地铁,走廊两边全是演出海报;到市中心逛街,处处可见音乐剧的巨幅灯箱广告;去唐人街,附近遍布出售演出票的票亭;看报纸,天天有专版点评最新演出;上学,学校公告栏常年有过百张演出传单;更不用说我的两个室友,一个读音乐剧,一个读舞台艺术管理,天天在厨房对某出戏品头论足。

伦敦有超过 100 家剧院,每天上映的演出可能超过一些小城市全年的数量。如果你入如宝山难以抉择,不妨从最经典的看起——莎翁剧、连演数十年不衰的《歌剧魅影》和《悲惨世界》,又或者照着海报的按图索骥,又甚至随便走进一家大剧院买当晚的票。正因为观众选择太多,剧团竞争激烈,所以能挤得上伦敦舞台的,总不至于太差。更何况,最便宜的票仅需 5 镑,跟一份炸鱼薯条差不多价钱,比电影票还便宜,在一度位列全球十大昂贵城市的伦敦,你或许下不起馆子,却看得起大戏。

在伦敦看戏可不只是看演出,几乎每家大剧院背后都有一段动人故事,其建筑也是一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演出莎翁剧的环球剧场严格按照 16 世纪的原型重建,女王陛下剧院、伦敦大剧院更是富丽堂皇,典雅华贵,让你纵是坐在“山顶位”,也有几分名门闺秀巧笑倩兮谈文论戏的“穿越”感。伦敦剧院虽多,但知名剧团往往有固定演出的剧院,剧院也以驻场剧团为傲。当你对这些剧团与剧院如数家珍时,自己也在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修炼成了戏迷。

▲环球剧院外排队买票的观众

站着看戏是一种传统

戏剧 · 莎翁作品 · 环球剧院

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是寒酸,在伦敦买站票看戏却是一种传统。

“你一定要买站票!”知道我要去环球剧院看戏,英国同学奥莉薇娅说。我欣然从命,买了 5 镑的《亨利四世》(Henry IV)站票,并祈求演出当天天公作美。环球剧院是个露天剧场,舞台和坐票区的上方都有屋顶,只有环绕舞台的中庭站票区无遮无挡。演出风雨不改,为了避免阻挡后排观众的视线,打伞是不允许的,而晴天戴帽子自然也是不允许的。不畏日晒雨淋,在露天剧场站 3 个小时,看一出犹如天书的古英语剧,我不是莎翁的铁杆粉,只是想亲身体验那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

在维多利亚年代,戏剧可不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统治阶层认为戏剧诲淫诲盗,把剧院都限制在龙蛇混杂、妓院林立的泰晤士河南岸。剧院也不故作清高,出售仅一便士的站票,吸引了大量的劳工阶层。当时洗澡尚属奢侈行为,更别说喷香水;加上有种迷信认为吃大蒜和洋葱可以避邪,剧场里便充满了汗臭、葱蒜和各种无法辨别的恶臭。贩夫走卒剥着果仁骂着脏话,看得兴起不忍离场,连大小便也就地解决,完事后随便用泥沙埋一下。如果下起雨来,那就太可怕了——要知道,伦敦的下雨天可比大晴天要多得多。

始建于 1599 年的环球剧院是当年的四大剧院之一,莎士比亚的大多数作品都在此演出,他也是剧院的其中一个股东。1613 年剧院毁于大火,次年重建,1642 年跟伦敦其它剧院一同被清教徒关闭。1989 年,考古学家在挖掘环球原址时,发现不少坚果壳。8 年后,从结构到细节设计都严格依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新环球终于建成。美国演员兼导演 Sam Wannamaker 耗费超过 20 年时间来筹备重建工作,不求创新,只求尽可能原样重现。

世易时移,莎翁剧成了经典,刻意复古的环球也显得十分古色古香。一踏入剧场,最吸引我的是舞台上低垂的土黄色大幕布,以及座位区栏杆上悬挂着的旗帜,分别画着英国各郡的徽章。比之其它剧院内部的金碧辉煌、精雕细琢,古朴的环球显然更适合上演莎翁的历史剧。

剧院完全不使用钢材,建筑材料全为英国橡木,连铆钉也是木头制成。唯一显著的变化是中庭以水泥地代替了原来乱草飞扬的泥地——观众也不再需要在此方便了。不起眼的黑色茅草屋顶内有乾坤。1666 年伦敦大火蔓延到大半个城市,此后政府严禁使用茅草盖房子,环球剧院是几百年间的唯一例外,茅草经耐火处理,屋顶下也安装了洒水装置。除此以外,剧院就几乎与现代设备绝缘,没有空调。伦敦的夏天很少超过 30 度,但冬天对观众和演员来说都太严酷了。因此,剧场仅在每年 4 月到 10 月有演出,仍以莎翁作品为主。

环球剧院的格局是典型的 16 世纪大众剧场,按客栈庭院格式建成,舞台没有帷幕,并伸入观众席中,可以三面看戏。观众席分为站票区和座位区,座位区的三层座位只有木板长凳,按今天的眼光来看堪称简陋,3 个小时坐下来对屁股是个考验,好在剧院提供坐垫出租。站票区其实是最靠近舞台的,来得早的观众索性靠着舞台,胳膊搭在上面,来得晚的手捧一卷书,不焦不躁等开场,那修养是比当年的苦力汉子高出几个档次了。这天老天爷待我不薄,站票区恰好位于阴影下,倒是坐票区的观众直面毒辣阳光,要拿小扇子挡脸。

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演出一律向 400 多年前的风格看齐:没有聚光灯,白天依靠自然光线,晚上由泛光灯辅助照明;表演不用麦克风、扬声器和功放,配乐由乐队用当年的乐器现场演奏。相比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英国王室的权力斗争对我要陌生得多,长篇大论、冗长排比、诘屈聱牙、拿腔拿调的中世纪英语勉强听懂一半,但始终难以全情投入。我不由得庆幸自己买了站票,否则,很有可能会睡过去。即便如此,在这个 21 世纪的夏日午后,在一座拷贝自 16 世纪的剧场里看一场原汁原味的英国古典戏剧——而无汗臭粪便之虞,已值回票价。

演出后,我根据地图找到了距离新环球 230 米的原址。这里竖着一块介绍环球历史的碑文,但周边环境已看不出任何剧院曾存在的痕迹了。剧院地基位于一栋建筑的停车场下,但这栋 18 世纪的建筑本身也是保护文物,考古学家无法作进一步挖掘。历史上的环球剧院坐落在河畔,400 年后的泰晤士河变窄了许多,原址也就远离了河岸。Sam Wannamaker 于是选择把剧院建在如今的岸边,泰特现代美术馆、国家剧院等文化场所近在咫尺,南岸华丽转身成为伦敦的艺文区,环球剧院也实现了凤凰涅槃。

* 演出途中不拍照是看戏的规矩,所以这个系列文章的演出图都用海报和剧照,剧院图未注明的为骆仪拍摄

Shakespear’s Globe 环球剧院

www.shakespearesglobe.com, 21 New Globe Walk, London SE1 9DT

演出季为每年 4 月下旬 -10 月中,站票(Yard)5 镑,坐票 15-39 镑;除演出外,剧院常年提供导览,观众可参观剧场、道具、服装区等,成人 13.5 镑。

原创文章,仅限知乎发表,未经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骆仪,Lonely Planet 作者,持证潜水员。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luoyi_gz 查看更多游记。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在伦敦,下不起馆子,却看得起莎翁大戏(多图)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