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体味一本纸质书的细腻(多图)

知乎日报 包伸明; 231℃ 评论

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体味一本纸质书的细腻(多图)

图片:faungg's photos / CC BY-ND

电子化时代,纸质书如何体现其价值?

包伸明,现实梦想者

回答这个问题,与其以学理化的方式探讨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区别,不如仔细讲讲“纸质书是如何炼成的”让人更能感到细节的实感。

一本纸质书的出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1. 图文组织;2. 装帧设计;3. 印刷发行。接下来我会以历时一年半新近完成的一本书为例进行讲述。

在经过几次选题会讨论后,这本书被定位为建筑公民读本,记录建筑师群体近十几年来的角色定位与自我反思。接着就开始组织资料,着手采访。经过一个月在对资料内容有所把握后,团队飞赴深圳。采访对象一共 5 人,均为内地顶级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回京后,采访内容形成速录内容约略 10 万字。

10 万字的稿件,整理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在需要与建筑师设计作品理念进行整合的情况下。全部稿件整理一共经历了四轮,每一轮都在试图揣摩“专业”与“去专业”的平衡,摆脱自我情绪,归于理性。

敲定文字稿后,需对配图进行遴选。对建筑师而言,并不缺乏设计项目的线图、手绘草图或实景照片,重点是要做到在有限的图书内容里切中的展现立意而不庞杂。在对各个类型图片浏览推敲之后,我们从千余张图片中选出了 82 张图片作为书的最终素材。

就像做饭,在所有新鲜的食材准备妥当之后,再而转入精微地烹制。整个设计工作也分为三轮,第一轮先有团队中的设计师进行了初版的编排,在得到建筑师认可后交付给国内最好的装帧设计师之一陆智昌老师进行调整,最终由根据各方意见又进行了小范围微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图书设计或许仅是简单的形式表现。事实却并非如此,从平面版式到选纸以及装帧方式的选择,都关系到阅读者的直接体验。举平面来讲,图 1 与图 2 均为初版,内容虽清晰,但稍显“平庸”。二次调整将两张在原本看来并无关联的照片放置在同一对页,形成了建筑细部在材料语言上的“对话”。同时,一张略带情绪化审美的图片则被删去以保证全书的“纯净度”。书中还有诸多如此的细节设计与调整,如章节开篇与终结、目录页的仪式感受等,不再列举,欢迎参考成书。

图 1 初版设计 1

图 2 初版设计 2

图 3 最终设计

倘若你以为设计到此为止,觉得装帧设计不过是在 Indesign 里将图文进行各类可能的“放置”,那便大错特错。纸质书与电子书其意义上最为直接的不同,之所以可称作装帧,便是需要在接下来的环节谨小慎微。

正如文字创作前需对文体了然于胸,装订方式则尤当先行于前。最为常见与可行的无非有精装、软精装、平装三种(需要说明的是,三种装订方式均由两种装法:普通胶装与穿线胶装,因穿线胶装更耐翻阅、且翻开后易显平整,我们默认都会选用后者)。三种方式各有优劣,而我们认为平装似乎更可便携与翻阅。于此,为了增加阅读者初读的仪式感时我们选择加入护封,亦能更好的保护书籍。

秩序的形式并不影响随机形式的多样性,即便在看似各类因素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最终成书的诸般可能性,其中关键即在用纸。纸张的选择关乎到印刷显色、翻阅质感、成书厚度与轻重等。为此,我们制作了 10 本样书以作比较。

图 4 样书制作

由外及内来看,护封方面我们主要选取了三种用纸,均各有特点。如图所示,在印刷测试后发现,图 5 中所选用纸虽然质感较好,也较沉稳,但在印刷显色上略有不尽人意;图 6 中所选用纸虽有着较好的印刷显色,但质感却过于平滑,“工业味”十足;图 7 用纸属于图 5 纸样的系列纸,有着不错的自然纹理,同时又有着十分不错的印刷显色,最终被确定为成书用纸。

图 5 护封用纸 1

图 6 护封用纸 2

图 7 护封用纸 3

内封的设计在平面上非常简洁,仅有书名英文及书脊处中文书名。用纸的选择直接关乎延续成书含稳的气质同时又不使之苍白无味。从纸样中选择后同样做了测试,最终选择了图 9 所示用纸,淡淡的米色以及较于外封更为细腻的质感使得内封既不突兀同时又能让人生出循序渐进之感。

图 8 内封用纸 1

图 9 内封用纸 2

内文用纸相对而言需要考虑的内容则更多一些,首先可以看一组在相同曝光度下印刷测试的图片。图 10 与图 11 用纸虽然有着较好的印刷显色,但仔细观察却发现由于其质感光滑的原因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局部反光。这样的显色特点在诸多画册用纸中都可见到,但作为一本需要沉静阅读的纸质书而言,则略显浮华。图 12 与图 13 用纸的光线反射则主要为比较均匀的漫反射,光感自然,适合长时阅读。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图 12 用纸略多偏黄,在表现建筑的黑白灰关系及光影层次上则显得不够通透。与此同时,图 13 中内文用纸也有一种自然成形的更为细腻的纹理,与外封、内封能够妥帖呼应。

图 10 内文用纸 1

图 11 内文用纸 2

图 12 内文用纸 3

图 13 内文用纸 4

从印刷显色、翻阅质感而言如此,但又不仅止于此。我们之所以将各类用纸组合制成样书,其目的还在于更好地判定不同类纸张及同类不同克重纸张的松厚度。对于平装书而言,书若太厚则显得过于紧实而不易翻阅,太薄则会显得不够挺立气质全无。在根据二次比较后,又降低了原本所选定的纸张克重。最终所确认的样书质轻而不厚,同时带有轻微的自然书香。

图 14 样书厚度比较

接下来的印刷环节是一个往往最易被忽视的环节,印刷并非将文件信息交给印厂即可大工告成。第一步而言,因于书中图片并非出于同一摄影师,需将每一张成书图片进行适度调整,既要对单张图片进行调整以保证视觉效果(例如减轻过高的对比度),同时需要统一其整体关系。

图 15 印刷调色

全书 82 张图片 81 张均为黑白,选取怎样的印刷工艺保证其印刷显色色调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可供选择的单黑虽然可以保证其稳定,但无法体现出建筑细部的层次质感;四色黑层次感虽好却无法保证较好的色调稳定性;余下便只剩下“双色灰”与雅昌特有的“雅映”工艺。在经过印刷机测试后,二者虽然均可较好地实现色调稳定与质感呈现,但“雅映”所印制的图片黑白灰色度的准确性上更胜一筹,选择结果不言自明。印制完成后,装订环节也极为重要,太松则会显得不够挺立,太紧则会不易翻阅,为此又去印厂确认了最终的装订松紧度。

整个过程起起伏伏,最终还是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书效果。

说完这些,就可以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了。我想纵然电子化来临的时代一部手机或者 Kindle 可以装下千百本电子书,颇有肆海汪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况味。可在这些电子书上,我们尚只可以看到文字与图片的堆砌,而非图文之间精心安排的“对话”。恰及于此,相比信息溃烂而在海中捞针,一本纸质书更可以让人真正安心坐下,感受接诸世界的种种细腻与美好。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体味一本纸质书的细腻(多图)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