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根本逃不掉权力寻租问题,公租房才是更好模式
图片:Gianni Dominici / CC BY-ND公租房「先租后售」的模式能否真正让低收入人群拥有住房?这一政策的推行又存在哪些风险?
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实行的这种市场经济下,有两个特点是显著的:一个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包括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城际之间的流动;一个是有一部分人或者说相当大一部分人,是买不起房子的,或者是花光几代人的积蓄,再透支未来收入,才能买房。
还有一个特征是,国家及各有关方面下发了难以胜数的文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要调控高企的房价的,结果是越调越高,高到令人咋舌。诸如保障房建设用地要在住房建设用地的70%以上、土地出让金的10%要用于保障房等等,听起来迷人,结果对于那些渴盼有房的人还是买不起房,所有的调控,其作用似乎都消失了。
早在1995年就开始实施的国家安居工程,到2011年又再次下文强调要加以实施的,就包括有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从租价说,就是廉租房)等。结果不仅是数量远远不够,已建的,由于配套、地段、建设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还有许多没人愿住,愿住的,又成为寻租的空间,屡有媒体曝光,而被曝光的,恐怕仅是冰山一角。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先租后售,也反对所谓经济适用房五年后可上市交易的作法。从多年的实践看,我甚至认为干脆就应该取消经济适用房。整个住房的大格局,基本上应当是公租房加商品房,从而最大限度压缩寻租空间。
按照这一设想,可以将那些复杂到谁也难弄清的政策,化为简单,人人都能理解明白。
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贷款的一部分,用于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主要供给进城的农民工、毕业的大学生、城市困难群体。面积就按现在有关文件规定为40平米,有卫生间,租期一定一年到几年甚至若干年。这几大群体,需要租房的,是一个流量中的存量。
假设在方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每平方建设成本2000元,每套房按8万元投资算,建3000万套出租房,总投资是2.4万亿,分五年建设,每年是4000多亿,而且是分摊到各地,相比于其他一些方面,一年动辄就是几千亿的投资来说,这点投资并不难。3000万个家庭租住,每个家庭按3个多人算(合租也行,不超过3人),就是1亿人的居住问题。 如果觉得还不够,在下一个五年,还可以接着来。
这部分出租性的房屋,应当永久性地成为公产,不得出售。应当有较好的地段,以利于居住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租住者一旦收入上去了,流动了,购商品房了,即取消租房资格。低租金,视不同城市的收入水平,例如数百或者到1000元的月租金,用于物管和房屋维修。租房存量不变,原租者走了,新来者租,原租者状况未改善,继续租。具体的政策,当然还可以细化,不多说。
当作大量的人去租这部分房屋后,就可能会极大地压抑房价,让那些炒房者一时炒不出去用高价出租来补的人断了炒房的念想。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听起来似乎是为百姓办实事,实际上一先租后售或者经济适用房五年后上市,在房价越来越高的今天,变成了地方上捞钱的一个手段,还为寻租者创造了巨大的食利空间,是既想立牌坊又要当婊子式的沦落。而且按照现在这种做法,不断建,不断消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不知要到哪一年才能建完。
先例也是有的,例如,香港的公租房,就解决了三分之一的香港人居住,私人永久性房屋,只占51.8%。见:香港公租房_百度文库。
有消息说,仅在十一五期间的五年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就达7万多亿。这是一笔诱人的庞大收入,承担了折迁补偿、市政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开支,被称为二财政。于是从2011年起,又有新规定了,土地出让金的10%,要用作教育资金,还要有10%,要用作水利建设资金,而这些,最终都要由购房者来付账,怎能不房价高企?而究竟是不是拿出来了,拿了多少,事关千家万户,是最该年年公布却未见公布的事。
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迷宫,密集的政策出台,专家学者的讨论,莫衷一是,甚至还有打赌房价起落的。而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架,累积的风险也是令人担忧的。经历了这么些年,总也弄不明白,就因为是在迷宫之中,自己把自己也弄糊涂了。
这得跳出既定的框架,换个思路想一想,或许才能看得清晰一点,于是也就有了我这一斗胆冒昧地一说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经济适用房根本逃不掉权力寻租问题,公租房才是更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