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打哈欠、乱撒尿、乱抓家具……猫咪这些怪癖是有原因的

知乎日报 落痕无声; 359℃ 评论

打呼噜、打哈欠、乱撒尿、乱抓家具……猫咪这些怪癖是有原因的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动物行为能不能遗传?

很多人都说「行为不能透过基因来遗传」,那么,家猫的诸多怪异行径,(不管是被养在地球哪个角落)表现出来几乎都是样样模式?

落痕无声,生物phd

我很好奇提问者所说的家猫的“怪异行径”具体是哪些行为?打呼噜、使用猫砂盆、乱撒尿、抓家具、捕杀小鸟、打哈欠,吃草还是嗑猫薄荷?几乎所有的猫都会有一些怪癖,我自己也养猫,偶尔也会发现自家猫有一些异常的行为。也许这些行为对它们来说是某种正常的生理或心理诉求,而我们不了解罢了。我也会试着去理解它的一些行为,当它对着我使劲喵~,想和我交流时,要是我理解错误或者没有及时满足它的愿望,便会让它愈加烦躁。其实我们很少像关注狗的品种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一样,关心猫的品种和行为的差异。或许我们只是单纯的让它们卖萌来取悦我们,很少去真正关注他们这些行为的原因。

动物行为研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有两个流派,流行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和起源欧洲的动物行为学。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的差异可以解释所有个体的行为差异,忽视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代表人物 Skinner 甚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原理和条件反射来解释。而动物行为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动物的本能或先天行为,认为动物所有的行为的秘密都藏在基因里面,在进化过程中这些基因不断被修饰来适应的特定的环境。显然这两个学派走了两个极端,野生动物的行为同时来自本能和学习。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拥有的一类天生的行为,包括:交配行为、捕杀猎物、照顾幼崽、和筑巢等,这些行为与生存和繁衍直接先关,具有很强的进化优势,即便是被驯化后,这些行为或多或少也被保留下来了。而涉及到寻找食物、与人的交流、与同类的社交以及团队狩猎行为等高级神经行为更多是需要经验和后天学习,在驯化动物中有些行为被削弱,有些则会被加强。大脑越是发达的动物越少被本能行为所约束,而当学习和本能发生冲突时,本能往往会占据上风。

作为宠物,家猫并不是被人驯化的,更像是自我驯化,或者是一种和人类的共生关系。它们不像狗或者牛羊一样是被人类有目的的选择驯养,这些动物很多行为会受到人工选择的影响,我们已经很难通过现在的行为去推测它们祖先的行为。然而野猫还是自愿地来到了人类的地盘上,到处闲逛,其中有些不怕人的野猫选择自己心仪的仆人和房子,并逐渐安顿了下来。由于野猫和家猫的体型相似,不像其他大猫对人的威胁度,于是人类也容忍了它们的霸占行为。要是在 9500 年前,人类将它们驱逐出了领地,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家猫了。

严格来说,家猫是一种半驯化的动物,因为有些猫群并没有完全和野猫隔离,它们可以在人类和野猫地盘上随意穿梭,人们也无法完全控制他们的饮食和繁殖。因此家猫很多行为都带有它们野生亲戚的影子,只有部分与驯化相关的行为会发生改变。

打呼噜,也许猫最独特和可爱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家猫都会打呼噜,即便是呼吸的时候也会发出咕噜声。呼噜声是来自大脑的信号作用于喉头的神经,引起喉头肌肉有规律地抽搐,产生了频率为 25Hz 的声音。不管是幼苗还是成猫,不管体型差别有多大,猫都发出同样频率的咕噜声。这种呼噜声在其他动物中没有,只有少数的猫科动物比如山猫、猞猁、和非洲野猫会打呼噜,而且同样是 25Hz。而一些大猫比如狮子、老虎、美洲豹和豹子不会打呼噜,只会吼叫。家猫的这种打呼噜的行为应该是从他的祖先野猫继承而来的。

通常我们认为呼噜声是猫满足的表现,但是可能不止如此。有一种假说是,当野生猫科的动物全力追逐的猎物后,浑身伤痕累累,还伴随着肌肉疼痛和肌腱过度拉伸,这个频率的呼噜声对伤口愈合有作用,而且还能帮助维护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母猫分娩以后,也会对小猫发出呼噜声,它可能帮助母猫尽快从分娩的创伤中恢复,也会促进小猫的骨骼生长。甚至有人还专门研究用跟猫咕噜声类似的频率在人类中进行物理治疗。呼噜声对于野猫来说具有一定的进化的优势,而在家猫中这个行为也被保留下来。

还有一些行为比如打哈欠,吃草也是从祖先的野猫中继承下来的,同样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不管是大猫还是野猫都是在夜间追逐和捕猎,仅管家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驯化,但它们依然保持着一些祖先的作息时间,平均每天睡 15 个小时以上。跟人类一样,猫咪也分深睡眠和浅睡眠(打盹)。当猫咪打盹的时候,它保持警惕,随时醒来,立即做出反应。猫咪深睡眠后,很快又会转回打盹。打盹 - 深睡眠的交替一直持续到猫咪醒来。这种频繁地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大脑需要立刻被激活。打哈欠的行为可以快速冷却血管,激活沉睡的大脑,迅速投入战斗。

不仅仅是家猫,大部分猫科动物都有吃草的行为。作为肉食动物,它们并不需要直接从草中获得纤维素。猫吃草的行为通常被我们理解为猫生病的前兆或者是为了催吐毛球,但是我尝试给我家猫喂猫草后,并没有表现出呕吐的迹象。实际上猫吃草可能与疾病或饮食都不相关,而是一种本能,同样继承自野生猫科的动物的祖先。在自然界中,猫科的动物会的肠道会暴露在各种肠道寄生虫下,有些草是天然的驱虫剂,吃草可能有助于清除肠道寄生虫。尤其是幼猫比成年猫更爱吃草,是由于幼猫的肠道更加脆弱,更容易被寄生虫侵染,需要更加频繁地驱虫。相信大部分养猫的人早已对自己的爱猫做体内驱虫了,不再需要依靠吃草来驱虫,但是吃草的本能却仍然保留在它们的 DNA 中。

如果你是在室内养猫,也许就要留意了。如果没有准备猫草的话,猫可能会吃掉你窗台上的观赏植物。但是有些观赏植物对猫是有毒的,虽然不一定致命,但是可能会导致呕吐或腹泻。常见的一些对猫有毒植物包括:杜鹃、百合、常春藤、秋水仙、菊花、郁金香、水仙鳞茎等。

然而有一个几乎没有进化上的优势,但是在家猫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行为——嗑猫薄荷。 只要是养过猫的人都会知道猫对猫薄荷有多痴迷和疯狂,就跟人吸了大麻一样。

事实上除了猫之外,狮子、豹、美洲豹、山猫等其他猫科动物也会对猫薄荷痴迷,不管是新鲜的叶子还是研磨成粉末的干叶子,都会让它们欲罢不能。研究发现这种“猫薄荷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嗅觉反应,来自猫薄荷中的一种荆芥内酯,可能这种物质能激活猫大脑的不同区域,让猫表现出行为也具有随机性。当它们闻到或者咀嚼含有猫薄荷的玩具老鼠后,有的表现为用下巴、脸颊或者身体去蹭气味的来源,就像母猫发情求偶的行为;有的表现异常亢奋,像捕猎老鼠的行为;有的又像回到幼年时候小猫玩耍的行为。通常猫薄荷的效应只能维持 5-15 分钟,然后就进入一个不应期,再次唤起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然而这个行为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猫薄荷原产于欧亚大陆,而有猫薄荷反应的猫科动物主要来自北美、中美和南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如果没有人的干预,几乎不可能相遇。试想如果在自然界中,猫活动的区域和猫薄荷生长区域重叠的话,天天嗑猫薄荷醉生梦死,哪还有力气去追捕猎物、保卫领地、照顾幼崽。比如和猫薄荷同处欧亚大陆的老虎就对猫薄荷不敏感,也许对猫薄荷敏感的老虎都被淘汰了吧。

家猫驯化过程中个体的遗传差异也会影响一些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品种的猫性格和行为迥异的一个原因。如果将某些行为在驯化的品种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不同品种的猫行为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比如说使用猫砂盆。其实家猫是有洁癖的,对它们来说,最理想的厕所是隔壁家的猫砂盆。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从野生祖先继承而来的。他们会让自己的厕所尽可能远离水源、食物和住所,挖一个洞,用泥土掩埋粪便或尿液,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感染的几率。对铲屎官来说,想必提起猫学习用猫砂盆的过程也是一把辛酸泪。尤其是当自家猫始终学不会用猫砂盆的时候,你是否会拿它跟隔壁家的猫比较,也许最后你会归咎于是它太笨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猫都能熟练使用猫砂盆。如果按学习使用难易程度从 0-10 来划分,相对而言波斯猫大概是所以品种中最不善于用猫砂盆的了,而大部分品种的可以超过 6,而短毛家猫达到了 10,应该算是天生就自带猫砂盆的使用手册了。

如果新来的小猫还没学会使用猫砂盆,偶尔在其他地方留下了“事故”,这意味着它可能会将这个地方当做临时的厕所。一方面可以换换其他种类的猫砂或盆子类型,可能对它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不要指望清理干净事故地点就可以了,仍然会有残留的尿液和粪便气味,最好是用塑料薄膜盖住事故地点,杜绝后患。

除了乱撒尿的问题,最让人无奈的问题就是抓各种家具,尤其是皮质沙发。在野外,野猫会用抓树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范围,而且会不断地抓同一个地方来加强这种优势。被驯化后,这种通过抓痕来标记领地的本能行为仍然保留下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会反复不断地抓沙发同一个地方,直至撕成碎片。

最活跃同时也是最具野性的孟加拉猫,就成了最佳的沙发撕裂者,其次是暹罗猫和阿比西尼亚猫,波斯猫和无毛猫对沙发的威胁性最小。

2014 年关于猫的驯化的研究发表在 PNAS 上。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结果,野猫从野性变得温顺的过程中,有 13 个基因,包括对恐惧反应和学习新行为的能力相关的基因被选择下来了,也许正是些基因让猫不那么害怕新的环境和人类,慢慢适应了与人类相处,并且对人类的喂食行为做出有效地反馈效应。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打呼噜、打哈欠、乱撒尿、乱抓家具……猫咪这些怪癖是有原因的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