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的佛缘

豆瓣一刻 豆瓣: 257℃ 评论

这期插播一条《西游记》的文章。

虽然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考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但直到现在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论仍然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西游记》完成之后广泛流传,期间大抵经过不少人修改,最终汇合成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版本,可惜我们已无法一一得知他们的姓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对佛释道思想的经典诠释与深入探索,以及取经故事背后折射的政治、社会意义。

所以这篇文章只能算是笔者的读后感,茶余饭后略供消遣。


猴的佛缘

《西游记》(图片来源网络)

孙悟空从来不是盏省油得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一身本事后,打架挑事从未间断,龙宫取金箍棒、乱改生死簿、大闹蟠桃会、偷取灵丹,甚至联手其他六个妖怪魔王率领各自的团队与天兵天将对抗,导致500年后的漫漫取经路上,稍稍知道“大闹天宫”这段故事的妖怪,一听是孙悟空护着唐僧取经,每每都要犯头疼。有次孙悟空在盘丝岭上念咒呼唤土地,吓得那土地在庙里乱转,土地婆问他怎么转个不停,土地回道,“他一生好吃没钱酒,偏打老年人。”

但恰恰是好斗成性,打妖时常常自称“外公”的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多次和唐僧探讨佛学。《西游记》三十二回,彼时唐僧与悟空等师徒刚刚历经白骨精一劫,一路又是忍饥挨饿,夜住晓行,艰苦旅途中恰逢赏春时节,沿路春暖花开,青柳垂丝,唐僧远远望见一座山横档面前,嘱咐徒弟们小心,怕有虎狼阻挡。悟空就说了下面一段话:

“师傅,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在,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

但唐僧还是很惆怅,离开长安多年,历经重重艰辛苦难,何时能归?何时是个头?何时能闲下来安心欣赏春光景色?

悟空回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乌巢和尚即乌巢禅师,出现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那时悟空刚刚收拾好了猪八戒,但是师徒三人心不一致,这时他们走到浮屠山前,唐僧说的还是注意安全的话,猪八戒听了就说,这山上没什么危险,只有一位乌巢禅师,还劝过猪八戒跟随他修行。

唐僧问乌巢禅师雷音寺在哪里,禅师说“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唐僧又进一步问下去,禅师就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说着传授了唐僧一部《多心经》,实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共54句270字,是整部小说中唯一全文出现的经书。乌巢禅师当时说的是《多心经》,但事实上应该说是《心经》,加个“多”字,是因为唐僧师徒当时杂念太多,思前顾后,担心这个忧虑那个,不是一心取经,而是多心。

乌巢禅师念完了唐僧还是想不明白,于是禅师就说我给你解释解释吧,他说了一段顺口溜,最后提到,“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意思是那猴子知道取经的路,但孙悟空当时也没明白乌巢禅师的话,还对“多年老石猴”的称呼非常不满,拿棍子想去打他,禅师轻而易举腾云驾雾离去,悟空的棍子落空,因为悟空还没悟。

后来悟空明白得确实比唐僧早。

以刚刚三十二回的对话为例,唐僧看到前面的高山就怕有虎豹,心里其实就有了一份忌惮,但悟空说“心无挂碍”,那就是“一心”而不是“多心”,所以悟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悟了。后面他说的“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和“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这两句话其实意思接近,意思是真经的获取要经历磨难,但磨难是用来凑九九八十一难的吗?当然不是,磨难的过程其实是唐僧师徒领悟经书的过程,每经过一次磨难,心上垢就少了点,所以唐僧问乌巢禅师取经路上的危险如何克服,禅师并没有回答他,因为心经的领悟,或者说对人生、对佛、对智慧的领悟,并不是言语能够说明的,这需要取经者在取经路上去体会,去悟。

取经路上悟空不少次说唐僧把《心经》忘了,唐僧每次都说,我天天在念背得滚瓜烂熟怎么会忘呢,但记得住字和理解字里行间得意思是两码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小学生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算这个小学生已经谈过几次恋爱,又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正处于青葱时期的小孩子,如何能理解李商隐历经坎坷后回望过去时对人生无常的唏嘘?


猴的佛缘

孙悟空(图片来源网络)

一路长途跋涉历经磨难后,取经团队终于快到天竺国了,唐僧看到前面的山,仍然说了句小心,又说虽然离佛地不远,但还不知有多少路哩。这时悟空又说唐僧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就说我倒着也能背,悟空说唐僧只是念得,不曾解得,唐僧就说,猴头,你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悟空只说了六个字,“我解得,我解得。”之后便不曾说话。

猪八戒和沙僧听了笑悟空是“扯长话,哄师傅走路”,但唐僧这时终于悟了,他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路是人走出来的,道理也是人走出来的。经过了取经路上这么多的考验和变化,心经上说的和没说的,悟空已经体会到了;所以在快到天竺国时,唐僧也悟了,十几年来一路艰辛,终于化作一部《心经》在他心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具体记不得了,大概意思就是人生就像在泥沼中前行,左顾右盼,终点只会越来越远,而有的人看到了目标,于是便低头专注前行,有天他抬头看看,发现离终点已经很近了。

悟空对佛的理解也是一路上逐渐悟出来的。有一回悟空找来观音作救兵,到了黑风山上正好看到黑熊妖的狼妖朋友凌虚子,悟空一棒打死了凌虚子,让观音扮作凌虚子的样子哄黑熊妖上当。观音变成凌虚子后,悟空笑着问是菩萨妖精还是妖精菩萨,观音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当时悟空的反应是,心下顿悟。

《西游记》里有一句描述悟空的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悟空是一只猴子,猴子很顽皮,像人的心一样,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所以《西游记》让一只猴子去悟“空”,悟到了,就成佛了。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猴的佛缘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