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看清,但糟糕的东西还是进入了大脑

知乎日报 华沙; 152℃ 评论

虽然没看清,但糟糕的东西还是进入了大脑

图片:Lars Plougmann / CC BY-SA

被看见却又没有被意识到的刺激,可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么?

譬如那个广为流传的实验:在影片中插入一帧某广告字符,人们确实看见了这个画面,但谁也不会觉察到他们看见了什么,然而之后人们的行为却显示他们受到了这个广告的影响。

又譬如那些在闹市的广告位,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去看和阅读那些文字和画面,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些广告都是被随意「瞥见」的,但即便是这样,这些信息也依然会被大脑收集、处理吗?

为什么人无法意识到自己被影响了?这些影响是如何施加在我们身上的?

华沙,新书《看脸》已上架:http://www.amazon.cn/dp/B016Y0FQPS/ref=kd_we_zhihu_web_221015

这个问题特别棒。不只是提问的内容有趣,更是在于提问的方法非常的合理。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首先问题中提到了’被看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段很好的区分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意识”或者通俗点说“感觉到”,以及“影响”也就是对我们的改变;其次,题目限于对于认知的影响。

用心理学的语言,其实可以把这个问题转译一番:我们如何不通过注意和意识处理刺激?这样的刺激如何上升到意识层面影响我们?

我先大致回答第一个问题:虽然我们的大脑限于有限的处理能力,只能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入关键的内容上,但是我们的感觉系统依然在无时不刻处理信息,这类信息虽然不见得上升意识层面,却会随着我们目的的改变而上升到意识层面。对于题主的问题,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例子是被遮掩条件下的注意力跃迁(渣翻译,原文是 attentional blink under masked facial stimuli)。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理解我先从“意识”角度入手,我会从视觉刺激角度先谈一谈为什么有很多东西被看到了但是没有进入意识呢,然后再谈谈为什么大脑如此处理外在信息。

1. 我们到底能看到多少东西?

很明显,我们在生活中只能注意有限的东西,比如你现在盯着鼠标的位置看,就很难看清楚离鼠标十里面开外的文字了。这一点是由于我们视觉系统的限制:我们的“传感器”就是这样设计的呢。举个例子,McKeeff,Remus 和 Tong(2006)就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下我们视觉皮层对于高频呈现信息的处理能力,结果发现越是视觉处理的上级皮层,对于处理的限制越大。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多少东西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的大脑处理速度。也就是说,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在不同任务条件下,我们的处理能力有限,必须要把信息准确投放到重要内容上,所以很多低层次的处理系统可以处理大量信息,但是到高层次阶段,只能把这些当做’草稿’,暂且舍弃不用,这部分处理内容也就会’随风而逝’(正如同苹果的操作系统一样,内存不够,只能释放别的内存咯)。

为了不跑题太多,暂且大致介绍下我们视觉系统的最前端:眼睛。大家看一下这张图。

在所谓 Fovea Centralis 那个地方其实就是我们视网膜上成像最清晰的地方。但是在周围的成像都不清晰,因为在这个地方视锥细胞非常多,对于清晰地识别帮助很大;然而其他的视网膜上主要是视杆细胞,虽然夜间好用,但是分辨率很低,也就是我们眼睛的‘焦外’。】哪怕我们在超市购物中,眼睛肯定是紧紧盯在需要购买的东西上,也就是视锥细胞发挥功效,但是同时外周的视杆细胞也在搜刮信息,这样组合起来其实虽说广告都是不被注意的也会被瞥见。或者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看东西时候只有一小块是清晰的,其余都是模糊不堪。既然“清晰”之处如此有限,完全会发生物体出现,但是我们没看清楚的情况。

补充内容:在这里我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空间频率来方便理解两种视觉细胞的不同之处。什么是空间频率呢?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光波,这些光波可以被怎么区分呢?大神傅里叶就干了这件事,他把每度视角内图象亮暗作正弦调制的栅条周数定义为空间频率。这么一说是不是更不清楚了呢?大家看下图就明白了。好好的熊(A)被强行处理之后,可以被分为低空间分辨率的图 B,也就是那一团模糊的,像在视角看到的模糊图像,以及图 C,细节清晰的图片。

有趣的是,在我们视网膜上,我们的 fovea 既能感受颜色,也能够对有较高空间频率的图案识别,而外周区域非常可惜,对暗光敏感,很难感受颜色(蓝色),对较低空间频率的图案能够识别。这么说来,视网膜也是针对了神经的分布进行了优化呢。

那我为什么要谈这个呢?面孔很多时候只需要低空间分辨率就能被识别;也就是说,哪怕我们没有看着面孔我们也能分析和察觉到它们。举个小例子:我们虽然没看到人也能察觉到别人的目光。这么说来,没有看清楚的‘脸’也会印发我们对其判断,甚至我们的一些活动。

2. 我们大脑能处理看不清楚的东西么?

大致了解我们怎么看东西之后,我想谈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在没看清楚信息时候能感受这些信息,他们是怎么无意识得进入我们的大脑的。在这里我用我最熟悉的面孔来给你们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很多表情,其中有两个表情其实收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害怕和愤怒。这两个情绪都很负性,不过意义不同。其中害怕反映了对周围不确定东西的负性情感,而愤怒有明确目标和朝向。Taylor 和 Whalen(2014)就发现了,当被试们被动观看一组告诉呈现的面孔图片时候,相比先看到愤怒表情,看到害怕的表情后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转移到外周的物体上。在这个试验中,情绪的变化并不是被试的关注点(情绪变化同时那张脸的性别也变化了,性别是被试所要关注的),但是被试们的注意力会被转移。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哪怕是被动接收到的信息(在例子里面是那张脸的情绪),也会对我们之后的判断产生影响(在例子里是注意力的转移)。那么这样的例子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各种方面么,比如购物消费行为?我会在第三部分具体阐述。

Qian,Meng,Chen 和 Zhou(2012)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侧面证明了哪怕一张图片看不清楚,照样能够影响我们。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有趣的生理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抓人眼球的刺激物之后(比如愤怒的人,害怕的人,也可能是让人心惊胆战的物体),大量认知资源会被那个抓人眼球之物吸引走,反而对于之后物体的判断会被牵连减弱。这一个现象算是 attentional blink 的一个特例。我们前面说到的实验者有一个巧妙对比实验研究了下觉察对于视觉信息识别的影响。他们发现当害怕的面孔一览无余之时,这个 attentional blink 很强;同时害怕的面孔被遮盖导致看不清楚时候,attentional blink 只是减弱,没有消失。言外之意就是,这样强烈的刺激物,哪怕没有被意识捕捉一样会通道我们的额叶被处理。

这怎么做到的呢?在这里就得提到我们大脑构造巧妙。并不如同电脑,我们的大脑不是简单地线性链接,而是多个区域协同分层级维度处理信息。Haxby 和 Gobinni(2002)就曾针对面孔识别的脑区进行总结:核心系统和拓展系统紧密相扣,同时也有不少’近道’让一些重要信息可以高速传递。这也就是没有觉察也能处理一些信息的原因,杏仁核时不常能早过初级视觉皮层得到些信息;这样的高速识别也是能够让我们时刻警觉。最近也有个问题提到了脑损伤导致一半视野损失的病人,他们虽然一半视野看不见东西,但是依然能够’看见’一些东西,这个原因也是由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多层次化印发的。同样的,患有面孔失认症的人,哪怕不能识别家人,他们的皮肤电信号却会因为是家人而活跃;侧面证明了哪怕你真没看清楚这人是谁,你的身体还会老实反应呢。

3. 没有被觉察的信息会影响我们么?

在此,我总结下上面零零碎碎的信息。我们的大脑由于处理限制,不能把所有有意识的认知资源浪费在每个事物上,所以限于极少数物体,甚至由于注意选择影响,能看到的东西都会被略过;但是很多无意识加工依然不耗费认知资源地“做事”。我举了个小例子,想要说的就是哪怕我们意识没感觉到的东西,也可能会被我们处理而改变我们的行动。实在不理解呢,你就想想一个人走在夜里无人小道上会不会被自己吓到过?这,其实也是无意识的处理影响了有意识呢。

既然题主很关心我们生活中会不会受影响,会不会被潜藏的信息’洗脑’,那么我就从最贴近消费的角度入手。在这之前,我再要介绍一个观点:神经可塑性(plasticity)。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或者发育过程中有着重建,这个重建更多指的是脑区之间的链接,所谓白质。我所提到的可塑性不完全是说物理上的变化。在这里我要提到启动效应: priming。

大道理不讲太多,就举个简单例子。天气燥热口渴难耐,进了超市的汽水专区你会买可口可乐还是另一个牌子看起来蓝色有毒的呢,甚至是绿油油的雪碧?在这个时候,货柜上可口可乐红色的装饰就可能“启动”你对于可口可乐的回忆。最后你果然拿了一罐可口可乐,而不是那个蓝色的药水。

这就是一个启动效应的小例子。这类效应无时不刻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甚至可能通过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信息影响(就比如例子里,你的注意施加在汽水身上,但是货柜的广告被你无意识的感知)。总而言之,这一类广告,我们躲不开了。

综上所述,各类的信息完全可以“越过”我们的注意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但是这一类信息如果本身不够刺激性(比如一张厌恶的面孔就很显著),有可能只会在大脑里走一圈,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只有有着明显价值的信息才不会随着工作记忆的消逝而流去,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就好比,汽车的噪音其实一直在,但是由于没太多价值就被我们“适应”了,被放在潜意识之外(看路最要紧);若我们需要通过发动机声音判断汽车是否需要保养时候,这个“觉察之外”的信息就能被我们重新提取,因为它重新获得了注意力(权限)。有限的注意力要按需分配,这也就是为什么能被处理的信息会上不到意识层面。是在不理解,就想想 这个例子,腹肌平时我们感觉不到作用,但是一旦做完“腹肌撕裂者”,你就能知道它的感觉了。

不得不说,很多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同空气污染可能闻不出来却伤害身体,暗中无处不在的广告就是一个信息影响我们的例子。虽然我不研究这个,但是不得不承认,影响肯定存在。这也是科研工作者需要进一步阐述研究的内容呢,在此,我只好抛砖引玉。

PS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写这个之前胸中壮志凌云,想要旁征博引。实际动笔时候发现很多看过的论文貌似记不起来,看过的精妙实验想不起具体细节,甚至忘了谁写的了。真是的……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认知解码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虽然没看清,但糟糕的东西还是进入了大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