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的破案动机

豆瓣一刻 豆瓣: 280℃ 评论

说到侦探推理故事,罪犯的犯罪动机往往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有些作品中,甚至成为支撑整个故事的关键(例如东野圭吾的《恶意》),然而对于故事中侦探的破案动机,人们就往往不那么关注了,甚至完全忽视。

事实上,对于优秀的侦探推理故事来说,侦探的破案动机同样至关重要:它构成人物行动的核心,是整个故事的一大推动力,决定故事的整体风格和情节走向。而且一个合理的破案动机,能够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按照职业属性来划分,侦探推理故事中的侦探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侦探本身就是警察,破案是他的职责所在;第二类,侦探是警方以外的人员,破案是出于私人目的。

在第一类故事中,貌似无须为侦探设置破案动机了,因为侦探的职业属性已经决定了他的行为。然而还是有一些作者原意为侦探寻找一个职业范围之外的“私人动机”,换言之,他为什么选择当警察?

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中,担任侦探角色的主人公是警察栋居弘一良,他之所以玩命追捕罪犯,除了本身的职业需要外,还有一个不太“光明”的私人原因:报复人类。原来栋居年幼时,亲眼目睹他的父亲为了帮一位日本妇女免遭美国兵侮辱,结果被打成重伤,而围观的日本人中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从此之后,他便对人类怀有仇视心理。他长大后当警察,正是为了从追捕罪犯的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愤怒,获得报复人类的快感。他把罪犯们都视作自己的假想敌,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侦探的破案动机

松田优作塑造的“栋居弘一良”(左)

但通常而言,在以警察作为主角的侦探推理作品中,作者往往会略过这一步,直接让警察登场破案。美国的刑侦剧(如《CSI》、《犯罪心理》)多采用这一模式,日本的一些以警察为主角的推理剧(《古田任三郎》、《相棒》)也是如此。这么做可以省下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描写犯罪事件。

也有一些以警察为主角的刑侦类作品则会走中间路线:它们固然把犯罪案件作为故事核心,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对警察私生活的描写,警察的破案动机往往就会从中体现出来。典型的是TVB的刑侦剧。


侦探的破案动机

警探查案的典范:《古田任三郎》系列

在浩如烟海的侦探推理作品中,更多的作品选择业余侦探作为故事的主角,这样一来,侦探的破案动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为业余侦探安排一个合理的行为动机,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在侦探小说的初创期出现的名侦探,如“杜宾”、“福尔摩斯”之流,他们之所以选择去解决棘手案件,主要是因为“智力过剩”。

杜宾是个富二代,衣食无忧,平时喜欢搞点艺术鉴赏、艺术收藏什么的,他破案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

福尔摩斯也是类似的情况。他破案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是为了寻找刺激,当没有案子可破的时候,他就吸毒。二者的区别是,杜宾坐在沙发上通过观看新闻报道找凶手就心满意足了,福尔摩斯却更喜欢亲临现场。

福尔摩斯之后,“侦探”成了一个职业,甚至可以和律师一样开自己的事务所。从此以后,业余侦探有了一个直接的破案动机:赚钱糊口!后来出现的“硬汉派”侦探作品们多采用这种设定,简单又方便。即使如此,作者还是喜欢为主人公的行为添加一点附加动机,例如:委托人是一位迷人可爱的女性。


侦探的破案动机

硬汉派侦探小说中往往有位美丽的委托人

然而让自己的侦探开事务所的作者毕竟只是一部分,有些作者偏偏就不吃这一套。

G·K切斯特顿笔下的布朗神父和阿婆笔下的波洛都没开事务所,解决的案子却也不少,那是因为他们都是“死神代言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遇到犯罪事件发生。他们的破案行为因此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既然遇上了,自然当仁不让,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嘛!饶是如此,我们还是需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布朗是个神父,波洛是个退休的警察,这两种身份都先天具有惩恶扬善的义务。

谈到去哪儿都会遇到案件发生的“死神侦探”,大家一定会想起柯南小朋友吧。不过人家柯南小朋友最初其实还有一个很合理、很强烈的破案动机的——抓到黑衣组织,恢复身体。所以柯南早期侦破的案件,或多或少都与“黑衣人”有点关系,只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遇件越来越多,结果连作者都忘掉了这个最初的动机,不管什么样子的案件都让他去侦破——这恐怕也是《名侦探柯南》越来越缺乏故事张力的一个原因吧。

至于退休的警察,还有一种跟他类似的形象:离职的警察。他们出于某种原因(疾病、过错),不能继续担任警察的职务,但又闲不住,于是做起了私家侦探——其根本动机往往是为了寻回失去的尊严和权威。《神探》里的陈桂彬和《盲探》里的庄士敦都是这样的人:前者被认为是精神有问题,后者双目失明;《名侦探柯南》中的“名侦探”毛利小五郎也曾是个警察,他因为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私自开枪而被革职;而在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中,男主人公因为患了恐高症,不得不辞去警察的工作,做起了私家侦探。


侦探的破案动机

《神探》里天赋异禀却不为人所理解的侦探陈桂彬

悬疑作品可视为侦探推理作品的延伸。它们的主人公不再是警察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侦探,不过却仍然行使着侦探的职能。这些主人公往往是被动卷入事件之中,调查的动机往往是事件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乃至生命。

例如,丹·布朗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起先接到某个任务,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卷入其中,没有回头之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将事件调查到底。从《数字城堡》到《达·芬奇密码》,再最近的《地狱》,概莫能外。

古龙的武侠小说也颇有侦探推理小说的风采。楚留香、萧十一郎都是亚森·罗宾式的侠盗;陆小凤有点像福尔摩斯,优雅孤傲,玩世不恭;至于柳长街,人家本身就是朝廷捕快。不管怎么说,在他那几部有推理元素的作品中,充当侦探角色的主人公,都可以在经典的侦探小说中找到对应的角色,破案动机也与之类似。

除此之外,担任侦探角色的主人公还可以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丈夫失踪的妻子、女儿被杀害的父亲、儿子被诬陷的母亲……总之,他们都是与案件息息相关的当事人,而警察出于某种原因不作为,迫不得已,他们只好亲自上阵。


侦探的破案动机

《达·芬奇密码》:兰登教授调查圣杯下落,除了个人兴趣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动机:逃命。

哈利·波特》系列也有侦探推理元素。哈赫罗三人组进行调查的最终动机是对抗伏地魔,但之中也会穿插一些其他的动机,例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他们调查密室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让学校免于停办的命运。

松本清张的许多短篇作品,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人物查案动机的描绘。例如在短篇小说《订地方报纸的女人》(后被影视化)中,一位女读者给报社写信订阅了一份地方报纸,并对报社声称喜欢报纸上的一部连载小说。小说作者得知后,自然欣喜不已,同时关注起这位女读者来。然而奇怪的是,当小说连载到精彩阶段时,女读者却突然停止了订阅,这让作者困惑不已,开始怀疑起她订阅报纸的真正目的……

对侦探推理小说而言,好的结尾固然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作为通往结局的核心动力的人物查案动机,同样不容忽视。

(注:侦探、悬疑、推理、刑侦等题材之间实则存在差别。为了叙述及行文方便,本文未作详细区分。)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侦探的破案动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