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追星、刑讯逼供和「喜欢的人也喜欢我」背后,是同一个推手

知乎日报 暗涌 190℃ 评论

狂热追星、刑讯逼供和「喜欢的人也喜欢我」背后,是同一个推手

图片: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现象?

暗涌,The Follower of Psychology

你注意到了 ta。可能是在开学的第一天,也可能是一个阳光洒进教室的瞬间,还可能是某次不经意的接触。你心里小鹿乱撞,暗暗地注意着 ta。

你们俩偶尔相遇时 ta 的微微一笑,课间操时你发觉 ta 不经意间看了你一眼,发卷子时 ta 走到你身边,你都确信 ta 做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动作。你很开心,ta 喜欢你,而每一件小事都是 ta 的暗送秋波。

毕业时你鼓起勇气找 ta 表白,才发觉自己做了三年的美丽的梦。

因为你看到 ta 的红唇印在 ta 最好的朋友脸上。

(一派胡言,啊,一派胡言。)

认为心仪的 ta 喜欢自己,并把一颦一笑当做证据,这就是美丽的「证实性偏见」啊。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证实性偏见」还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为什么信徒愿意相信万中无一的神迹?

为什么警察会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让无辜的人承认罪行?

为什么韩庚扔柳岩,偷电脑,骗同学喝尿,粉丝还知道他是一个好男孩?

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欢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学》。

---

「证实性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均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下面我将用两个实验让你感受一下。

一:「四卡片选择作业」

在实验中,大家需要看四张卡片,卡片的一面写有字母,另一面写有数字。我向你提出一个命题:「如果卡片的一面写有元音字母,则另一面写有偶数」,并请你思考,翻看哪些卡片可以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

你会怎么做?

只翻看 E 就好,还是要把 E 和 4 都看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版实验中绝大多数被试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二:「找寻数列的规律」

我以一定的规则构造了一个数列。比如数组「2-4-6」就属于这个数列。你可以尝试举出其他的由三个数构成的数组向我提问,我会依照是否符合我的规则给出「对」或「错」的判断。次数不限。

你会举哪些数组呢?

---

实验一中,你需要翻看 E 和 7。因为如果 7 的背面也是元音字母,这个命题就无法成立;

而实验二中,我的规则是「单调递增」,因此你需要举出至少一个不是单调递增的数组,得到至少一次「错」的判断,从而修正自己的假设。

相信到此为止,你应该感受到了证实性偏见的普遍存在。而通过上文所举的例子,聪明的你也能猜到,证实性偏见一般存在于条件推理和假设检验中。

信徒愿意相信万中无一的神迹,是因为他们信任神。他们的假设便是「神会显灵」,于是选择性地相信了神迹,以坚定自己的信仰,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不是神力;

警察会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让无辜的人承认罪行,是因为警察的假设就是「这人是罪犯」,选择性相信案件中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他不交代只是嘴硬而已;

韩庚扔柳岩,偷电脑,骗同学喝尿,粉丝还知道他是一个好男孩,是因为粉丝的假设一直倾向韩庚。在粉丝看来,即使他做了再多的错事,也只是一个好男孩的「恶作剧」而已。

针对证实性偏见的研究浩如烟海。它们指出,下列心理因素与证实性偏见有关:

  • 愿意相信某事的动机
  1. 「波丽安娜效应」是指相较于令人不快的思想,人们更喜欢令人愉悦的想法。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预期的结论更容易被相信是真实的。实验也表明,人们会降低自己的接受标准从而接纳符合预期的证据;
  2. 「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人们常常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它也是证实性偏见的成因;
  3. 「动机一致性」是指内隐动机(无意识偏好)与外显动机(有意识归因)的一致程度。过高的动机一致性也是证实性偏见的来源之一,它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对新的信息作出客观的评估。一种观点认为,动机产生偏差,而认知决定偏差的程度。

  • 信息加工
  1. 继时性加工:我们的大脑不能并行思考,同一时间段内只能从一个方向入手进行思考,也即继时性加工。因此一旦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个假说上,就倾向于越陷越深,从而忽略其他的假设。
  2. 间歇性强化:当我们重点关注某一假设时,即使它并不正确,但经过充分的深入探索,它可能会接近正确的假设。每一次接近,我们就受到一次正强化。很多情况下,间歇性强化足以鼓舞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 个体因素。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选择支持自身已有观念的信息。研究者指出,这与被试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的重要性有关。

  • 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区分出两种假设检验中的思维方式。
  1. 探索性思维方式:均衡地考虑各种观点,在证明一个特定观点时,会预测所有可能的反对观点;
  2. 验证性思维方式:试图直接证明一个特定的观点。
当人们试图向立场明确的人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他们会采用验证性思维方式,以图树立自己的权威。大多数人都这么做。只有在不得不拿出条理性解释时,人们才会采用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 正测试策略
正测试策略是指人们通过测试他们预期的属性或事物来进行假设检验。实验二中的「找规律」就是绝佳的例子:人们预期规律是「递增的偶数」,于是第一个举的例子极可能是「6-8-10」一类的数字。

一般来说,积极反馈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它表明预先的假设至少是部分正确的;但当假设过于简单时,积极反馈的信息量为零。谁能想到,我设置的规则仅仅是「单调递增的数字」呢?

  • 实用主义和避免错误的倾向
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来看,人们并不以客观的方式验证一个假设,而是考虑了发生错误的代价。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单纯地追求真相,而是避免发生严重的错误,体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人们会比较接受错误假设和拒绝正确假设的利弊。

  • 教育的影响
不论受教育水平如何都能发现证实性偏见的存在。但在受教育过程中,证实性偏见可能被强化。

  • 任务材料
针对沃森的批评意见认为,被试的错误是由实验中抽象、人为的材料导致的。如果把实验材料换成被试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例就会明显提高。

例如这个实验改换了卡片上的词,需证实的规则为「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须超过 19 岁」。采用这种与被试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高达四分之三的被试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上文介绍了「证实性偏见」的含义和成因,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它妨碍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脚步。封建迷信、刑讯逼供、狂热追星,都有它在做推手。看起来它并不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心理现象。

但并不尽然,证实性偏见的存在有助于信念的形成。不得不说,比起深思熟虑来,单纯的信念有时候更能成事,也能让生活更好受一点。

如果信徒失去了证实性偏见,他们可能变得理性,但心中虔诚肃穆的感觉却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粉丝失去了证实性偏见,他们可能变得理性,但沉浸在偶像中的快乐却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你失去了证实性偏见,你也可能变得理性。

但你发现 ta 不喜欢你。

但你的学习时光里,却再也不会心心念念地在校门口等 ta 只为看到 ta 的背影,上课努力表现只为让 ta 注意到你,看书累了就想想 ta 开心一下了。

漫长而枯燥的生活中,那一抹亮色再也回不来了。

有些事情,真真假假又何必在意。如果你的证实性偏见能带来一丝快乐,又何必非要戳破那个肥皂泡呢。

参考文献:

  1. Confirmation bias
  2. 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
  3.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狂热追星、刑讯逼供和「喜欢的人也喜欢我」背后,是同一个推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