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手机的感情,不是上瘾,是依赖……

知乎日报 叶赌徒 212℃ 评论

我对手机的感情,不是上瘾,是依赖……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我们并不是对手机上瘾,说不定只是有一个焦虑型性格罢了

叶赌徒,我是一个赌徒,瘦人永不为奴

当今我们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移动设备的功能与用途也越来越多,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移动设备了,尤其是我们的手机,在等车,游玩,饮食,工作,学习,任何生活间隙中都会有手机的身影,有时候即使没事也会拿出手机划开屏幕,然而划开屏幕后又不知道做什么,没有信息,没有电话,没有邮件,结果又是漫无目的地点划几下就放下,循环往复。我自己在看文章,写论文,学习的时候就经常习惯性的拿起手机进行几下无意义的操作又放下。

年轻的一辈更是会经常听到长辈说:“整天玩手机,都不跟人交流了。”“你已经对手机沉迷上瘾了。“这类话语。那么,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手机上瘾了呢?像是有了一种无手机恐惧症,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做 nomophobia (no mobile phone phobia 的合体)。

不过最近一个新的研究不这么觉得,研究者们认为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们提出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用亲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有点懒,网上复制了一下相关内容简单介绍下:

亲附理论的核心意义主要是指儿童早年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会儿童当时的行为,而且对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及人际交往模式都有影响。亲附是一种能力,即个体与他人建立牢固情感联系的能力;亲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即不愿意的与亲附对象的分离或者完全丧失亲附对象会导致情感伤痛和人格紊乱。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我们对手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亲附联结关系,但是对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紧张的人,比如不善于言谈,或是害怕被大家忽视的人,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手机的依赖性。

这个新的研究里,研究者们招募了 142 个年龄在 19-25 岁之间的成年人完成一些关于他们自身与他人相处时亲附方式的量表,比如他们是不是焦虑型 (anxious attachment style),回避型 (anxious avoidant style),同时,也测了他们对手机的亲附方式。之后,研究者测了被试查看手机的频率,与手机分开时表现出的焦虑感以及他们使用手机的方式。

结果发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研究者最初提出的假设:当那些焦虑依附型的人无法联系到某人或是无法回复电话 / 信息时,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焦虑感和压力,并且他们用手机花更多的时间在浏览社交网站上。但是,结果还发现,当那些焦虑依附型的人跟他们的手机分离时,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焦虑感和压力,不过这个结果也有一个较为简单的解释,就是所有的被试,在与手机分离之后,都表达出伤心失落感。。。所以大家都是这样,结果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细致分析数据后还发现对手机的依赖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对交流的需求。另外,相较于男性,女性更频繁地使用手机的传统功能(电话,短信),而且相较于男性,或是用传统手机的人,或是亲附焦虑感更低的人,拥有智能手机并且具有更高亲附焦虑感的女性对手机的依赖也更强。在对手机的功能使用上两性也表现出不同,女性更多得用手机通话和发信息,而男性则更多地用来玩手机游戏。

不过,这个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估计以后会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方法上也不会仅仅用量表和问卷,而是会使用神经成像等技术来更直观地研究人们大脑对这些信息产品的反应。另外,研究考虑的方面也比较少,忽视了很多我们对手机依赖的原因。以我个人为例,比如我并不是社交达人,人一多,尤其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或是不认识的情况下,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这时,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另外,当我们无聊的时候,比如等车,吃货等着上菜,手机也能很完美地填上其中的碎片时间,使我们不用发呆。

总的来说,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个人的性格以及亲附方式所影响的,对于焦虑亲附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手机的需求更大,也正是如此,他们不仅仅把手机看做通讯工具,他们对手机的使用更注重于其其他功能,比如社交,媒体,信息接收等等。

---

Konok, V., Gigler, D., Bereczky, B. M., & Miklósi, Á. (2016). Humans' attachment to their mobile phon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1, 537-547.


 公众号:psychomindhack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我对手机的感情,不是上瘾,是依赖……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