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第3548期:特别策划:公共安全里的“致命墨菲定律”

今日话题 腾讯今日话题 152℃ 评论

导语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电梯伤人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5月23日北京一商场内,10岁小女孩掉入电梯挡板;5月29日,重庆某超市里,电梯维修工跌入扶梯内。除了“电梯悲剧”外,栏杆卡脖,窖井吃人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隐形杀手”就在身边,公共安全问题需要直面。今天,我们决定给大家讲述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酿成了事故。它们不是新闻,是旧闻,但希望能唤起记忆,也唤起有关部门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同时,我们介绍一个新名词,叫做“致命墨菲定律”,它告诉我们,在公共安全领域,容不得半点侥幸,技术风险一定会从可能性危险变成事实性危险。…[详细]

要点速读

1

2

3

潘小梅:被搓捻的人生

2014年11月6日18时57分,北京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在一如既往的拥挤和烦躁中,突然传来了阵阵厉声尖叫,挤在最前面的乘客,甚至能听见列车被卡住而发出的恐怖又蹊跷的哐哐声。

人群本能溃退,车站人员狂奔而来。没过多久,列车停了下来。所有人才意识到,有人掉了下去。

不是自杀,死于非命。

1分钟前,潘小梅在汹涌人群裹挟下,被卡在屏蔽门和列车门之间,随后掉进地铁轨道,搓捻而亡。我们没法知道被搓捻是怎样的感觉,骨头碎裂是什么声音,肌肉变形有多痛,窒息时她最后想到了谁,但我们知道结果:当天夜里,中日友好医院宣布潘小梅死亡。

夺命屏蔽门

夺命屏蔽门

出生在河北农村,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潘小梅只身一人在北京打工——在公主坟的手机卖场里,她是最勤奋的销售员。但每天6点20分,她一定要急忙坐地铁赶回群租在天通苑的家,她还有第二份工要打,在家附近的天桥摆摊。

在北京这座城,潘小梅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有太多这样奋斗在底层的人。当他们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时候,十之八九是因为不幸的遭遇。

北京地铁,每天迎来送往近1000万名乘客,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地铁屏蔽门虽然又叫安全门,但安全门背后藏着一个“间隙杀手”。根据国标《地铁设计规范》之规定,列车与安全门之间的间隙大多在200至300毫米之间。乘客一旦卡入这个间隙,站务人员又未及时发现,这个间隙就会变成“杀手”。

为了防止间隙夹人,地铁的安全门系统一般都有防夹措施。但这个措施的失效,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海世博会期间,一位女乘客在二号线中山公园站进入车厢时,手腕被夹,而后被列车拖带撞击站台护栏致死。一份学术论文也指出:“上海地铁一、二号线自开通以来,已发生多起屏蔽门与列车门间隙夹人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产生恶劣社会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北京地铁搓捻潘小梅一事,也无最终说法。似乎只能得知,他们赔了一大笔钱,家属签了“保密协议”。地铁,还是那个永远忙碌的地铁。

向柳娟:托举我儿,我入地狱

2015年7月26日上午10点,向柳娟和丈夫张伟像往常一样,履行对儿子的承诺,每周日带孩子去商场逛逛。

荆州安良百货的6楼,有一个亲子乐园,这一家三口常去。你在逛商场时,经常能看到在一些游乐设施旁边,父亲低头玩着手机,母亲盯着孩子玩耍。对,他们也是这样的三口之家。

由于儿子特喜欢坐电梯,在6楼玩了一阵后,向柳娟牵着儿子的手,从6楼乘扶梯去7楼,然后打算再从7楼下来。这样一上一下,可以坐两次。好开心。张伟则站在6楼等待,他眼里,是妻子的背影。谁也没想到,这个背影,竟是最后一面。

在向柳娟牵着儿子快登上7楼的电梯盖板时,盖板突然翻转,她猝不及防失去平衡,一点一点被卷入扶梯内。在掉下去的一瞬间,向柳娟将儿子双手托举出来,7楼电梯口正好有一名工作人员,将孩子接了过去。

只用了8秒,向柳娟就消失在监控视频中

只用了8秒,向柳娟就消失在监控视频中

只过了8秒,向柳娟就消失了踪影。而这一切,尽收站在6楼的张伟的眼里。他当时彻底懵了,“我眼睁睁看着她掉了下去”,这句自责永久地刻在了他心底。事发后,荆州市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对向柳娟进行了施救。约4个小时后,向柳娟被救出,但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之后公布调查结果显示,这起电梯致人死亡事件,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扶梯制造商存在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3块盖板尺寸与图纸不符、产品零部件质量把关不严等重大问题。而安良商场工作人员,在发现盖板有松动翘起现象后,未采取停梯措施,最终酿成惨剧。

根据质检总局今年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58起,死亡46人。相比其他交通工具,这个死亡率并不高。但电梯致死案,本是可以避免的。有调查显示,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因此电梯的维修保养是个大问题,只要维修和保养到位,事故会越来越少。

《今日话题》栏目的伙伴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先期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上进行了一项有关“公共安全”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网友对电梯、扶梯的安全性非常担忧,仅次于窨井盖。

数据来源:腾讯《事实说报告》

数据来源:腾讯《事实说报告》

上海踩踏:外滩好美,而他们再也去不了

上海空蝉餐厅,点评网站显示,人均消费2527元。它坐落在夜景璀璨的外滩。2014年的最后一天,晚上11点,黄浦区政府多位领导在参加完上海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新年倒计时活动后,来到这家餐厅就餐。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大约35分钟后,欣欣然的状态被打破。就餐人员接到一个电话,脸色突变,匆匆离开。

此时,外滩的陈毅广场,被无助、混乱、尖叫、绝望的气氛笼罩。这里发生了踩踏事故。虽然警方对陈毅广场观景台采取了限流措施,但抵抗不住汹涌人潮,防线很快被冲开,不断有人晕倒倒地,但沸腾的人群毫无察觉,南侧台阶上的两股人流持续对冲,越贴越紧。5分钟后,台阶上力量占优的人群,突然加速倾泻下来,将最下方的人成片压倒,接着后面的人层层叠叠地倒在前面的人身上。

当晚的外滩璀璨夺目,谁也不知踩踏惨剧即将发生

当晚的外滩璀璨夺目,谁也不知踩踏惨剧即将发生

踩踏一旦发生,局面就控制不住。人群越惊慌,伤亡越严重。除了窒息而死,遇难者甚至可能被直接踩死,女士的高跟鞋,可以直接踏刺进倒地者的胸腔、腹腔。遇难者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本想在外滩见证一场绚丽夺目的灯光秀,但有36人,没能等到2015年1月1日零点新年钟声的敲响。

两个月后,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请注意用词,不是“事故”,而是“事件”。

国际上的前沿观点认为,对于大型活动,事先要对可能会出现的极端状况有一个判断,比如十万人的活动,如果发生了挤踏事件,会造成多少人的死亡?怎么做预防工作?这就需要模拟现场情景。而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应当做好重大活的“情景构建”。

公共安全里的“致命墨菲定律”

什么叫公共安全?准确地说,它是指公共产品质量安全或者说公共服务安全。但大众不需要对定义执着,他们只知道随时会翻的窨井盖、蜘蛛网式拉电线、摇摇欲坠的悬挂广告牌、会夹人的屏蔽门、中国式盲道、卡死孕妇的城市护栏、设计不合理的台阶等等等等,不会给他们带来公共安全。

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墨菲定律”。它本来阐述了一种心理学效应,简而言之:1、越怕出事,越会出事;2、凡是可能会出错的,一定会出错。

其实,这一定律更适合用在公共安全领域。即:在公共安全领域,容不得半点侥幸,如果一个公共产品或服务,在设计之初,就存在风险,那么这个技术风险,一定会从可能性危险变成事实性危险。

公共安全当然不可能万无一失,但从总体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想办法降低由公共安全不达标而造成的损害总量。国家会公布每年有多少人意外死亡,但不会公布这些意外死亡的人群里,有多少死于公共安全之殇。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上专门进行的调查显示,有56.7%的网友,曾经受到过公共设施的伤害。

数据来源: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

数据来源: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

要想让城市公共安全达标,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要合格外,在管理方面,不能在组织、体系、文化上有结构性缺陷。这里有三大通用法则:1、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要有充分的预案和应急措施;2、维护、保养的价值等同于设计和制造;3、全社会要把公共安全置于比个人安危更重要的高度。

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公共安全状况的改善还有很大空间。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网友,在发现公共安全存在隐患时,“干着急,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

数据来源: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

数据来源: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

点击查看《事实说报告》腾讯问卷调查完整结果

结语

今天我们重新讲述的三个悲惨的故事,充分暴露出公共安全的系统脆弱性。如果“致命墨菲定律”在公共安全领域频繁被证实,势必打破所谓的“小确幸”。


主策划/撰稿:张德笔

专题编辑:李敏

设计:林喆(实习)

数据合作: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

调查策划:陈雅娟,薄丹丹(实习)

调查支持平台:腾讯问卷

出品:腾讯新闻《今日话题》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日话题第3548期:特别策划:公共安全里的“致命墨菲定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