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豆瓣一刻 豆瓣:souvent 341℃ 评论

by 苏往

拉面节后一周,临时起意去了一个河南的小城。城中的滨河公园里,黄河有一汪打了结的死水,水边垃圾遍布,臭不可闻。有个人将摩托车开进水里洗车,雾霾掩映下,黄河托起的天际线上是一个工业城市模糊的剪影。回家后的头两天,仿佛还能闻到那种臭气,就像幻肢痛。陈腐的水居然可以臭到这个地步,我想起了泡在工业废墟的水里拍摄《潜行者》的那些人。

———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今年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去世30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立了一个纪念单元,集中展映了《安德烈?卢布廖夫》、《镜子》、《飞向太空》等5部老塔的作品。

4月2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以他的《潜行者》来压轴。被政府封锁的无人之境、荒草接管的工业遗迹、受辐射后出生的孩子,今天初看这部片子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切尔诺贝利。今年也是那次核事故30周年,正是那一年,塔科夫斯基客死巴黎,死因是肺癌。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切尔诺贝利与《潜行者》中泡在死水里的废弃工厂。

在那之前7年,老塔已经拍出了《潜行者》。此片的外景拍摄本已用时一年之久,而剧组回到莫斯科后发现由于误操作所有胶片都 作废了,不得不几乎全部重新来过。很多人相信,老塔得癌症与当年《潜行者》拍摄周期过长,长期曝露在受污染的环境中有关。老塔的妻子拉娜和《潜行者》的主角之一安纳托里?索洛尼岑同样死于肺癌。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一家四口与朋友们(左一是继女Olga)。

1986年,在死神的步步紧随下,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牺牲》问世:年迈的艺术家重新“创世”,许诺献出自己的一切,将世人从一场没有言明的灭顶之灾——可以推测是核战争中解救了出来。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在《牺牲》的拍摄现场。

尽管直面现实是件残忍的事,但是“牺牲”之于老塔,可能不只是一个词,一个片名。

《潜行者》是塔可夫斯基在前苏联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潜行者”是一个特别的行当,专门带人潜入一处人称“区域”,被政府封了20年的禁地,目的地是“区域”里一个传说能满足任何愿望的“房间”。在原著小说《路边野餐》中,存在一个金色的球,确实有这项功能。但是到了电影中,三个人谁也没进入“房间”,倒是以两位客户对“房间”真实性的质疑结束了这次探险。“房间”是真实的,还是人们以讹传讹,抑或干脆是潜行者们编造出来的噱头,成了无解的悬疑。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房间”近在咫尺,但是潜行者说我们要迂回靠近。

和《飞向太空》一样,《潜行者》堪称科幻电影中小场面办大事的典范,说起来没什么了不得的奇观展示,也没有在特技方面更上一层楼,但是在精神层面,观众跟随角色抵达的,是只有极少数电影到达过的奇境。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快到“房间”时近乎超现实的场景。

这两部科幻片的奇特之处在于,作者传达的甚至不是一个笃定的理念(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南方古猿将人类的第一件工具,一根刚敲死同类的骨头投向空中,下一个镜头接的是脊骨状核武器卫星,这两个镜头的衔接在工具、杀戮与进化之间建立的关联是明白的、确定的),而更像是宇航员大卫跟随黑石穿越“星门”时看到的种种,或者黑石本身,无法言喻、莫可名状,没有百分百确切的解释又难以忘怀,虽在今时今日,又仿佛起于亘古洪荒,虽然好似是哲人呓语,又仿佛与每个人有关。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2001》海报:黑石、骨头与骨状核武近地卫星。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与《飞向太空》的男女主角在一起。

除了“房间”的真伪,《潜行者》还留下诸多未解之谜:在作家不听潜行者的劝阻,执意径直向近在眼前的“房间”走去时,让他止步的那一声到底是谁喊的?偷偷原路返回去找背包的科学家,怎么反而跑到另外两个人前面去了,“区域”真的会乾坤大挪移吗?另一位外号“箭猪”的潜行者在去过“房间”后到底为什么自杀了?人们在“区域”里行进,是否真的需要迂回前进以保周全,还是潜行者为了将“房间”神秘化而故意为之?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同一片草丛,老塔与潜行者。

虽然有这些留白,但《潜行者》并未完全陷入不可知,而是时不时显露刺目的峥嵘。传言有军队被派往“区域”再没回来,三人确实在荒野里看到了一大片静默的坦克;他们在“房间”外争论不休时,电话铃确实响了,科学家接起来,还真是个拨错号码的陌生人,接下来科学家还用这部座机给以前的同事拨通了电话,聊了几句;从科学家这个电话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封禁前他在这里工作,他这次来找到了20年前藏在这里的一枚炸弹,他准备用它炸掉“房间”,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区域”的荒野里有一大片坦克。

那奇境之奇,就在“藏”与“露”之间,狡猾得好像薛定谔的猫。

正如老塔的自述,“房间”指向的是信仰,关于“房间”的一切信息都来自潜行者,我们可以认为潜行者整出的全套让人们相信“房间”存在的弯弯绕,都是自创的“仪式”,为的是让人们更虔诚,为的是在这个不再有信仰的世界上点燃一点火花;而世人让他失望了,因为怀疑“房间”是唬人的,作家不肯进去,科学家也认为没必要炸掉它了。潜行者痛苦地对妻子说,“没人相信,不止他们俩,没有一个人信”,“没人需要那个房间”,“我再也不会带人去了”。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潜行者、科学家和作家在“房间”门口。

然而,尽管“房间”的真实性悬置了,有与没有都说得通,“区域”不可能只建立在潜行者的叙述之上。那些受伤后的破碎,是摆在眼前的。

首先,曝露在野外的大量坦克和横死者们是存在的。其次,科学家藏的那枚可以拿在手里的小小炸弹竟然有两万吨的当量,必然是件微型核武器,那么政府对外宣称因为陨石坠落而封禁“区域”大概率是个幌子,20年前很可能发生了一次与核设施相关的事故。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拍摄《潜行者》时。

再者,潜行者的女儿不能走路但可以隔空移物。“你不知道潜行者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吗?”妻子嫁给他前听到过这样的警告。潜行者回到家,最后在我们以为“区域”已然放弃在影像上展现任何魔力时,他没有一句台词的小女儿,在《欢乐颂》的背景音乐中默默地用目光移动了桌上的水杯。宛如星孩临世。在一间简陋的、寻常的房间里,影片结束在镜头对小女孩的凝视中。还是小场景,办大事。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以隔空移物的小女儿结尾,宛如星孩临世。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2001》的结尾,星孩凝视着地球。

信仰为什么不见了,而且无法再被点燃?没有解释,只有呈现。我们可以从《牺牲》中与《潜行者》遥相呼应的,对破碎残迹的展示中找到些许线索。

在《牺牲》中,艺术家数次不知是在梦境还是在想象里,置身于黑白的场景中:人们四散奔逃后响起淙淙水声,流了一地的水淹过他们走后地面上的狼藉;艺术家置身皑皑白雪中,泥泞的地面上满布水洼,泡着枯枝烂叶、硬币和看不清印了什么的纸;他与女仆一起升到半空时,第一个四散奔逃的场景重现,漫天的碎纸屑下,人们跑过一辆倾覆的汽车,地上倒映出整齐的建筑。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牺牲》的梦境里,“文明”倒映在丢弃了各种杂物的水中。

这几个段落,预演的是那场最终没有到来的灭顶之灾,而这个“未来时”的场景在《潜行者》里已经是“过去时”。就像切尔诺贝利一样,三人一路走过的到处是工业社会的遗骸,而出于个人爱好,塔可夫斯基将其浸泡在水中予以观察。他们在水边小憩时,长达两分多钟的时间里,镜头对准一片浅浅的水面缓缓推移,视线走过水里泡着的各种杂物,针管、硬币、布绳、宗教宣传画,几尾鱼在旧饭盒里游弋,一页撕破的日历在飘荡。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两分多的长镜头里,水里各种人类留下来的废弃物。

这个长镜头里,水底露出的地板砖显示这片水不是什么自然的溪涧,而是如《牺牲》的那个末世场景一样,是人们仓皇逃离后漫过的遗迹,是《牺牲》的一个小规模预演。伯格曼说过,塔可夫斯基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样捕捉下来”。老塔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就是以水为镜,用镜头倒映出一个被毁坏过的世界:早年在《伊万的童年》里,是在天际线上反复雕刻的,被战争毁掉的家园剪影;在《安德烈?卢布廖夫》中是被鞑靼的铁蹄践踏过的土地。到了他创作的中后期,这个意象抽象化了。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伊万的童年》里反复雕刻的,被战争毁掉的家园剪影。

在这个被毁坏过的世界里,信仰不见了,卢布廖夫封笔了。

而对作者个人而言,这个找不回来的世界很小很具体,作者在自传性质的《镜子》里复原了它,那是战前俄罗斯的乡野,乡间木屋和木屋里年轻美丽的母亲。这个小世界承载了他的童年。看着《牺牲》中来自伯格曼班底的演员,一口瑞典语喃喃道母亲在乡下曾有间木屋什么的,那种无法咬合的错位感让人悲伤。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战前俄罗斯的乡野里,老塔的童年。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镜子》里木屋前望向乡野的母亲。

这时,安纳托里?索洛尼岑已经去世4年了。《镜子》里成年的“我”没有现身,只有声音,如果“我”要出现,索洛尼岑不会演一个问路的路人,“我”会是他。老塔说过,索洛尼岑是自己最喜欢的演员。可以说,他就是老塔在电影里的“我”,在现代,就是《潜行者》里的作家,在卢布廖夫的时代,就是卢布廖夫。卢布廖夫是一个在乱世中创造出璀璨艺术的圣像画家,他是老塔的另一个“我”。老塔为他拍了部史诗还不够,在《镜子》、《飞向太空》和《牺牲》等影片里,卢布廖夫仍以海报、造像、画册等方式出镜。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索洛尼岑饰演的卢布廖夫。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有人在塔可夫斯基的墓前摆了卢布廖夫的画作。

所以,在《潜行者》的三个角色里,带上荆棘冠冕的只能是索洛尼岑,因为他,这位作者,是那个要受难,要牺牲的人。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作者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在这个被毁坏的世界里,艺术家何以自处?别说救世了,大约连家人和自己都救不了。而塔可夫斯基早已借《卢布廖夫》的结局给出了回答。《卢布廖夫》最后一个段落,少年铸钟的艰辛,与老塔拍这部史诗大片的过程如出一辙:一个年轻人表面很自信、内心很焦灼地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在各种混乱和不确定中,奔向一个他心里也没底的结果。可他成功了。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铸钟少年。

卢布廖夫封笔多年后,被这位少年触动,在大钟铸成当日,决定继续画下去。垂垂老矣的他抱着失声痛哭的少年说,我们一起工作吧,以后你铸钟,我画画。

这是艺术家的信仰。用这种奇妙的方式,老塔与他的偶像实现了隔空对话。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他的头上有荆棘冠冕 ——从《潜行者》开始回想塔可夫斯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