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豆瓣一刻 豆瓣:澎湃新闻 157℃ 评论

《有戏》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海报

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

本来她和在化肥厂上班的丈夫秦玉河商量好,把二胎生下来,为了同时保住孩子和公职,像镇上赵火车那样,办理假离婚,大儿子归丈夫,小孩子归李玉莲,等孩子上了户口再复婚,不就不超生了吗?

这主意好,说办就办。谁知等孩子生下来了,秦玉河已经和县城开发廊的小米结了婚。不但结了婚,小米也怀孕了。李雪莲气得啊,她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窝囊死了,她要杀了秦玉河。人躲得远远的了,她杀不着。这“离婚”的故事可是传开了,有人出主意,让她去闹他个妻离子散,天翻地覆,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多解气。

这要是去打官司,把颠倒的事情颠倒回来,秦玉河就成了重婚,他和小米那档子事,就成了胡搞。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可说起胡搞,秦玉河是这么对李雪莲说的:“要说跟人胡搞,我早吃着亏呢……嫁我的时候,你是个处女吗?新婚那天晚上,你都承认,你跟人睡过觉。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为了讨个公道,给自己争口气,还自己一个清白,李雪莲开始了二十多年的上访、起诉生涯。

李雪莲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但“潘金莲”就是个贬义词吗?

潘金莲形象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最早出现在《水浒传》中。尔后有《金瓶梅》和明代沈璟创作的传奇《义侠记》。20世纪,“五四”前夕,欧阳予倩用这一题材编演了一出“新戏”,取名《潘金莲》。1940年代,田汉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京剧《武松》。1980年代,魏明伦创作了荒诞川剧《潘金莲》。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98年版《水浒传》中,王思懿饰演潘金莲。

在文学中,潘金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构成了一个文学母题。而要追溯这个母题的核心,也就是潘金莲形象的构成逻辑,那只能是“美而坏”。

首先,潘金莲是个非常好看的姑娘,若非如此,后来的情爱故事也不会发生了,这是直男文学的标准逻辑。

其次,米歇尔·福柯说:“如柏拉图所说,对性活动要加以三种最强的约束,即畏惧、法律和真正的理性。”而“畏惧、法律和真正的理性”,潘金莲都没有。如果将这种畏惧和理性的缺失视为天生,那潘金莲就是个美貌性感的天生尤物。而如果将这种悲剧性格的养成视为社会建构,那潘金莲就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潘金莲生来不幸,九岁就被母亲两次转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做张做势,乔模乔样”。十八岁时,张大户瞅准机会“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随收用了”。

无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中,潘金莲最终都命丧武松之手,而这也是她动了心的第一个具有正常男性气质的异性。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金瓶梅》(1995年)中,杨思敏扮演潘金莲。

她的美和她不正常的亲密关系观念和性经历,共同导演了一出扭曲的戏剧故事。而这故事的背景乃是无处不在的男权压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同样,女人也没罪。但美女仿佛天然受了判决,不论地位高低。

潘金莲行为的出发点,无非是找个与自己相配的男人。求爱而不得,转而追求人生过得快意一点。而这其中的没有善意,岂非因为从没有人对她释放过善意?

有人对她嫁给武大郎这个三寸丁古树皮表示愤慨,说她“好好的一块羊肉,掉到了狗嘴里”。

在这里,男权逻辑和潘金莲的内在追求非常一致——那就是这么好的女人,当然不能止步于此。前者想要占有她,而后者想要通过被占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不同的是,前者除了占有,还妄图用道德来控制她。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89年《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王祖贤扮演潘金莲。

从明代开始,就不断有文人同情这个美丽而悲剧的女人,沈璟《义侠传》就是这样。在投毒杀害武大郎的关节,王婆连怎样调药、怎样“走了起身”都说得一清二楚,说她在筹划,倒像是在讲述已发生过的事情。王婆被塑造成了主谋,也因此潘金莲的所作所为,似乎只是一次偶发意外,而不是带着十足的歹意。

这样的同情意识,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欧阳予倩在《潘金莲》出版自序中写道:“至于我编这出戏是偶然的,既不是有什么主义,也不是存心替潘金莲翻案。”但在介绍登场人物时,他将潘金莲描述为一个“个性很强而聪明伶俐的女子”。

作者对另外三个男人的定位都带有贬义:武松是“旧伦理观念很深的勇侠少年”,西门庆是“自命不凡的土霸,好勇好色的青年”,张大户是“有钱有势又老又丑的劣绅”。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予倩对潘金莲的理解和同情。

沿着欧阳予倩开辟的这条道路,后来的作者们为潘金莲的形象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20世纪80年代魏明伦的新川剧《潘金莲》时,达到了顶点。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川剧《潘金莲》剧照

对《戏叔别兄》、《挑帘裁衣》下过大功夫的昆曲花旦名角梁谷音,看了这出戏的感想是:“台上没有看到潘金莲,只看到魏明伦在说话。一会施耐庵,一会安娜·卡列尼娜,潘金莲是一个活道具,就站在当中。”俨然中国版《阴道独白》。

潘金莲形象的这一面,在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

1938年吴村自编自导的《武松与潘金莲》中,潘金莲就是一副敢爱敢恨的面孔。她说杀害武大郎的第一个凶手是张大户,第二个凶手就是武松。如果没有张大户的贪婪无耻,她便不会被许配给“三寸身,老树皮”的武大郎。如果不是武松让她坠入爱河,她就不会红杏出墙。至于为何会找西门庆通奸,完全是因为西门庆长得有几分像武松。全片还经常用火来象征女性的爱欲和觉醒。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38年电影《武松与潘金莲》资料图。

而同年吴永刚的《四潘金莲》,结局居然是个喜剧,也算是独辟蹊径。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38年吴永刚的《四潘金莲》资料图。

1955年李香兰出演的《金瓶梅》中,潘金莲也是同样的形象,她遭奸污后被迫嫁给武大郎。向武松求爱不成,在引诱下从了西门庆,一步一步走向犯罪深渊,最终羞愤自杀。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55年李香兰出演的《金瓶梅》剧照。

1964年,张彻编剧的《潘金莲》中,潘金莲也被塑造成了因为恼恨武松不解风情而委身于西门庆的“东方莎乐美”。张仲文也奉献了史上最大义凛然的潘金莲形象。在本片中,武松争不过潘金莲,气急败坏道:“任你说出千条理,今日要你祭兄长。”气场完全弱掉了。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64年张彻编剧的《潘金莲》中,张仲文饰演潘金莲。

但在更多的电影里,潘金莲就像是一个符号,一个性感、妩媚而空洞的符号。李翰祥在风月片中,经常塑造这一角色。但他的出发点往往是,潘金莲就是天生淫妇,他非常乐意在银幕上展现潘金莲那连出家人都把持不住的女性魔力。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1974年的《金瓶双艳》中胡锦饰演的潘金莲

他在1974年的《金瓶双艳》、1982年的《武松》、1994年的《少女潘金莲》中,对潘金莲的塑造都是如此。胡锦、汪萍、黄美贞也奉献了各自的性感演出。除了色欲外,李翰祥还特别喜欢渲染潘金莲毒杀武大时狰狞的面部表情和可怖的气氛。

而后来者,无论是纪倩儿、王祖贤、温碧霞、杨思敏还是早川濑里奈,都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头,越来越性感,也越来越符合直男审美,以致于到后三级片时代,早川濑里奈的角色彻底变成了真人版充气娃娃,死法居然是“受冲击”而死,实在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吐槽起。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早川濑里奈版的潘金莲

而潘金莲形象中代表女性意识觉醒和象征爱欲的那一面,终于再也没有人提起,偶尔在《水浒无间道》这样的剧中看到,也无非是角色设定中加入了一些内心纯洁之类的直男审美要素。

乃至于到了新版《水浒传》中,导演鞠觉亮直接说:“潘金莲原是一个良家妇女,所以我们不能上来就给她定型为风骚型的,否则她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西门庆。西门庆是谁啊?阅人无数,风骚的女人他早腻味了,他就想要纯情的。潘金莲这样的寂寞良家妇女正好符合他的猎艳标准。”这么体贴西门庆的导演我也是第一次见。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新版《水浒传》中,甘婷婷饰演潘金莲。

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我不是潘金莲》里,被称为“潘金莲”的李雪莲,像个执着的战士那样坚持自己的理念,与任何污名化自己和想要占自己便宜的男人开战,悲凉而壮烈。而她还没开始打,一大波“潘金莲”已经逼近。

《潘金莲就是我》、《我不是潘金莲》、《你是潘金莲》、《谁是潘金莲》、《我不是你的潘金莲》、《她才是潘金莲》、《到底谁是潘金莲》、《谁杀了潘金莲》、《潘金莲复仇记》、《他杀了潘金莲》、《到底谁杀了潘金莲》、《鬼脸杀手之二炮手潘金莲》、《潘金莲找棍记》、《暴走的潘金莲》、《红楼梦追潘金莲》……其中,《鬼脸杀手之二炮手潘金莲》的导演直截了当地在微博中说,要“借力冯小刚电影”。

潘金莲如果穿越到现在,大概也会心生迷茫吧。

张彰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澎湃新闻时政与思想的最大平台

下载客户端:iPhone版Android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潘金莲”是个贬义词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