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第3821期:中国的心理咨询开始火了,然后呢?

今日话题 腾讯今日话题 132℃ 评论

导语

在中国,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心理咨询行业却长期不温不火。最近不少媒体突然发现,心理咨询行业火了起来。这个行业因何火爆,势头能否持续,普通人何时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心理咨询服务,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详细]

要点速读

1

面对迅速发展的心理咨询业,公众关心的是,何时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心理服务。

2

无论从公众福祉角度,还是从投资回报角度考虑,都应该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

3

有了钱心更烦,中国的心理咨询火了起来

最近两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一方面是消费者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咨询机构数量增长迅猛――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联合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发布的《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传统实体心理咨询机构从(2009年-2012年)200家,增加到(2013年至今)357家;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咨询产品从2014年前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64家。

心理咨询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近两年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来源:《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心理咨询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近两年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来源:《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中国心理咨询产业近两年的发展,其来有自。国外的经验表明,在丰衣足食之后,经济继续增长未必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相反,人们的幸福感会出现停滞或下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中国也不例外。一方面,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动,让人们的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8000元/月的“新兴中间层”和1.2万元-2.2万元/月的“中上层”人群比例不断提升。这些人有能力和意愿为心理咨询付费。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心理学科普变得更容易,大量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拉近了患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距离。于是,我们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爆发式的增长。

心理咨询行业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小

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能否持久,还要看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首先,公众对进行心理咨询仍有认知误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仍把心理问题看成性格软弱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认为只有得了“精神病”,才要看心理医生。这种社会认知,对敢于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也有压力,参与调查报告的5000名付费来访者中,有14.4%的来访者会刻意隐瞒自己曾经或者进行咨询的事实。

其次,是心理咨询的费用问题。由于中国心理咨询尚未被纳入医保,心理咨询费用需要消费者承担。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心理咨询师的收费已经达到300-1500/小时,即便如此,很多心理咨询机构,“收入一半给咨询师,剩下的一半贴进硬成本,盈利空间依然有限”。

为了招揽顾客,很多实体心理咨询机构设在市中心,租金成本很高

为了招揽顾客,很多实体心理咨询机构设在市中心,租金成本很高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明显太高。2015年,一项针对广州某社区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85%的居民认为心理咨询价格应该在每小时100元以内,认为合理收费为200元以上的仅有2.1%。如果心理咨询的费用依然不纳入医保,也无法降低成本,心理咨询可能会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再次,心理咨询从业者依然良莠不齐。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钱铭怡指出,国际上,心理咨询师首先必须是经过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培训,再进行800―2000小时的实习,才能上岗。 而在中国,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个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本科生,只需交几千块钱培训一段时间,就能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心理咨询师的上岗培训时间则常不到国际水平的十分之一。

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服务,公众本来就对其效果存疑;从业人员如此选拔,只会加重公众的疑虑。

与“城里人”相比,农村人口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更为迫切

不少人觉得,心理问题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富贵病”,并把它当作“城里人”的专利。实际上,农村人口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据环球网报道,《柳叶刀》杂志一项针对中印两国精神疾病诊疗状况的研究发现(2016年),中印目前均缺乏专业的精神健康专家,患者就医困难,这种状况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在一些地区,出现明显精神失调症状的患者无法得到诊断,更不要说获得相应的心理治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2016年)则发现,目前中国的发达与落后地区,公众心理健康需求已呈现不同特征。在发达地区,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个人主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需求大幅上升。而在贫困地区,居民无力承担心理健康服务费用,甚至因各种原因无法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需求,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更加严重,由此衍生的生理疾病、刑事案件等亦更为沉重。

愿意付费进行心理咨询的消费者集中于大城市。数据来源:《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愿意付费进行心理咨询的消费者集中于大城市。数据来源:《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更严峻的是,目前我国有900多万留守儿童,3000多万流动儿童。有研究显示,早期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成人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患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远比城里人需要关注。

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关注

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关注

增加财政投入,让普通人负担得起心理服务,会有丰厚的回报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强调,“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这无疑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力。

然而,不少人却认为,在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之前,心理咨询注定是奢侈品,普通人无法得到。实际上,这种看法有些想当然。《柳叶刀》的相关研究指出,中印两国精神病患得不到所需诊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中印两国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占医疗总预算的比重均不到1%,而美国的投入约占医疗总预算的6%,德国和法国则达10%以上。

即使不跟发达国家比,中国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也该提高。世卫组织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各国政府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支出平均占医疗总预算的3%,低收入国家才不足1%,中国2014人均GDP为699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如果政府能加大投入,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负担减轻的消费者会更愿意进行心理咨询,有利于行业继续发展;“富起来”的咨询机构也可以通过网络,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一举多得。

过去,人们认为加大精神卫生投入,可以增进公民的健康和福祉,减少人口老龄化后认知障碍症的爆发。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一项最新研究,则给了加大精神卫生投入新的有力论据。

世卫组织发现,目前一些常见精神病患的数量不断上升,1990年和2013年期间,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躁郁症的人数上升了近50%,亟需各国加大投入。世卫组织的研究计算了2016-2030年间,36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可能发生的相关治疗费用和健康结果。研究认为,以心理咨询和抗抑郁药物为主的扩大治疗费用估计会达到1470亿美元,但所获得的回报会远远超出成本――公民工作能力提升所带来的价值为3990亿美元,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还会额外增加3100亿美元的收益。

这意味着在精神卫生上投入1美元的投入可获得4倍多的回报。基于此,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现在我们必须找出办法,确保所有男人、妇女和儿童,无论生活在何处,都能真正获得精神卫生服务”。

结语

加大精神卫生投入,让普通人也能够负担心理咨询的费用,不是乱花钱,而是回报丰厚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日话题第3821期:中国的心理咨询开始火了,然后呢?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