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误 · 这只丧尸的病情很严重了

知乎日报 洪嘉君 148℃ 评论

大误 · 这只丧尸的病情很严重了

图片:《行尸走肉》

科普时间:僵尸分析报告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行尸走肉》播放第一季的时候,是 2010 年,导演可没有想到一部多少有些蹭热点(1)的爆米花电视剧能持续热播至今,有几个细节可供佐证,一是剧本烂(共 6 集)、二是化妆特效满是槽点……而 7 年后,第八季《行尸走肉》据传正蓄势待发,看来丧尸题材果然是号召力保证。这一篇“科普时间”不负责探讨我们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我要解释的是何为丧尸,“丧尸”是否真的可能存在。

主观印象上,游戏、电视和电影上展现的丧尸们,通常是活的正常人遭受变故“转化”而成的,好端端的活人一旦被丧尸化,那恐怕就不再有活力了,它们往往动作迟缓却又攻击力爆棚,时刻准备着啃食面前的一切活物……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其一是“动作迟缓”,其二则是“攻击力爆棚”,当然还伴随一个关键行为——啃食

我们不妨从伴随攻击的啃食行为来切入剖析丧尸的特征。

啃食多发生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之下,期间多伴护食行为(表现为“攻击”)的发生,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当饥饿危及生命时,这种最后关头的“攻击”行为或许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博弈策略。以上并非无稽之谈,神经解剖学发现,“觅食”是由下丘脑进行调控的一种生理行为,在这一解剖区域内,还重叠分布着与“攻击”、“恐惧”和“愤怒”相关的调控区域,在试验中,如果对相关部位进行刺激,饥饿中的小白鼠就会发起攻击行为(2),这种表现和“丧尸”伴随的攻击行为表现如出一辙。

如此,据信,丧尸攻击和啃食行为的产生可能和下丘脑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在《生化危机》系列中,提到“丧尸”是正常人被病毒感染所致,如此说来,这种病毒影响宿主的下丘脑区域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说到《生化危机》中的丧尸,似乎有一个小的细节可能不为人所知,那就是在特殊场景下,主角可以通过避过视线在眼皮底下避开丧尸的攻击,这难道是游戏设计的 bug?谁说玩游戏不长知识,告诉有心者,这恐怕即便是 bug,从医学角度而言,那也是开发者无心之过成了某种合理!

可以推测,病毒感染大脑过程中,除了下丘脑重灾区之外,顶叶恐怕也是受累对象。顶叶作为大脑一部分,对视觉的控制主要表现为视野的限定,意思是,如果顶叶视力区域被破坏,那么人可能会出现“视野缺损”的症状(3),甚至会呈现管状视野,形象点来说,患者除了看到目光朝向之处的东西之外,周围一无所见,倒也是符合躲避目光即隐身的游戏设定。

和下丘脑一样,顶叶受损也绝非视觉一家的事情,要知道,语言和注意力这两大重要功能也和它有关。好像从来没见过会说话的丧尸?嗯哼,这又强化了我认为丧尸必定存在顶叶受损的假设了。至于注意力问题,你们都明白吧,给丧尸一点点小惊动,说不定可以吸引它的注意力而解围呢?

慢着,视野受损、语言功能缺失并注意力缺失……这难道不就是医学上的伯林特综合征么(Bálint's Syndrome)?这一为纪念发现人莱索 · 柏林特(Rezs? Bálint,1874-1929)而命名的综合征早些年曾被称为“精神性凝视麻搏”,特指患者存在动眼障碍(这是导致视野局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有点“丧尸”的表现味道了。来看看匈牙利神经科学家是如何描述他发现的这种疾病的吧:

“(病人)手持餐叉却浑然不知,到处在他的视野中寻找叉子”
“……说到点烟,病人好几次拿火柴烧烟的当中部分”
“让病人抓取东西,他总不能精确定位……”

凡此种种,是柏林特第一次指出可能和大脑部分区域的损伤有关(4)。

柏林特医生的描述其实还暗示了视野局限或可造成运动不协调,如动作迟缓或不够精准,但是这还远不能用来解释丧尸特殊的动作表现,如影视游戏中丧尸的宽大而笨重的步履等等,对于那种表现,其实也有对应的临床描述,也就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它是小脑萎缩的直接反映,以患者无法控制的不协调动作为特点。部分丧尸题材影视中有“慢”丧尸和“快”丧尸之分,两者之差别也就是动作徐缓之分,要我来解释,我就倾向于《生化危机》游戏的逻辑,它将致人丧尸化的病毒分两种,A 型和 B 型,我感觉一定是两者对小脑的影响有快慢,影响快者小脑萎缩早,必然“慢”;而慢者(甚至不影响小脑者),自然丧尸化了还能保证速度的可及性。

看来《生化危机》果然是一款很严谨的科普好游戏!

回过来说说《行尸走肉》好了。在第一季中,当艾米被感染变成丧尸后,她作为人的特质消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再认识以前的伙伴,这和传统恶人被感化的剧情不同,丧尸似乎无法感化,它不认识任何曾经熟悉的面孔,这当然也是一种症状,属于“失认症(agnosia)”的一种。所谓失认,其实是一种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断路的表现,无法将见到的物体(包括人)与大脑储存的“概念”联系在一起(5)。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失认”源自大脑颞上沟部位的损伤,一般认为,存在“输入故障”和“输出故障”两种。前者不能识别信息本身,后者则是无法基于输入进行反馈。在《行尸走肉》第一季中化身为丧尸的艾米,算是前者,具体表现为是“脸盲”,不在认识之前朝夕相处者……所以读者们要记得啊,千万别称自己脸盲,那可能真的是“脑子有病”的一种表现,乃至于离“丧尸”也不远了;至于无法反馈的情况,最常见的则是失语症,患者表现为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但是自己却不会说话、难以表达,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色,和丧尸形象设定的发声表现十分相似。

对“失语”的认知相对其他要早很多,这归功于法国人皮埃尔 · 保罗 · 布洛卡(Pierre Paul Broca,1824–1880)和德国人卡尔 · 韦尼克(Carl Wernicke,1848-1905),这两位分别定位了大脑控制语言发音和语言理解的区域,即便到今天,依然是学界公认的成果。真要说起来,这两位先驱算是丧尸文化的奠基祖师爷了吧(当然我打赌,他们当时可没有想那么多)!

图 1:皮埃尔 · 保罗 · 布洛卡

图 2:卡尔 · 韦尼克

毗邻颞上沟另有一处重要的脑结构,因形似海马,所以解剖学上被称为海马回,这是一个负责“记忆”生成并保持的脑结构,若此处不慎损伤,则患者很可能会发生逆行性遗忘,表现为旧事失忆,类似于脑震荡,同时也没有办法建立起长期记忆。这可好,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反正他们不会记住昨天发生了什么……鉴于解剖结构相邻,有理由相信丧尸大约就处于过一天是一天的节奏中,不知道过去有多久,未来会多长。

海马回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对人的情绪表现颇具影响力。1934 年,康奈尔大学解剖学教授詹姆斯 · 帕佩兹(James Papez,1883–1958)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狂犬病患者的大脑解剖均呈现出一种从海马回发起的组织连续损伤,在生前,狂犬病患者们往往情绪不可控制,冲动且易于“风云突变”,有理由相信,这种解剖学上损伤和功能异常具有一致性(6)。这条损伤带后来被人们称为帕佩兹环(Papez Circuit,图 3),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诸如海马回、杏仁核等重要的负责情绪表达的神经结构(7),目前已知它和很多慢性脑病有交集,还真别说,这些脑病多多少少和“丧尸”的一些表现相似。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科尔萨科夫综合征等等,无不具有记忆力消逝、情绪异常等情况。极端情况下,这些脑病患者是可能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的!

图 3:帕佩兹环

所以可见,丧尸的大脑病变绝然不轻,几乎集成了所有大脑结构的损伤和异常,鉴于这样一种推测得出的“事实”,很容易继续演绎得出丧尸必然存在更多感觉和运动方面的异常,而这种异常可能又是题材中丧尸时时“愤怒”的一种导火索吧?

参考文献

1. 这里指 2010 年《生化危机 · 战神再生》上映。

2. Theologides A. Anorexia-Producing Intermediary Metabolites. Am J Clin Nutr. 29 (5): 552-8.

3. Smythies J. A Note on the Concept of the Visual Field in Neurology, Psychology, and Visual Neuroscience". Perception. 25 (3): 369–71.

4. Husain M, Stein J. Rezsö Bálint and His Most Celebrated Case. Archives of Neurology. 45 (1): 89–93.

5. http://brainmind.com/Agnosia.html

6. Papez J. A Proposed Mechanism of Emotion.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1995 Winter;7(1):103-12.

7. Shah A, Jhawar S, Goel A. Analysis of the Anatomy of the Papez Circuit and Adjoining Limbic System by Fiber Dissection Technique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19(2), 289-298.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大误 · 这只丧尸的病情很严重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