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杂谈:夺命疫苗

新闻杂谈 网易新媒体 125℃ 评论

近期,有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的婴儿,在接种了深圳康泰出产的乙肝疫苗后,连续发生疑似异常反应,截至目前已出现7例死亡病例,死因尚在调查中。

作者:徐达内

今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均在首页推荐来自东方早报等媒体的“夺命疫苗”报道:“深圳市卫生计生委通报称,深圳市发生一起疑似预防接种死亡病例,婴儿死亡前也曾接种过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近期,有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的婴儿,在接种了深圳康泰出产的乙肝疫苗后,连续发生疑似异常反应,截至目前已出现7例死亡病例,死因尚在调查中。”

噩耗可追溯到一个月前。11月26日,南方都市报带来了“11月20日上午9时45分许,一名1个月大的男婴在中山黄圃镇防保所注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疫苗,12个小时后意外死亡”的消息。12月13日,新华社发稿,援引湖南省卫生、疾控、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消息,除了承认当地两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死亡,更宣布涉事疫苗品牌——标注为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

自此,康泰疫苗深陷舆论漩涡。在康泰生物以“疑似偶合死亡”自辩后,次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却揭发,“康泰生物实际控制人为杜伟民,杜旗下江苏延申狂犬疫苗曾涉嫌造假被勒令停产”。

及至20日,国家食药监局、国家卫计委宣布暂停使用康泰生产的全部批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产品。但新华社不肯罢休,继16日播发电稿《疫苗安全如何保证?——湖南“疫苗事件”追踪》,昨天再度为民代言,《三问深圳“新生儿接种疫苗后死亡”事件》:“不少市民质疑,如果在湖南发生两例疑似‘疫苗致死’案之后就全面叫停康泰公司全部批次的乙肝疫苗,17日的悲剧很有可能避免,但遗憾的是,当时有关部门还是心存侥幸,将嫌疑仅仅锁定在其中两个批次,没有对已经出现重大嫌疑的康泰公司采取更全面的检查,才会导致“疑似悲剧”再一次发生”;“不少市民认为,在原因未明的情况下,不公布疫苗流向而仅仅‘一停了之’,如何保障公众对‘问题疫苗’的知情权,消除已接种相关疫苗父母的担心?17日家属就已怀疑孩子的死与乙肝疫苗有关,该疫苗与13日叫停的并不是同一批次,而深圳有关部门一直‘谨慎地’等候到19日下午,才叫停该批次疫苗。中间耽误的这两天,其间如果发生新的‘疫苗致死’案怎么办?”;“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提供的免费疫苗由省级统一采购,逐级供应...现在康泰生物的乙肝疫苗被叫停,其间突然出现的巨大空缺怎么办?”

在新华社的示范作用下,今晨多有市场化媒体围剿康泰,并指责政府部门失职。京华时报《疫苗致命难道仅是偶合症》、现代快报《乙肝疫苗,不能因多数安全忽视个体风险》、华西都市报《打造安全疫苗需要转变管理思路》、都市时报《“问题疫苗”背后有太多疑问》均是就此立论。

新京报社论同声追问《婴儿注射疫苗死亡,真相究竟如何》:“疫苗安全问题关涉公民的生命,兹事体大,出现疑似的安全问题,必须追根究底,举一反三全面筛查,绝不能让下一个孩子再成为试验品。具体到康泰公司的问题疫苗,有必要启动严格的流程倒查,查一查究竟是生产环节,还是运输环节的问题,有多少批次存在问题,究竟是偶发的问题,还是普遍遭到了污染。由此有必要追问,企业在疫苗上市前,是否有过硬的质量和有效性检测?企业一再强调的‘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又是如何落实的?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被定义为“有待改进”:“有消息说,我国已建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可是在最初一两个孩子注射疫苗死亡后,该监测系统为何未及时作出反应,卫生部门为何没有紧急发出通报,要求各地暂时停用相关品牌疫苗,以至于后来又连续发生两起婴儿死亡悲剧...当然,并不能因为出现死亡病例,就否认疫苗总体安全的判断。但是,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也提醒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尽管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但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消弭公众可能产生的担忧和焦虑。在疫苗安全上,政府部门当吸取三聚氰胺事件教训,重视社会情绪,尽快查明事件真相,及时、全面地把所有事件信息告知公众。”

腾讯首页推荐了这篇新京报社论。其实,早在一周前,这家门户即有专题聚焦于此,即《婴儿接种疫苗后死亡,以后能不打就不打了?》,宣布“网友对疫苗的抵触情绪很鲜明”:“在这则新闻里,有三条跟帖得到了最广泛的回应,其中一条被顶了1.7万次的评论认为‘疫苗本身就是病毒,能不打就不打!’;还有一条被顶了近8000次的评论说道‘我是80后,住在一个极贫困的小村庄,一直都没打过疫苗,健健康康的,为什么现在小孩打了反而出事?’另一条被顶了近万次的评论说‘每次打预防针,我都纠结担心’...归结起来,对疫苗有两种普遍看法,一种是出于恐惧(担心副作用),一种是出于不相信(觉得疫苗没用)。”

然而,指出“这两种认识都是流行的谬误”的同时,腾讯责编张德笔亦承认,“对疫苗的负面评价,和卫生部门缺公信力、媒体缺专业素养有关”:“近年来发生的几次严重疫苗安全事故,让中国卫生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大为下降。它实施的大型公益行动本来就不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导致的最严重问题有两种:其一是疫苗已经失效而未被察觉,让接种者在无意识情况下暴露于相应疾病之下,这对于狂犬、破伤风之类疫苗来说,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其二是疫苗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到位),这相当于给接种者注射了相应病原体。前几年的山西疫苗案,患者疑似因疫苗灭活不彻底而致病。这两种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低级失误,和疫苗本身的安全性没有关系...除了卫生部门缺乏公信力外,媒体的误导难辞其咎。比如前两年有一组颇具影响力的报道‘疫苗之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算,那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这段话的问题在于,把‘不良反应’直接等同于‘终身残疾’了,从而得出骇人听闻的结论。”

“任由这种抵制情绪蔓延,代价或许惨痛”——这则专题忧心忡忡:“如果疫苗‘能不打就不打’、‘不打也健康’的想法蔓延开来,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很多本来准备打的人现在不打了,这无疑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因为疫苗接种并不是纯粹的个体选择,人群疫苗接种率要达到一定的比率,才会形成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不同疾病,要达到的接种率要求不同,目前我国对免费疫苗的接种率指标统一定为90%。所以说,如果人们因为误解,而认为疫苗接种不安全,都选择不接种疫苗,很可能造成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严重后果。二是,很多打完疫苗的人,虽然打了,但是整天提心吊胆的,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主动和疫苗副作用联系在一起,搞得人心惶惶,这是不必要的负担。”

被腾讯批为“不专业”的报道《疫苗之殇》,源自南方都市报。笼罩于乙肝疫苗阴云下,这家广东报纸今晨社论是在继续深挖行业利益黑幕,宣布“疫苗制度改革无法延怠”:“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经于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痛陈:‘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有些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标准,与进口疫苗相比,质量档次差很多。’除了技术因素,垄断经营也在加害这个庞大的市场,因为垄断者很难自动产生不惜成本提升质量的动力;到了流通环节,与对疫苗运输和保持都有一套严格到苛刻的标准的国际惯例相比,居然还有官员声称‘短暂的高温暴露不会影响到疫苗的安全性和品质’;至于监管,几乎每一起震动全国的疫苗不良反应事件中,哪一起没有贪腐的阴影呢?...从生产、流通、招标采购到监管,疫苗问题多多,每一个环节都亟待改革。这就是疫苗领域的现状。在这样一个现状之下,即使事后证明四名婴儿的死亡或者与疫苗无关或者属于无法避免的‘偶合反应’,又有谁能够心安理得地声称国产疫苗总体上、基本上是安全的呢?显而易见,偶然蕴涵必然,侥幸不是安全。”

作为南方都市报的母报,南方日报昨天还带来一句名言——“现在如果要打就打进口的疫苗”。针对这句引述自深圳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张世英的话,舆论多有不满。新京报所言即是,“虽然说者针对的是目前疫苗缺货,但是,这样的话出现在公共舆论空间中,事实背景却被抽离,再次触动了公共舆论的痛点,让人感到无奈而悲哀”。长江商报更由作者王传涛怒斥此乃“推卸责任”:“面对量少价高的进口疫苗,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可以没有顾虑地自由选择——有些时候,还要看一看自己的钱包;有些时候,还要看一看接种站里的库存。一味劝慰打进口疫苗,既是对于疫苗生产监管的责任推卸,也把疫苗接种的高成本转嫁到了家长身上。”

网易再向前一步,提醒那些无奈而悲哀的父母,“中国的疫苗事故索赔不仅缺乏法律依据,且举证艰难、赔偿过低”:“预防接种的伤害实际上是个人在为疫苗的巨大社会效益埋单,但许多家庭在遭遇疫苗后遗症悲剧后却面临维权困境:80%以上被判定生病和疫苗无关、具体赔偿没有法律支持、地方补偿数额过低、错过及时的救治...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给予疫苗事故受害者以及时且必要的救济,避免让受害者通过举证、诉讼、求偿等繁琐的程序及过长的时间才可获得补偿,尽可能将对受害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新闻杂谈:夺命疫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