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景德镇采访花絮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168℃ 评论

撰文:艾绍强

花絮之一:敬畏之心

那天,景德镇自由陶艺家邵科带我们在新陶院附近的村里转,不经意间发现了中央美院毕业的孙宝坤正在烧柴窑,人说运气来了挡不住,过去景德镇所有的窑炉都是烧柴的,现在你要找一座柴窑、而且是正在烧的柴窑真是难,一方面大家都烧气窑,另一方面即使个别柴窑也是一年偶尔烧一两次,烧柴贵不说,政府为了环境也严格限制,所以我们想要烧柴窑的照片恰好就遇到,真是遇到好运气了。孙宝坤的柴窑不大,是照着日本人的窑炉砌的——日本人设计的新式柴窑火路合理、热量利用充分,烧的也不尽是松柴,是他从建筑工地买来的废杂木,这与直接伐松树然后劈成的柴在含油量上就有很大区别。

刚进了孙宝坤的院子我就注意到,屋子里摆的小桌上有焚过香的痕迹,显然几个年轻人在窑炉点火之前祭拜过窑神的。景德镇瓷器行业过去崇拜的神祗有好几个,一般来说瓷器制作行主要敬仰师主赵概。赵概是晋朝人,应该属于道家,明朝开始被立为佑陶之神,实际上是坯房工人祭拜的行业神,但明以后不论官窑、民窑都祭拜。景德镇原来有“佑陶灵祠”,也叫“风火神庙”,里面虽然也供奉风神、火神、水神、柴木神、土神等,但主神一直是风火仙师童宾。童宾又称广利窑神、陶神、火神,是明代以来景德镇瓷业敬奉的行业神,俗称窑神菩萨。童宾实有其人,是浮梁县人,生于明隆庆元年,万历年间为朝廷烧造御器,由于龙缸大器久烧不成,童宾毅然跳入窑火中,大器终于烧成,此后御窑烧大瓷器顺利,因此童宾被立为神。另外景德镇陶工还供奉华光神,华光庙又称五王庙,有人考证是徽州商人带来的信仰。景德镇的匣钵工人有专门的行业神,那就是钱大元帅,传说钱大元帅是发明大器匣钵的人,所以被崇拜。

烧窑前“暖窑神”,主要供奉的是风火仙师,一般要在窑门上贴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大字,两旁贴“风助火力,火借风威”对联,窑前摆几张桌子,点红烛和长香,傍晚所有窑工聚集窑前,把庄师傅烧香祭拜放鞭炮,然后大家喝酒看地戏。

瓷器烧成后要“酬神”,窑户一般是包场演戏酬神。对窑神的祭拜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不可抗拒力量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所做器物本身的惕惕之心。在我看来他们是在敬畏的同时,谨小慎微,追求一种认真的态度,注意把握制作、烧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然后达到最后的成功。

题外话是我听说景德镇一位大师烧制若干米长的大瓷板,多次不成功,最后一次杀了猪、祭拜了窑神,信誓旦旦说一定成功,结果出来还是裂了。我将这个故事说与人听,听者道,德国人保证能烧成。我想,他说的应该是德国人严谨的结果吧。

花絮之二:景德镇老房子的墙壁

第一次去景德镇时,市中心有一条老街还没有拆,当时就觉得狭窄街道两旁的屋墙似乎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但具体哪里不同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次专门去三闾庙街区看三闾庙——三闾庙是奉祀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说建于唐僖宗年间——不知为什么景德镇会有三闾庙。庙没看到,返回时路过一条老街道,真是大开眼界,也解释了我为什么觉得景德镇老房子的墙壁似乎与众不同了。原来景德镇的老房子墙壁多数不是一种颜色,因为那上面既有红砖,又有灰砖,甚至还有烧出釉的焦砖,一打听,原来景德镇人盖房用的砖都是烧瓷窑炉上用过的废砖,所以墙壁色彩斑驳,既不是一色的灰也不是一色的土红。

废砖利用并不是说过去景德镇人没有钱,哪怕是高门大户也这样做,大家似乎都不注重“面子”,实际这反映的是古人非常先进的环保理念或者说是循环经济理念。

花絮之三:见怪不怪

景德镇雕塑瓷厂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创作基地。这里从瓷土供应到烧窑,做瓷的所有环节都可以不出大门就完成,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玩泥巴做瓷器,创作自己的作品。雕塑瓷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瓷的成品半成品,中国历史名人和领袖人物的瓷造像尤其多,不同形状、不同表情、不同环境的人物造像表现出不同的情趣,这也成为到这里参观的游人和摄影师创作拍摄的题材。

在一个雕塑瓷厂的一间工作室门口,摄影师赵钢发现了立在角落沾满尘土的人像,遂寻找不同角度进行拍摄。此时,作坊里走出的学生对摄影师视而不见,专注地洗手后径直进去,也许这样的情景太多,这里的人们对此已经是见怪不怪。

★本文作者艾绍强为《华夏地理》资深编辑总监

注:本文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华夏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版权合作,延续美国《国家地理》125年来探索世界、关爱地球的理念。

如何关注华夏地理?

在微信“添加朋友”里搜号码“华夏地理”即可关注华夏地理微信公众帐号。

点击右上角即可将这些精彩的图片分享给你的朋友或朋友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即可下载《华夏地理》iPad/iPhone版交互杂志。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编辑手记】景德镇采访花絮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