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为什么经典,以及文学为什么没有金线

豆瓣一刻 豆瓣:袁牧 239℃ 评论

前段时间冯唐先生提到“文学有标准,两三千年来,香火相传,一条金线绵延不绝”。又说“这条金线之下,尽量少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坏了自己的审美品味。这条金线之上,除了庄周、司马迁、李白、杜甫这样几百年出一个的顶尖码字高手,没有明确的高低贵贱”,各方激辩的很凶,现在热闹过了,像是可以讨论一下。以个人口味为例,试论我理解的经典和所谓金线。

一、三流作品:死敌只有一个,作者不真诚

【举例】我上进心最炙烈的时候,写作文《游园有感》,尝试了拟人手法,尽量事儿逼:“公园一角,有个池塘。池塘边一棵柳树,池塘里一条金鱼。我好似水底鱼随波游戏,你好似池边柳将我调戏。” 小黑眼镜语文老师立刻用板砖拍死我,批注如下:“格调低下,心理邪仄,有严重流氓倾向。建议家长没收其所有不良课外读物,订阅《北京晚报》,特别精读五色土副刊,引导其灵性,抒发其才气,不致堕入歪路。

老流氓孔建国有个打气筒,锃亮,打气手柄两端还镶了西汉老玉剑首,玉色青白,红褐色沁,古意开门。平时藏着,谁也不借,只有漂亮的小姑娘来打气,他才拿出来,自己不打,让小姑娘打,自己点一根“大前门”烟,看小姑娘在阳光中微风中细雨中奶上奶下臀起臀落,然后再把打气筒善而藏之。

——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这段描写的缺点显而易见,作者过分自恋,为了塑造“我”的卓尔不群,作者照搬中学生反叛体惯用的俗套,主人公铸就一篇达到金线(至少他自认为是这样)的作文,遭遇了语文老师的批评,形成事件的主要矛盾,文字的目的是想反讽主人公的对立面“语文老师”,不但没有达到反讽的高度,甚至连文学化谴责都算不上。只能被认为人生攻击和大字报式的摸黑。

因为作者代替读者做了这样一个价值判断:语文老师一定是不好的,将其脸谱化,给他戴上了一副必然令人生厌的“小”黑眼镜,然后又代替语文老师捉刀了作文批注,这段批注毫无疑问是突兀硬造的。作者突出语文老师的无知和蛮横,衬托“我”的多智和坎坷,小说并非不能生造出生活中不会出现的语言,但这一段批注的毛病是脱离了全文的语境。在一段批注中同时出现“格调低下,心理邪仄”和“引导其灵性,抒发其才气”这样混搭的语言,后一句又明贬实褒的肯定了“我”的灵性和才气,作者由于没放过任何在字里行间自我吹嘘的机会,不惜使小说的中其他人物形象土崩瓦解。

第二段文字据说形成了作者的风格,在他的思想屡次从生殖腺向大脑进发而遇到障碍时,确实显得非常另类,如果作者所持的是文笔,那么这一段便是过度炫耀文笔造成的灾难,因为无论我们的思想是否已被性激素所左右,都应该明白“两端还镶了西汉老玉剑首,玉色青白,红褐色沁,古意开门”和“小姑娘来打气”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没有联系,前面就是废话,何必写的那么骈四俪六,再加上时不时堆砌辞藻,故作猥琐,只为撩拨读者的性描写。他创造了一大堆内心和表面一样的人。

冯先生小说第一段从套路到语言风格模仿王朔,第二段描摹亨利米勒的狂放和颓靡,但由于这两位作者的个人风格太过明显,已经把印章嵌在了自己的每一个词中,所以冯先生端着架子的模仿,遭遇了丢脸的失败。娱乐界或有“大章子怡”“小章子怡”的区别,精明的小说读者在阅读时却只会能以一声“呵呵后”了之。不如借一下冯唐先生在批判韩寒先生时使用的句子,这一点,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洞若观火。

二、二流作品:阴晴圆缺,时好时坏

【举例】程心雯已经快走到门口了,忽然“哇呀”一声大叫,回头就向楼梯跑,江雁容叫着说:“你到那里去?”“忘了用蓝墨水描学号!”程心雯一面跑一面大声说,但是因为喊得太大声了,站在礼堂门口的老教官听得清清楚楚,她高声叫着:“程心雯,站住!”程心雯仍然跑她的,回过头来对老教官作个鬼脸说:“不行,我要上一号,太急了,等会儿再来站!”说完,就跑得没影子了。老教官瞪了程心雯的背影一眼,转过头对另一个门口的小教官说:“全校里就是她最调皮!” 小教官也看着程心雯的背影,但她的眼睛里和嘴角边都带着笑,为了掩饰这份笑容,她对缓缓走来的江雁容说:“江雁容,走快一点,跑都跑不动似的!”

江雁容回报了她一个文文静静的微笑,依旧慢步走进了礼堂。那笑容那么宁静,小教官觉得无法收回自己脸上的笑,她永远没办法像老教官那样严肃,她喜欢这些女孩子。事实上,她自己比这些女孩子也大不了多少,她在她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的她可能比程心雯更调皮些。

——琼瑶《 窗外

琼瑶在前面几段写的蛮好,史蒂芬金曾说过“在我看来,好的描写通常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足以代表其他一切。”作者抓住了女生的粗心(忘记描学号)而又机灵(借口逃跑)的细节,用细节推进了叙事,构造了冲突,描摹了内心。但是在最后一段又放弃了这种优点,直接把人物的想法依次写了出来,如果还能延续上面几段的优点,便当进入一流。

琼瑶先生这篇比冯唐先生好的地方在于,虽然同为处女作,但并没有暴露出明显的模仿痕迹,也没有舒展作者的自恋,人物刻画的极为生动有力,我认为这是作者最好的作品。她使用细节的武器,与其说是技艺,毋宁是说女人最厉害的武器——直觉。

三、一流作品:不断闯入的神来之笔

【举例】进得房内,宁静神神秘秘地偷着笑,目光流流离离的。她坐在床沿上,挪一挪挨近枕头,一只手探到枕头下,先揪出些浅蓝穗子,其后手指勾挠着揪揪扯出一条浅蓝围巾,一味裹着缠着发愣。爽然不欲她为难,一把拽过去脖子上一围,灿灿笑道"好不好看?"

她点点头,心里扑通扑通跳。

他解下来托着颠颠抻抻道:"长宽都合适,可惜,啧——"说着一只手指穿过一孔举起来道:"——窟窿儿太多。"

她一个箭步狠狠攫去,反身打开窗就往外抛,他很吃惊,赶到窗边漫空一捞,及时捞住巾梢,但另一端已经沾地,他拉回来抖擞道:"打得那么辛苦,扔了不可惜了儿的?"他一掉头,看见宁静愣瞪着眼睛瞅他,一大珠一大珠泪水往下滚,他只是惶急不解,一把把她拉进怀里。大风劈得窗户乒乒乓乓撞,房里的暖气泄走了大半,她簌簌打了个哆嗦。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

只抓住细节,是个好的描写,要向经典靠近一步,便要把它抓得更准,并且反复摩挲这个细节,让一个细节变换出不同的层次,让细节与细节之间相互勾连。

这段细节描写的最大的特点是:主人公的行文,对话,与他(她)的内心活动恰恰相反,她心里热烈,手下里却磨蹭,他心里觉得好看,嘴上又要挑刺。她和他看起来闹变扭,耍脾气,但读者想必已能感觉到两人之间无声胜有声的暖意了。

赵宁静的“神神秘秘”,“流流离离”,“坐在”“挪一挪”“挨”“探进”“先揪出些”手指“勾挠”“揪揪”“扯出”一味“缠着”发愣,把人物的心理时间无限拉升至无穷的地步,读者即使在这个动作结束后,都会回想其中暧昧的美感,可就在这时,忽然又爆发两人之间的一个冲突。调整了节奏。作者在这里利用细节,除了让人物发力以外,还操弄了更为永恒的东西——时间。

这一段描写也引起我们另一个启发,为什么书本这头的人被称之为“读者”而不是“看者”,因为小说是用来“读”,而不仅仅是“看”,最好的小说拥有诗的意向,拥有自然的声音,拥有音乐的律动。

文心雕龙》中说“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好的读者有一副好耳朵,能听见文字流动时发出的声响,前提那必须是动听的小说。

四、比一流再好一点:激发通感和五觉反应

【举例】一晚上,新人们都拘谨得可怕,大气不敢出。灯影里,只看见帐幔被褥一团一团金红银绿,直到灯熄火灭,才摸索着解衣上床。黑暗中不提防碰着手脚,立时闪开,再碰着,再闪开。待到行夫妻之事,也是万般为难,不是别手别脚,就是无从左右,互相都不知怎么办才好。不过,身体的厮缠终让人亲近起来,虽还矜持着,心里却不再那么紧张。后半夜时,下弦月起来了,小院子里就像汪了一潭水。新人的屋子里满是锦缎绫罗,壅塞热闹,此时也清泠下来。薄光中,柯海看见新嫁娘脸庞的侧影,柔和娇好,心里这才生出一股兴奋。他往近处凑凑,问:怎么叫你?新嫁娘被他说话声吓了似的一动,没回答。柯海就又问:怎么叫你?还是没回答。柯海就换一种问法:你娘怎么叫你?柯海以为还是不答,不料那边的人脸一埋,被窝里发出瓮瓮的声音:你娘怎么叫你!那声腔有些耿。柯海不由一乐,将脸追过去说:是我问你!那边人又不说话了,柯海就晓得脾气也是耿的。两人这么问来问去,其实问的是对方的乳名,谁都不肯先说,必要对方的拿来换。这一闹就闹乏了,都睡过去。拂晓时柯海醒了一回,发现身边睡了个人,模糊间想起章师傅说的“乐子”,继而又想,并没有对对子的事。那副在当时油然生趣的对子早已忘到九霄云外。

下一夜,他们彼此都说出了各自兄弟的乳名,自己的却没有一点透露。柯海领教了新媳妇的倔,也领教了女人的有趣。他思忖,女人原来是这么不同的一种人,真是以前不知道的。他恐吓说要向媒人告她不贞娴,她就说也要找媒人,告他不读书,不拘礼,专会钻偏锋小道。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哧哧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

——王安忆《 天香

之前分出这一、二、三流,只为有趣,说再好也不是表达情绪,而是实在觉得这种分法对于作者太过冒犯,弥补一下。其实小说达到一定程度上,一定会与读者的个体经验汇合,我承认或许我对《天香》的评价可能过高,我喜欢她,是因为在读到这一段时,我听见了两个人的窃窃私语,闻到了帷帐内的香气,我两眼一抹黑,仿佛四周只有一对烛火,我的身体不自然的收缩,我也会仔细留神,怕错过他们之间最细微的互动。这段阅读体验是美妙的,这样的体验并不会经常出现。读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和这样的体验不期而遇。

王安忆在这里写了初夜的故事,这个初夜如此奇特,以至于没有办法再在别处找出第二个,但又如此美好,让人相信存在一种比生活更打动人心的小说技艺,这种阅读体验堪比恋爱,所以绝对一等,绝对个人化。如有不同意见,请不要追杀我。

五、经典作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举例】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方欲走时,忽又想起一事来,因问贾珍道:“这些院落房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自然临期合式陈设。帐幔帘子,昨日听见琏兄弟说,还不全。那原是一起工程之时就画了各处的图样,量准尺寸,就打发人办去的。想必昨日得了一半。”贾政听了,便知此事不是贾珍的首尾,便命人去唤贾琏。

——曹雪芹《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十七回万把来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极准确的反应出了经典的魅力,并且也说明为什么经典作家常常是那些一个时代只出现一个的人。由于我对一切“以贾证曹”的红学强烈质疑,下面笔记不包含类似内容。

1、这一回里包含小说、散文、诗词、楹联等各种文体,还包含历史典故、文学艺术评论(借众人为建筑起名的机会),园林鉴赏、建筑营造法式、甚至园林建设分工、工本、开支等诸多知识。作者渊博、善于排铺编织材料的能力叹为观止。经典作家是诸多学问的专家,类比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对巴黎建筑的描写,《我的名字叫红》中帕慕克对阿拉伯和西欧绘画的熟悉,还有《白鲸》里那不知道从哪几路劈头盖脸砸来的杂学知识。

2、这一回是整本书结构上的一个支点,它像一幅卷轴画,把大观园的故事在读者眼前慢慢摊开,如果读者走远些,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十几回,贾母从另一个方向,再一次带领宝玉等人重新对大观园进行了游历,两次不同的行走,贾政这趟是兴起,而贾母那次之后,大观园的命运便渐渐流露出衰败的倾向。

3、这一场游历的描写,架构出了整本小说未来的空间概念,随着人物一个个住进蘅芜苑、稻香村、怡红院。整个园子就被作者封闭了起来。无论再让宝玉和黛玉住得在远一些,还是再让宝钗和李纨离的在近一些,整个小说都会呈现出另一种形态,我们现在读到的部分文字将推倒重来。

4、这一章节没有对主人公进行心理描写,但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至结尾却交代完毕。

贾政对宝玉的态度:

(贾政)说毕,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依赖)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自豪)

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略带自豪的贬低)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忍不住流露出和善)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急于给宝玉展示才华的机会)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绝不夸奖,但希望他能争光)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对他不读圣贤之书的失望)

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保持为父威严下,在众人面前推出宝玉)

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以责骂为主的教育)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时时打掉他的傲气)

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反复无常的情绪,时刻有体罚的倾向)

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唬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

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在宝玉最得意时,贾政一定会否定他)

贾政忽想起他来,方喝道:“你还不去?难道还逛不足!也不想逛了这半日,老太太必悬挂着。快进去,疼你也白疼了。”(贾政硬要带宝玉逛院子,走时却又用这件事骂他,说明这种父子关系中毫无讲道理的余地。)

宝玉对贾政也并非一味惧怕,也有想急于展现自己和恍恍惚惚的中间状态。

所以我认为,经典作家有这样一种把握“人物心理是集合众多复杂情绪的庞大整体!”

5、这一章节主题是游园,但是在行进中间,贾政忽然想到园子的修葺情况,于是作者让贾琏从中途插入,通过贾琏的报账,读者得到了一张清单,这张清单把所有人物从天上拉到了地下,让读者不再对大观园的奢华绚烂有任何怀疑。并且通过一根根线头,一条条幔子的报账,暗示了一个书本之外的故事。

6、这一章在语言上的创新不容赘述,必从阅读中得来,尤其是化进来的散文笔法,不输唐宋。

7、创造一种主观的心理声音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

第一句话明显是一个人嘴里说出来的的,作者却用众人道,表现出了杂乱声中冒出的一句话,所以这是宝玉听见的内容,为了突出主角,作者去掉他们的名字,大胆让“有一个人”说改为“众人道”,化繁为简,并且保留了声音的现场效果。

这是我个人近期散落在书边的眉批,收集起来成章。这是生活经验、阅读品味、当下心情、沙发舒适度、凉茶口感与作品发生反应后,一段时间内的一种感受。若真有大师负笈游历而来,我们上前求教,问他文学的标准是什么,他或许会笑着回问“标准在哪里?让我去破了它吧。”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经典为什么经典,以及文学为什么没有金线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