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

豆瓣一刻 豆瓣:叮叮-旭珊 124℃ 评论

异乡人

这个世界总是地灌输给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主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异乡人》里的默尔索。

法律文学经典著作,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小说《异乡人》,以自我表白式的记叙风格,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本书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缪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这个荒诞世界无能为力,也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大多数的存在,又像是一个存在于周围已成同化状态的孤鸣,具有高度的凸显的警示意义。

像一把冰冷的柳叶刀

加缪的作品总是很冷静,让我有时候觉得有点疏离。可是这一本很短,我却看了很久。

如果每部作品都给人一种通感的印象的话,看完《异乡人》就如同看到一把冰冷的柳叶刀,悬在脖颈处,贴紧皮肤,而脉搏还在剧烈地振动。掌握手术刀的正是加缪。他的手端得那样稳,把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压抑得密不透风,冷静而残酷。他解剖着当时盛行的趋炎附势的现实主义,嘲笑着乌合之众的喧嚣尘上:默尔索感觉自己总是与众不同,虽然能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但是总是不能理解一些人激烈而夸张的一些情感表达。比如母亲死了,他也承认是难过的,只是他的哀恸没能符合大众期望的那样撕心裂肺感人至深;他对玛丽的爱也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有距离的爱,但他无疑是爱她并且想要和她生活的;他对朋友的感情也是非常简单而直白。

但这一切都最后反过来让他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杀死母亲又谋杀了无辜人的罪犯。默尔索始终不能理解,但又渴望理解,他们冲他的愤怒与吼叫中都含有什么感情。面对神甫的他依然不信神,哪怕是神甫循循善诱或横眉冷对。默尔索从来不觉得那些没有把握的东西有什么好赞扬或者厌恶或者感动或者悲伤,他只喜欢实实在在握在手中的生活,譬如女人的秀发,比如晨光中的一杯牛奶咖啡。

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的提问

加缪的《异乡人》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异乡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默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异乡人》自然而然地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深思。

一针见血的现实主义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异乡人》这样的开头,如同兀鹰的利爪,攫住了我的心脏。这个开头,在名著史上,也绝对算是有名的开头。《异乡人》十分短小精干,内容归纳起来也不复杂,仅有五六万字。但这不妨碍加缪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极佳的评价。

《异乡人》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我们在阅读中时,如果把默尔索的“异样举动”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当时社会确实是“从来如此”。

《异乡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找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阳光”,还是“气温”;无论是“抽烟”,还是“喝咖啡”,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默尔索的“异”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荒诞之思

默尔索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触到了大众的逆鳞,而默尔索确实犯下了错误——但是那种错误是被设置好的,如同不可避免的悲剧,然后酿成了他自身的毁灭。他喜欢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生活,而没有这么多的感情。而在当时的社会怎么混得下去?你需要八面玲珑,你需要投其所好,你需要演技,该哭就要哭,该悲伤就要悲伤。大家只关心个人的表现会让集体感受到什么,而不管个人到底在想什么。而这就是酿成悲剧的最终罪状。

加缪的《异乡人》应该说是他的集大成作之一。“异乡人”的形象透露着对于“无聊”生活的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可是,温顺无害的过失犯被放置在了严苛而暴政的法律面前,成为了受害者。人其实都是害怕被孤立的,所以才会有《沉默的螺旋》。人在融入集体时又是冲动的,于是就有了《乌合之众》。我们每天都在疲于分类,疲于获寻认同感,所以我们会对我们不认同的“一类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也会在朋友圈里把生活中的细节无限放大来获得关注与赞誉。

我们到底能否能,或者说理应试图尝试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且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异乡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