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明显是用了梅雨期的雨水,我还是喜欢用腊月的雪水

知乎日报 螺旋真理 111℃ 评论

这茶,明显是用了梅雨期的雨水,我还是喜欢用腊月的雪水

图片:T.Tseng / CC BY

红楼梦中用陈年雨水、雪水泡茶,在当时真的被主流人物视为风雅吗?

螺旋真理,博物馆学民科

1.自打喝茶进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范畴之后,传统知识分子就开始总结这一行为的经验,并且提升成规律,进而将其经典化。早先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可以影响茶汤的味道,到了明代,不但喝茶的范式发生了变化,对泡茶之水的重视也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明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甚至把水质的重要性列在茶叶之上。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用临清的自来水、北京的自来水、不同品牌的瓶装水烧开了泡同样的绿茶,滋味确实有所差异,水质的不同确实能够影响茶汤的味道,但是有没有张大复说得那么厉害就不知道了。

2.如果用现代科学来解决茶、水关系问题,我们可能会从水的成分上来入手;然而传统社会没有现代科学作为工具,所以只能转向经验,最后明代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来源”作为水的区分度,并且总结了一些规律。

一些规律是正确的,譬如不同的知识分子都把井水列为下品,因为井水属于浅层地下水,很容易受到污染。著名历史学者于赓哲在微博上提到了这样一个个案:

长安:汉长安城历 800 年遭废弃,隋文帝新建长安取代之。《隋书》:“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水的咸卤是生活污水通过渗井向地下排放的结果。唐依旧通过渠和渗井排水,水污染再现,《唐国史补》记元和年间善和坊井水变咸,只堪盥洗,宫中每日以数十骆驼来此拉水。

他还说过:

中古以后城市的污秽化:决定中国古代城市清洁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规模(尤其是单位人口面积)、街市制度的变化、农村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古以前城市卫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排水设施和地下水的污染方面(北方),而耕作中追肥的迫切需求缓解了城市的污秽处理压力,随着晚唐到宋坊市制度的崩溃、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出现了污秽化的倾向,固体垃圾和死水面积增加,传染病抬头,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70 本第 1 分,1999 年)、包伟民:《试论宋代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韩国《中国史研究》第 40 辑,2006 年 2 月)均有涉及,而人口的增加使得农田也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排泄物,最终即便是稻作发达的江南地区,城市粪便也得不到全面的处理。

证明中国古代都市是存在水污染的,井水也会受到这些污染而水质变差,这导致井水泡茶会影响茶汤的质量。

还有一些是和传统文化中“玄学”的一面有关,譬如明代知识分子普遍崇拜“天水”,即雨水、雪水、露水等自然现象中出现的水,但是细分下去意见并不统一,有人崇尚梅雨时期的雨水,有人崇尚秋雨的雨水。至于雪水,前面知友提到的《长物志》曾记载雪水“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但是他们说得是否正确,雪水和雨水是否真这么神奇?需要科学领域的研究才能证明。到了现代,空气污染加剧,恐怕“天水”已经不适合饮用了。

3.从 1.2.来看,妙玉对水的拣选是当时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从妙玉的出身看,虽然身在空门,但是是官员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对喝茶仪式的种种讲究,可以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但是妙玉的这种典型性并不强,因为脂砚斋有评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红楼梦中着力描述妙玉喝茶的仪式性,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怪谲孤僻甚矣”的人物性格。另外一个方面,妙玉一生其实对命运并不能自主,喜爱宝玉却又不能相许,这种过分的讲究,可能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抗方式。

不恰当的比较,恐怕妙玉的这种对水和仪式感的讲究,就和现在的宅人对抽卡的种种玄学讲究一样吧。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这茶,明显是用了梅雨期的雨水,我还是喜欢用腊月的雪水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