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怎么就听不懂啊」

知乎日报 KnowYourself 142℃ 评论

「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怎么就听不懂啊」

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回答来自机构帐号KnowYourself

哪些你曾认为无比正确的事,后来发现真的错了?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么明显的事,我明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为什么就是理解不了?是你蠢吗?还是你根本就没用心听?或是你根本就不想理解我?”先别急,可能是我们“真的错了”。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来一个很有趣的、曾经红极一时的心理学研究。1990 年,一位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

被试者分别扮演“击拍者(tappers)”和“听猜者(listeners)”两类角色。击拍者每人拿到一份列有 25 首知名曲目的清单,其中包括“生日快乐歌”和国歌等等大众都非常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拍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将曲子的节奏敲出来,让听猜者根据听到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在游戏进行前,研究者让击拍者预估猜中的概率,击拍者预测成功概率为 50%。而实验结果却让击拍者大跌眼镜,击拍者一共敲了 120 首歌的节拍,听猜者最终只猜对了 3 首,成功率仅为 2.5%。换句话说,击拍者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对方就能猜中一首,结果,他们在平均敲了 40 首歌之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一首。

在这项实验中,击拍者全程都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这么明显的并且人人都听过的调子,对方都猜不出来呢?”可以想象他们看到听猜者把国歌猜成生日快乐歌时,脸上露出的“你是不是傻?”的表情……

研究者解释说,击拍者一边打节拍脑海里肯定会响起相应的 BGM,他们会“自动听到这首歌曲在脑海里播放”,而此时,站在听猜者的角度,他们无法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甚至感到“随机”)的敲击。

而这些还不是实验的重点,这个实验生动解释的一点是,当你拥有了某种知识,你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你就很难理解,那些不了解这个知识的人完全无法 get 情况的原因。比如,对提前知道了歌曲名、脑海中响起 BGM 的击拍者来说,他们根本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旋律。

这种现象最早在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中被定义为“知识的诅咒”——当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被知识“诅咒”了,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脑内的 BGM”,因为我们无法轻易的理解到对方的心理状态。

“我已经说得这么清楚易懂了,傻子都能明白我的意思,你为什么还是不明白?”这样的实验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在亲密关系的双方之间,不同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专业 / 职业的两个人,往往会出现,一方“费尽心思的狂倒工作或学业苦水”,希望得到另一方的理解与合理建议,结果却收到另一方的“一头雾水”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蠢”建议。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断成长的子女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教育的“浸淫”,知道了什么叫做“成年人的个人边界”,将自己与父母视作“理应相互尊重的,彼此独立的成年个体”,而父母却停留在一些类似于“你的婚姻大事是我的人生任务”的传统观念里。所以那些我们认为理应得到理解的平和顺畅的沟通,事实情况可能是,你的“独立自主”的 BGM 父母无法听到,他们听到的可能是“我不回家、不想结婚、不要管我、不关你事”之类的碎片“敲击声”。

在上司与下属之间,一位深谙商业逻辑的资深 CEO,当 ta 轻描淡写的谈论“释放股东价值”,或是严肃认真的指正下属“逻辑不对,不是我们最初谈论的模型”的时候,ta 的脑海中正播放着员工听不到的 BGM。

一个有点可悲又需要警惕的事实是,我们可能都受了知识的诅咒,于是那些本该依赖不断交流才能进行的互动,都成了击拍者与听猜者的下场,在信息的不平衡之中,我们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我明明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而你却始终无法理解我”的迷思中。

你怎么看?要不要也试试这个“击拍者”与“听猜者”的游戏?记得来评论里反馈哦~

「知乎机构帐号」是机构用户专用的知乎帐号,与知乎社区内原有的个人帐号独立并行,其使用者为有正规资质的组织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院所、公益组织、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这不仅是知乎对机构的「身份认证」,更是涵盖了内容流通机制、帐号规范等全套帐号体系。和个人帐号一样,机构帐号开通不需要任何费用,同时也受社区规范的监督管理,并要遵守相关协议。目前机构帐号入驻采用邀请制。您可以通过  什么是「知乎机构帐号」 来了解更多机构帐号信息。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怎么就听不懂啊」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